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8月26—27日,第二届全国青年藏学研讨会在西安举办,此次研讨会以“新时代、新征程、新西藏”为主题,邀请了来自北京及全国各地的80余位青年学者参加。研讨会根据青年学者提交论文的学科分类分为4组,于26日至27日进行分组讨论。在27日举行的闭幕式上,各组代表分享交流研讨体会。即日起,我们将陆续整理刊发有关发言内容,与大家分享交流。
【作者简介】马天祥,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8月26—27日,西藏历史及文献研究组18位成员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业探讨,其中不乏创新之作,现就交流研讨情况,从三大方面总结如下:
一、在重要涉藏事件、人物(或集团)、地点研究方面找到新亮点
西藏大学文学院阿旺多吉在《西藏摄政策墨林阿旺楚臣入京史实考》中,运用藏文传记和雍和宫满文档案,以乾隆帝召请来京担任总堪布接替章嘉国师主持雍和宫教务事件为中心,探讨了乾隆朝从西藏地方延聘高僧进京和驻京喇嘛制度等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研究所裴儒弟在《民初张煦两次“独立”考》中,对民国初年先后担任川边经略使护卫团团长、宁远屯殖使张煦两次宣布“独立”事件的背景、过程、失败原因及影响等进行考察,进而探究这一时期川边的政局变化。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马生福鉴于我国近代公共卫生学家全绍清的特殊经历和巨大贡献,在《近代公共卫生学家全绍清的涉藏经历和西藏认知研究》中,对全绍清的涉藏经历,其对西藏的认知进行研究,并揭示其中蕴含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及启示意义。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李毛吉在《族源记忆与历史:宗喀申中部落及“囊索”的历史演变》中,综合文献与考古发现,考察了在唃厮罗政权兴起、安多地区与元明清中央政府交往互动、安多地区与西藏地方交往互动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的安多地区宗喀藏族塔尔寺六族中的申中部落的族源记忆,以及安多地区部落头目“囊索”官职的历史演变,进而探究了宗喀区域历史的发展脉络。
西藏拉萨市当雄县教育局洛桑白角在《敦煌文献P.T.1288中念青塘拉一带地名研究》中,将人类学田野调查与文献学研究相结合,对其中载录的“宁中”“宁中那仁”“宁中特嘎宫”“果德”等吐蕃赞普居住和会盟之地的具体位置及吐蕃王臣在此所进行的重要活动进行了研究,为系统研究和解读吐蕃大事纪年提供创新性的佐证。
二、在重要涉藏历史制度、政策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刘昊在《象胥重译:清代廓尔喀字话翻译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中,利用满汉文档案,考证了廓尔喀字话翻译体系建立的时间及其发展演变的轨迹,讨论了廓尔喀字话兵丁的出身、入仕及相关重要事件,以期呈现廓尔喀字话翻译体系的运转流程及其对边疆治理的重要价值。
历史研究所白丽娜在《清代驻藏大臣界定标准考》中,在前人基础上,依据相关汉藏满文史料,主要从“受命时间”“任职时长”“任免令”“接任者”“治藏轨迹”“最高代理执政权”“涉藏职务称谓”“综理藏务”“驻藏大臣的员额”以及“清朝中央政府对于赴藏官员身份的定位”等十个方面探讨了清代驻藏大臣的界定标准,特别是重新划定了驻藏大臣的人员和人数,具有重要的开创意义。
新疆师范大学彭蔹淇在《从额伦特兵败看雍正朝中央政府对昆仑山南路管控策略的调整》中,从具体事件入手,分析雍正朝额伦特兵败事件对清朝中央政府对昆仑山南路藏北地区管控策略的影响,进而探讨了这一事件对清朝中央政府“平准保藏”政策的影响。
三、在重要涉藏历史文献、舆图、岩画、词汇、器物研究方面收获新发现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双宝在《清代蒙古文“丹书克”考论》中,综合运用蒙、汉、藏、满文献,探讨了清代蒙古文语境下“丹书克”的形成、特点、内容及作用。对此前学者,主要运用汉、藏文研究“丹书克”的现状提供重要补充。
中国国家图书馆王建海鉴于藏文古典目录在历代藏文古籍出版史、藏文古籍发展史研究方面的重要学术价值,基于藏文古典目录的研究现状,撰写《藏文古典目录整理研究述评》,对藏文古典目录及其整理研究状况进行了全面、系统、扎实的梳理,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助力。
《民族》杂志社郎加在《却英多吉自传中明清更迭期间相关重要逸事的解读》中,结合相关官书、方志、传记等汉藏文献,对生活在17世纪的藏族却英多吉自传(《大法鼓》)所载明末清初的历史事件展开讨论,并深入探究了该书的史料价值、思想观念及情感表达,对明清易代之际的历史研究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韩树伟对敦煌出土的吐蕃契约文书进行专题综述。阐明该地出土的吐蕃文契约、西夏文契约,皆因汉文契约的纽带作用,在文书格式方面有相似之处,皆由立契时间、主体内容、违约纳罚、签字画押四部组成。通过探讨吐蕃文与西夏文契约间的异同,及其格式背后的社会习惯法,对研究中古中国西北地区藏族、党项等经济社会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陕西师范大学李天在《大英图书馆藏19世纪西藏民间舆图〈怀思图集〉研究》中,以绘制于19世纪末现藏于大英图书馆的《怀思图集》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它的主要内容、绘制目的、手法及价值,使各位学人对该图集的内容和思想有了具体了解和准确把握。
西北民族大学拉卡·南拉才让在《原始图像中的踪迹:新见青海贵南县温嘉(bon rgya)岩画的初步探讨》中,以2022年在青海贵南县境内新发现的岩画点中的33处岩画为研究对象,使用藏文文献与典型图像比较分析的方法,全面系统地分析出这些岩画的年代、风格、内容、及学术和现实的意义。
青海民族大学华毛加在《巴尔蒂藏语中的若干词汇的研究》中,以著作《巴尔蒂斯坦(小西藏)的历史与文化》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提及的巴尔蒂语的度量衡、政治制度、日常生活词汇等进行比较研究,并结合巴尔蒂语的发音及译文将其转换成藏语,通过阐明上述词汇的巴尔蒂发音与藏语三大方言间的关联性,认为巴尔蒂语仍保留着古藏语的发音特色。
西藏博物馆程忠红鉴于元代西藏地方官印授予的重要性撰写《元代萨迦时期中央对西藏地方的授印研究》,通过汉、蒙、藏等文献史料记载、将遗存旧档与官印实物进行互证研究,主要探讨了元代萨迦时期西藏地方官印的体系、形制特点及遗存情况等。
历史研究所三木旦在《西藏印章的词汇史考察》中,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根据藏文文献、文物实物,以全新的视角,从词汇学的角度考察了西藏印章的渊源与演变。此前学界对于讨论西藏“印章”涵义词汇的渊源与传播的研究甚少,该文对这一领域研究起到了有效的补充。
当代研究所杨晓纯对2018年出版的由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大卫·阿提威所著《伊斯兰的香格里拉:内亚关系与拉萨穆斯林社区1600-1960》一书,就其中的我国西藏、印度、伊斯兰世界三者间关系研究的重要性,撰写专题书评,对该书的主要内容与观点进行客观公允的介绍,对其价值与意义进行辩证的评价和富有批判性的分析。
本组成员的上述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运用鲜活“多元”的地方历史、地方文化、地方叙事,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体化”研究补充血肉,对贯彻党和国家的治藏方略和民族政策,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