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14—16日,第七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研讨会主题是“藏学的繁荣发展与开放的西藏”。开幕式上,7位专家学者作主旨发言。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部分开幕式主旨发言稿,与大家分享交流。
推进中国藏学三大体系建设当代的中国藏学研究,是作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而存在的。对现代学科而言,形成一门学科必须具备三个基本要素:一是有独特的研究对象或研究领域;二是有严密的逻辑化的知识系统,也就是说必须遵循学科内在的知识逻辑;三是有科学知识的生产方式。
藏学在学科研究对象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素材;在学科理论体系方面,传统“十明”学科将知识技能组织成为具有系统性的结构化知识体系,形成了成熟、完整的理论体系,而藏学所包含的人文精神内涵也赋予藏学学科以丰富的时代意义和现实价值;在知识生产方面,藏文典籍文献及文化实体产物等使藏学研究领域的成果具有科学性、实证性和客观性,能够进行可持续的知识再生产。
藏学研究具有显著的特色和突出的重要性。藏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包括藏族历史文化、涉藏事务以及涉藏地区民族关系、区域历史等多方面内容,这决定了民族属性是藏学的一方面属性。藏学的学术属性主要表现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术话语系统当中,即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涉藏研究,其主体多以专门的研究机构及涉藏智库为代表。藏学的学科属性主要表现在以学科为导向的学科建设话语系统当中,它以高校为主体,核心涉及学科结构、学缘逻辑、梯队建设、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等方面。
在涉藏研究中,历史、文化等相当一部分内容属于藏学学科范畴,但在学科归口上属于其他学科。如工巧明、医方明,其具体的知识理论体系和专业技术,从内容上分别应当归口在建筑学和医学,但藏族建筑文化与藏医学历史文化则为藏学学科所关注。在此意义上,藏学的学术属性和学科属性之间应当存在互补与相互支持,同时学科建设应当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保障。
中国藏学三大体系建设主体是学术研究梯队,而这一梯队的形成主要依赖于藏学学科体系建设。培养能够服务于学科体系建设的人才,不仅需要场所和平台,还需要加强教材体系、培养方案和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学科归口标准,这些任务主要由高校承担。在培养方案设置方面,藏学学科的优化方向应当侧重于高水平、高层次人才培养,要重视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的培养。
当前,中国藏学学术体系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民族文化研究。在不同学科范式下,其学理和方法论的层面互相关联,学术成果构成互证与相互反馈的回路网络,并建立了具有一定学术界共识的学术成果评价体系,且广泛地体现在成果发表、学术互动、科研立项以及学术成果的实践应用等方面。
话语体系是在学术体系与学科体系建立完善并形成良性正面反馈作用的基础上,对学科核心理论、思想观点、意识导向等方面的系统性表达。现实导向性是中国藏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特征,中国藏学话语体系建设决定了中国在国际藏学领域的话语权,也关涉藏学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地位和规范性。藏学学科话语体系建构依赖于规范的学科体系和扎实的学术体系。要在具备学术体系的基础上,依托学科体系的良性反馈,形成学术再生产系统。要对“民族”与“学科”的属性进行更为明确的辨析,避免以“民族叙事”片面取代“学科叙事”。要基于藏学的学科逻辑以及学术属性、学科属性,进一步厘清藏学学科、藏族文化、涉藏研究等概念的逻辑关系与界限,明确藏学学科的内涵和外延,通过规范的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梯队建设,实现藏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学术价值、现实意义与历史责任。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3年8月22日第5版;作者万果,系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教授。)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