五、方药研究
关于藏医方剂或药物的研究,本年度共有1部专著的出版,以及200余篇学术期刊论文的发表。关于藏药复方或单味药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的研究历来是研究的重点与热点,发表的论文约占本年度全部藏医药论文的半数以上。
专著方面:刘斌、热增才旦所著《藏药甘扎嘎日传统应用与现代研究》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该书全面介绍了传统藏药材甘扎嘎日的种属、临床应用、营养成分、化学成分、活性成分、质量对比、提取工艺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情况。
论文方面:按照文章内容可大致分为八个研究专题:藏药单味药或复方的文献研究、药物化学、药物鉴定学、药理学、药物炮制学、制剂分析学、药物资源学和药用植物栽培学。以下按专题进行综述:
(一)方药理论和文献研究
主要包括对藏药或方剂的知识介绍、文献考证、理论研究和文献研究综述四类:
1.知识介绍类
本类论文数量较少。多旦姐、行邓东智的《浅析干姜单味汤的功效》(《中国藏医药》第2期),介绍了干姜的分类、功效、性味、主治、诊断价值等。丹珍卓嘎、扎西桑珠的《浅谈传统藏药植物分类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3期)比较了现代植物分类学与藏药传统植物分类的异同,并通过查阅藏药植物的古籍文献及咨询藏药植物专家的方法,介绍了传统藏药植物分类的方法。其他还有:尕雪的《浅谈藏医方剂中的卡擦尔》(《中国藏医药》第1期),夏若吉、仁青卓玛的《藏药植物药采摘与配伍要领》(《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期),等等。
2.文献考证类
主要为关于药物名称、基源、产地、功效、不良反应等的文献考证。代表性论文有:张怡等的《藏药藏锦鸡儿的基原植物与代用品考证》(《中草药》第16期)通过考证相关的文献记载,对藏锦鸡儿的名称、基原植物及其代用品、药用部位等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对相关植物的形态、名称、资源分布及传统用药等进行了总结。文成当智、东改措的《藏药理论对“索洛西汤”的功效考证》(《亚太传统医药》第4期),根据藏药理论对索洛西汤(四味高山辣根菜汤)的功效特点进行考证,认为该方功效在不同层面依次为五源之水,六味及三化味之甘和苦,十七效之顿、重、凉、稀等,因而对反复咳嗽、痰中带血、发热气喘等疾病有显著疗效。扎西道知等的《基于藏医药古籍文献对当前藏药说明书不良反应项窥见》(《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4期),以《临床特效验方集》作为切入点,挖掘几种常用藏药的不良反应及用药注意事项,分析常用藏药的不良反应并提出预防措施。
其他还有:赵梅宇等的《榜那-铁棒锤药材名称与基源考证》(《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11期),乌仁图雅等的《蒙藏药材“曹毛兴”本草考证》(《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期),等等。
3.理论研究
主要为研究方剂中药物配伍规律或治疗机制的论文。例如:文成当智等的《〈四部医典〉用药规律——“味性化味”理论的科学内涵分析》(《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第5期),基于3000余函藏医古籍文献,应用历史时间轴方法和Gephi v0.8.2可视化软件等梳理藏药“味性化味”理论的传承历史,阐释藏药六味、三化味、十七效等如何作用于三因和20种特性等疾病属性,对藏药药性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仁青吉、米玛的《常用藏药配方中治疗真布病的配伍规律分析》(《中国藏医药》第3期),分析了风湿性关节炎(真布病)的9种常用藏药配方的名称、组成、用药频次以及核心药物的比例。其他还有:次仁巴珍等的《探讨藏药二十五味松石丸的配伍特点及其治疗肝病的核心组合成分》(《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10期),羊毛吉的《析解隆嚓妇科病的方剂配伍规律》(《中国藏医药》第4期),等等。
4.文献研究综述
有关藏药研究的传统文献综述文献数量较多,内容主要是梳理各种藏药或复方的研究文献,介绍研究进展。例如:崔海燕、廉会娟的《藏药七十味珍珠丸的研究进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6期),介绍了近年来对七十味珍珠丸的药物成分、临床研究、药理药效及安全性研究的概况。陈静等的《藏药波棱瓜子药理活性及其在藏药方中应用研究进展》(《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1期),总结了近年来波棱瓜子的研究进展,发现其具有良好的抗氧化、保肝利胆、抗缺氧、致腹泻等药理活性,临床用于治疗赤巴病、肝病、胆病及消化不良等症。其他还有:高燕萍等的《藏药“热衮巴”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第4期)、巴桑德吉、索朗的《藏药佐木阿汤散制剂的研究进展》(《西藏科技》第6期),张媛媛等的《藏药诃子的化学成分与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国药房》第14期),等等。
(二)药物化学研究
中药化学的研究方法普遍地被用于藏药单味药或复方的成分定性和定量分析,通过提取、分离和鉴定,研究各药物的化合物组成及其含量。这一领域历来是藏药学研究的重点。代表性的研究如:肖远灿等的《HPLC法测定藏药烈香杜鹃不同部位7个黄酮类成分的含量》(《药物分析杂志》第8期),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同时测定藏药烈香杜鹃中金丝桃苷、芦丁、槲皮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7个成分的含量,比较不同部位中该7个成分含量的差异,报告了不同部位中金丝桃苷、芦丁、槲皮苷、槲皮素、木犀草素、山柰酚和异鼠李素的含量范围,以及不同部位中7个黄酮类成分的总含量,发现金丝桃苷、芦丁、槲皮素和木犀草素是烈香杜鹃中含量较高的黄酮类成分,且主要集中分布于嫩枝、叶和花中;作者认为HPLC法简便准确,可用于烈香杜鹃中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和质量评价,不同部位中黄酮类成分的分布特征可为烈香杜鹃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付林等的《藏药大花龙胆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第5期),通过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纯化,利用各种谱学技术鉴定藏药大花龙胆Gentiana szechenyii花枝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位的化学成分,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其中大花龙胆酯苷A为首次发现的新的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曹赟等的《藏药“渣驯”物质组成研究》(《腐植酸》第2期),通过鉴别藏药材“渣驯”(岩精)的性状,测定26种矿物元素,分析结晶物相,测定钙的含量、有机质含量、腐植酸含量、黄腐酸含量、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该研究为建立“渣驯”的质量标准提供了参考。其他还有:张炜等的《HPLC-DAD同时测定藏药洁白丸中4种成分的含量》(《中国药房》第17期),李杰加等的《藏药甘扎嘎日果总酚含量测定方法研究》(《青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艾悦言等的《HPLC法同时测定三味龙胆花片中马钱苷酸和异金雀花素的含量》(《中国药房》第20期),等等。
(三)药物鉴定学研究
传统的文献考证、基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方法以及现代中药鉴定技术如DNA分子遗传标记、指纹图谱鉴定等,被广泛地应用于研究藏药单药或藏药复方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等,为藏药生药品种和真伪的鉴别、藏药产品的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代表性研究如:
1.传统鉴定和考证方法
主要包括经验鉴定、古代文献研究、基源鉴定等。本年度发表的文章很少。例如,贡保东知、仁真旺杰的《对藏药“溪中碎云母”识别研究》(《中国藏医药》第1期)介绍了藏药“溪中碎云母”的不同用药来源碎金精石、卤虫卵和海金沙的来源、特征及其鉴别方法。付林等的《藏药蓝、黑、杂色3类榜间品种考证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16期),采用文献整理与医院、药厂、市场调研相结合考证其基原植物的方法,阐明常用藏药“榜间”(龙胆花)的品种及来源,最终确定文献记载其来源共有14个种、3个变种,市场主流品种则来源于多枝组华丽系龙胆,以蓝玉簪龙胆Gentiana veitchiorum为主,以同组同系的华丽龙胆G.sino-omata、线叶龙胆G.lawrencei var.farreri为辅;提出制定质量标准的建议,对“榜间”的合理利用、科学研究和开发具有参考价值。赵梅宇等的《榜那—铁棒锤药材名称与基源考证》(《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第11期),采用文献考证法、药材名称解读法及植物分类方法,分析藏药材榜那-铁棒锤的名称与基源,认为榜那是榜阿那保中最具毒性的一种,现亦名铁棒锤,为汉、藏、蒙民族均应用较广的抗炎、镇痛、局麻药物,其基源为毛茛科植物铁棒锤Aconitum pendulum Busch、伏毛铁棒锤Aconitum.flavum Hand.-Mazz的干燥块根。其他还有:张怡等的《藏药藏锦鸡儿的基原植物与代用品考证》(《中草药》第16期),马晓辉等的《甘肃省甘南地区龙胆科藏药种类与品种整理》(《中兽医医药杂志》第2期),等等。
2.现代鉴定技术
马超等的《蓝花龙胆HPLC指纹图谱分析及藏药道地药材标准建立必要性探讨》(《西藏科技》第4期),采用HPLC分析藏药材蓝花龙胆不同样品和样品花与茎部位的指纹图谱,研究发现:以龙胆苦苷含量评价藏药蓝花龙胆,不同蓝花龙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花部位的质量优于茎叶部位;提出用药应尊重藏医用药传统使用花部位入药,对藏医药中一药多源的药材应进行道地药材筛选,以提升藏药品质。魏似婕等的《藏药“巴莴色保”基源鉴定及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分析》(《药学学报》第6期),通过基源鉴定,确定其基原植物的系统学位置,通过全基因组序列分析,首次得到其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该工作可为“巴莴色保”品种鉴定、活性物质基础研究、质量标准制订及原植物就地保护等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其他还有:昝珂等的《藏药独一味中30种化学成分的UPLC-ESI-TOFMS分析鉴定》(《中国药事》第6期),屈燕等的《绿绒蒿属藏药植物ndhF和rbcL序列片段特征分析》(《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第6期),任瑶瑶等的《基于ITS2条形码的乌头属藏药植物鉴别》(《中草药》第19期),等等。
(四)藏药药理学研究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尝试阐明藏药单药或复方对机体的作用及其作用的规律,主要包括对药效学和毒理学的研究。
1.药效学研究
代表性研究如 藏医药研究所学者发表的系列论文:对单味药的研究,例如冯欣等的《Hepatoprotective effect of Herpetospermum caudigerum Wall.on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hepatic fibrosis in rats》(《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第7期),研究藏药波棱瓜子对大鼠肝纤维化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以3ml/kg四氯化碳灌胃,建立肝纤维化模型。对藏药复方的研究,如冯欣等的《Tibetan Medical Formula Shi-Wei-Gan-Ning-Pill Protects Against Carbon Tetrachloride-Induced Liver FibrosiAn NMR-Based Metabolic Profiling》(《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第9期),研究治疗肝损伤的传统藏药组方十味肝宁片的保肝作用机制,采用组织学染色、生化分析和元素测定等方法,评价十味肝宁片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的抗纤维化作用,对十味肝宁片肝保护活性相关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和代谢途径进行了研究,该研究为十味肝宁片在肝纤维化疾病中的保肝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同类研究有:周园里等的《藏药灰兜巴对STZ诱导的Ⅱ型糖尿病肾病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中成药》第3期),属于对单味药的研究,发现藏药灰兜巴3种提取物均可改善2型糖尿病肾病小鼠肾脏损伤状态。崔海燕等的《藏药七十味珍珠丸对帕金森病模型大鼠行为学的影响》(《中医杂志》第3期),属于对藏药复方的研究,发现该方可明显改善帕金森病大鼠的运动功能。其他还有:王艺红等的《藏药镰形棘豆抗深Ⅱ度烧伤活性部位筛选》(《解放军药学学报》第1期),范芳芳等的《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藏药大花红景天抗氧化应激分子机制研究》(《中国中药杂志》第9期),张海燕等的《藏药雪灵芝粗多糖对S180荷瘤小鼠肿瘤生长的影响》(《中国高原医学与生物学杂志》第1期),等等。
2.毒理学研究
藏药矿物药的安全性一直为公众所关注,也是藏药学术界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开展毒理学研究,获得藏药的安全性证据,有助于解答公众疑虑,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本年度发表的论文较少。谭善财等的《传统藏药纤毛婆婆纳乙醇提取物急性毒性试验》(《亚太传统医药》第9期),研究传统藏药纤毛婆婆纳乙醇提取物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张明等的《藏药佐太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的汞溶出差异》(《中成药》第10期),比较佐太在模拟胃液、肠液中的汞溶出差异,收集16批佐太,测定其总汞含有量,以及在模拟胃液、肠液中溶出的汞质量浓度和溶出量,发现佐太在模拟胃液中的汞溶出量和差异均显著高于在模拟肠液中。
(五)藏药炮制学
论文以藏药炮制学理论探讨或知识介绍为主,炮制研究论文仅有1篇:马应风、多杰才让的《寒水石的炮制方法对藏药洁白丸质量的影响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6期),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洁白丸的质量标准,检验洁白丸中加入不同炮制方法的寒水石发现,猛制的寒水石对没食子酸鉴别反应呈阴性,认为猛制的寒水石对没食子酸有抵消作用,不宜与诃子同方使用,以免造成成药不合格现象,造成经济损失。
理论探讨或知识介绍类文章有:多杰才让、牛秀得等的《国医大师尼玛与藏药“佐太”的炮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1期),介绍了国医大师尼玛在藏药炮制应用方面的丰富经验和学术思想,包括在炮制“佐太”中注重传统工艺与现代工业的结合,提高效率,降低临床不良反应的风险,强调“辅料决定炮制质量”学说等。勒考的《藏药寒水石的炮制方法研究》(《名医》第4期)和恰斗多杰的《藏药寒水石的传统炮制方法探讨》(《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第69期)分别介绍了寒水石的炮制方法。其他还有:加老的《能缚八铁中的铅灰锻制工艺略谈》(《中国藏医药》第1期),次仁南加贡桑的《常用植物藏药材的种子采集规范化研究》(《藏医药教育与研究》第2期),腕玛然旦的《浅谈常用藏药材的炮制方法及工艺》(《智慧健康》第16期),等等。
(六)藏药制剂分析
按研究对象可分为对单味药和成方制剂的研究。按研究内容可分为藏药制剂的质量标准、提取工艺研究和现状分析三个部分。
1.质量标准研究
单味药的研究如:马志良、多杰的《藏药悬钩木的质量标准研究》(《中国药房》第2期),从性状特征、显微特征、薄层色谱方面对药材进行定性鉴别,测定药材水分、灰分、浸出物的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材中芦丁和金丝桃苷的含量,建立藏药悬钩木的质量标准。对成方制剂的研究如:边巴扎西等的《藏药“流感丸”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第5期),采用显微鉴别方法对处方中显微特征强、重重复性高的敏间那布印度獐牙菜、莪达夏进行显微特征的定性鉴别,藏菖蒲、角茴香、亚大黄、木香进行薄层色谱法定性鉴别,对榜嘎、榜那乌头碱进行限量鉴别,显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流感丸的质量控制。其他还有:叶婷等的《基于多成分和总鞣质测定的藏药大三果及其鞣质部位质量研究》(《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第9期),段广佩等的《藏药九味渣驯丸质量标准的建立》(《中国药师》第6期),陈星等的《藏药安神丸的质量标准提高》(《中南药学》第6期),等等。
2.提取工艺研究
单味药的研究如:王敏等的《响应面法优化回流提取藏药甘青青兰总黄酮工艺》(《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11期),研究响应面法优化甘青青兰总黄酮提取工艺参数和条件,为甘青青兰总黄酮提取工艺、功效成分制备及产业化开发提供参考。对成方制剂的研究如:边巴顿珠等的《藏药列赤阿汤颗粒制剂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中国民族医药杂志》第4期),研究优选藏药列赤阿汤颗粒的最佳制剂工艺,确定为水煎提取3次,加水量为10倍,每次1h,认为这一制剂工艺参数及质量标准在实际生产和质控中可行。其他还有:胡春晖等的《藏药砂生槐子总生物碱生物黏附迷你肠溶片的制备与体内外评价》(《中医药导报》第9期),闵慧等的《基于多指标综合检测优选藏药砂生槐子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其抗肝纤维化机制研究》(《中医药导报》第10期),姚林才等的《藏药榜嘎生物碱成分分离及质量标准研究》(《重庆中草药研究》第2期),等等。
3.现状分析
马应风等的《浅谈影响藏药材质量的因素》(《名医》第9期),从藏药的品种、采收、炮制、储藏方面论述了影响藏药质量的因素。
(七)藏药资源学研究
可分为藏药资源保护和藏药材资源学调查两类。本年度发表的论文数量较上年度有所减少。
1.藏药资源保护
杨春蕾等的《西藏地区手掌参的生境条件及致危因素分析》(《西藏农业科技》第1期),结合已有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结果,对西藏地区手掌参的地理分布和生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探讨西藏地区手掌参濒危的原因,结果表明,手掌参分布范围狭窄,种群规模小,多呈零星或零星小片分布于藏南和藏东南各县域的局部地区。手掌参濒危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其繁殖能力和繁殖效率低,市场需求的掠夺性、采集方式的致死性、采集时间过早、人为滥采滥挖等干扰因素和生境的破碎化是主要的外部致危因素,手掌参濒危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藏药材资源学调查
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GIS技术等方法开展藏药材资源分布的调查。实地调查以甘南地区的研究较多,本年度发表了4篇文章,均由李彪等撰写:《青藏高原甘南地区茄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宁德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期)、《甘南地区豆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期)、《青藏高原甘南地区菊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宁夏师范学院学报》第7期)、《甘南地区蔷薇科藏药植物资源调查研究》(《高原科学研究》第2期)。1篇文章采用GIS技术进行调查:詹琳等的《基于GIS的藏药植物在全国分布的分析》(《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第5期),通过对中科院昆明植物所植物标本数据库进行藏药的相关资料收集并整理,得出1086种藏药植物,用拉丁文名与中国植物标本进行匹配,添加各藏药的分布地区及经纬度数据,得出藏药植物在中国有110489个分布点,再将对应的经纬度信息导入ArcMap,系统直观地展现出藏药植物在中国的分布。
(八)药用植物栽培学研究
本年度有2篇论文发表,均为对藏药独一味的种植研究。
马令法等的《青稞根系不同浓度醇提液对藏药独一味种子的化感作用研究》(《种子》第4期),以独一味种子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浸提时间的青稞根系水提液对独一味种子萌发的影响,旨在阐明青稞根系浸出液对独一味种子萌发促抑作用,为独一味与禾本科植物的轮作种植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青稞根系醇提液对独一味种子萌发影响不同,随着青稞根系醇提液浓度的增大,胚芽长度、发芽率均表现为先促后抑;40%的青稞根系醇提液对独一味萌发具有促进作用。该结果将为独一味和青稞的间作、轮作提供理论依据。
何淑玲等的《全膜覆土穴播及配施坡缕石对藏药独一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中药材》第7期),研究甘南高原高海拔地区全膜覆土穴播下配施坡缕石对独一味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全膜覆土穴播及配施坡缕石有利于独一味植株地下根的快速生长,表现为主根长、粗生长加速,因此产量提高,同时,独一味素、独一味黄酮、槲皮素及木犀草素主要成分含量显著增加。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