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泽: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认识

发布时间:2023-10-16 18:30:00 | 来源: | 作者:张京泽 | 责任编辑:

【内容摘要】深刻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钥匙。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及其思想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是一个从点题到破题,从概念到重大原创性论断,从理论到方略,逐步发展、深入与升华的过程,这些重要论述及思想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原则方法和实践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是中央民族大学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办学治校的根本方向,我们必须进一步完整准确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更加深入地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各项工作做细做实,以此高质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和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深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进程。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高校;理论内涵;重大意义;实践行动

【作者简介】张京泽,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专职委员、中央民族大学党委书记。

【文章来源】《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5期。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重大项目“新时代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VMZ002)的阶段性成果。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中图分类号】D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575 (2023)05-0005-07

正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党的百年光辉历史,就是一部团结带领各民族实现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人民幸福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团结各族人民共同进步、实现各族人民共同利益的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少数民族的面貌、民族地区的面貌、民族关系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巨变”,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了累累硕果,中华民族共同体空前凝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巨大成功。立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进一步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牢牢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主线,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推动中央民族大学办学治校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与思想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一代代中华儿女为之付出了艰辛努力。在追求这个伟大梦想的过程中,诸多政治家、学者留下如何认识与凝聚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成果,不同程度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创新民族理论政策提供了思想资源。其中代表性成果如:20世纪初梁启超提出的“中华民族”概念及其思想;辛亥革命爆发后爱国、进步知识分子们提出的“五族共和”的民族统一思想;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关于中华民族的系统论述;1962年,我国考古学家夏鼐提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概念等。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审古今之变、察时代之势与充分继承我们党民族理论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重大论断,并将其发展为新的理论体系。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提出与新的理论体系的形成,有一个从点题到破题,从概念到重大原创性论断,从系列重要论述到理论再到方略的发展过程。大致来讲,这一过程体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的提出及其思想阐发。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针对如何化解新疆当时面临的民族问题时提出,“要高举各民族大团结的旗帜,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大限度团结依靠各族群众,使每个民族、每个公民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共享祖国繁荣发展的成果”。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首次出现在党的理论话语之中。同年9月,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暨国务院第六次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讲话上,习近平总书记一方面针对当时“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发展的新趋势、新挑战”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另一方面在系统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内涵时强调,“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这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必须牢固树立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互相离不开的思想,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后首次对这一概念的运用及思想阐发,而他强调的“三个离不开”思想和“五个认同”,既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内涵。其后,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的基本要求。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实现西藏和四省涉藏地区长治久安,必须“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和创建活动。”从上述可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概念后,在使用过程中经历了从强调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到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再到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变化,深究其义可以发现,这种变化并非简单的表述、话语调整,而是思想发展的轨迹。

第二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的正式提出。在上述思想基础上,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上正式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进一步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做好民族工作时提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这一论断提出后被写入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意味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这是党在民族工作理论上的一次重大突破,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与之呼应,2018年,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次会议把“中华民族”概念写入宪法,弥补了“中华民族”概念在宪法中长期缺位的问题,为增强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提供了宪法依据和保障,对于突出中华民族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具有划时代意义。

第三阶段: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的确立。在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后,习近平总书记基于这一论断不断阐发新的思想,并逐步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深情回顾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时,提出了“四个共同”的重要论述,阐明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并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作为基础性事业抓紧抓好,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位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主线,这在党的民族工作史上无疑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十二个必须”系统总结了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这些重要论断鲜明强调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是对我们党百年来民族工作发展历程特别是新时代民族工作历史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党的治国方略在民族工作领域的集中体现,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实践意义,是我们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更是新时代办好中央民族大学的科学指南。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内涵,其中核心内容包括“四个共同”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和“五个认同”。深刻领会这些内容,是我们进一步提高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认识高度和贯彻执行力度、深度的重要保障。

其一,“四个共同”。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关于中华民族的“四个共同”重要论述,指出“我们辽阔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开拓的”“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我们灿烂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我们伟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这“四个共同”阐明了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的深刻内涵,是对我国各民族数千年来在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不断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生动写照,为我们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提供了科学指南。用“四个共同”认识中华民族的形成发展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要的思想前提。

其二,“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与共”即“在一起”,“四个与共”是指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民族唇齿相依、相互依存、团结友爱,形成了一个血脉相通、温暖和谐的大家庭,特别是近代以来,各族人民在团结一致、共御外辱的斗争中砥砺了强烈的民族情怀、家国情怀,在心手相牵、共同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中激发出强大凝聚力、创造力和战斗力,书写了可歌可泣的历史,形成了难以分割的血肉联系。“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简明扼要地阐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内涵,也深刻概括了中华民族大家庭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辉煌历史、奋斗历程和“中华民族是一家人,一家人都要过上好日子”的坚强决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其三,“五个认同”。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把各族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决策部署上来,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也就是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要把引导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坚定以“五个认同”作为重要抓手,不断夯实思想之基。坚定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就是要牢牢把握我国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深刻认识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自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定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民族是各民族共同组成的大家庭和命运共同体,在团结、凝聚各民族中共同推动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共同传承好和发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和最大优势,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要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四个必然要求”,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和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高度概括并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颠覆,才能不断排除可能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各种风险隐患,才能有效团结凝聚各族人民,才能按照增进共同性方向改进民族工作。”深刻认识、准确把握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意义,是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的思想前提,更是我们加强和改进办学治校方向的思想前提。

其一,要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与发展的进程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我国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共同心理反应。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的必然结果。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我国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各民族的共同性不断增强,奠定了各民族联合成不可分割的多元统一体的基础”。近代以来,在反侵略、反分裂的伟大斗争中,各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不可分离的关系更加牢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的特征更加凸显。在中华民族最危险的时候,中国共产党诞生并迅速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推翻三座大山,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开辟了我国民族关系的新纪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建立了民族工作的一系列基本制度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开创了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良好局面,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各民族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联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中华民族正在日益走向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可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数千年历史发展规律的顺应。

其二,要从新时代党的使命任务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端重要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儿女孜孜以求的共同事业。“中国共产党一经诞生,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在党团结领导中国人民追求民族解放、国家独立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国各族优秀儿女都作出了重要贡献。历史发展中的无数事实一再证明:让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是我们共同经历的非凡奋斗,是我们共同创造的美好家园,是我们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是我们共同坚守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这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必须付出更为艰巨、艰苦的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告诫我们:“我们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面对前进道路上的风险挑战,我们必须依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来凝聚各民族的共同意志,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巍巍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

其三,要从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针对性。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不同历史时期,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有不同的中心任务,党的民族工作也有不同的重点。在中华民族站起来的时候,民族工作的重点是消除民族压迫和歧视、实现民族平等,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当家作主。在中华民族富起来的时候,民族工作的重点是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改变封闭落后面貌,强调的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在中华民族强起来的今天,面对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心任务,民族工作也必然面临着新形势新使命,那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我们要深刻把握现阶段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和重要使命,切实增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其四,要从民族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特殊紧迫性。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不断巩固,但民族领域面临的风险隐患依然突出,主要包括:美西方国家利用所谓的“民族问题”对我国进行的渗透颠覆破坏活动加紧、我国边疆局部地区反分裂形势依然严峻、民族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存在、民族领域意识形态工作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突出、民族领域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任务依然艰巨与紧迫等。我们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固树立总体国家安全观,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牢牢守住意识形态阵地,积极稳妥处理涉民族因素的意识形态问题,严密防范和有效应对境内外敌对势力、各种渗透颠覆破坏活动、暴力恐怖活动、民族分裂活动、宗教极端活动,同时加强对网络空间涉民族因素的舆论引导,才能不断化解风险挑战与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良好局面。

四、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实践中,落实到行动上。中央民族大学“因国情而立、为党而兴”,自诞生之日起就始终高举党的旗帜、响应党的召唤、追随党的步伐,始终与党的民族工作进程同向同行、同频共振,始终把“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凝聚中华民族力量”融入血脉、付诸行动,一以贯之、一脉相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学校响应党的号召,组织一批专家学者参与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和民族识别等工作,产出了一批有影响的科研成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政策的科学制定和民族地区社会改革、政权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改革开放后,学校一大批专家学者积极参与到服务党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加快民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发展事业之中,为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和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学校名誉校长费孝通先生1988年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作出了贡献。进入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既给学校提出了新使命、新任务,也给学校提供了谋求新发展的重大历史性机遇。中央民族大学必须牢牢把握这一机遇,必须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有更高站位更高要求,必须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到办学治校全过程,以此高质量推进学校改革发展,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深度融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进程。

其一,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民族高等教育是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高等教育能不能实现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党的全面领导是不是坚强有力。中央民族大学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高等教育的排头兵,必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争做民族高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模范。在办学治校中全面深入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党对学校事业发展的全面领导,不断引导和增强各族师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充分发挥党组织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领导作用”,进一步夯实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工作合力。

其二,要进一步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如何推进“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时,首次提出要正确把握“四个关系”,即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廓清了民族领域的诸多思想迷雾和认识误区,我们必须在办学治校、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中华文化传承中完整准确贯彻落实。其中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既要深刻理解这一关系在“四个关系”中是管总的,对其他关系起着引领作用,也要深刻理解“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则”。这一重要原则“事关民族工作全局的方向问题”;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关键要“引导各民族始终把中华民族利益放在首位,本民族意识要服从和服务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时要在实现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进程中实现好各民族具体利益”,坚决反对大汉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正确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关键要理解“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关键“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目前,部分高校、教育部门在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工作中处理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时,存在着两种不正确的倾向:一是“非此即彼”的倾向,即把共同性和差异性对立起来,只谈增进共同性,闭口不谈尊重和包容差异性;二是“模糊不清”的倾向,即不清楚应该在什么问题上、什么情况下突出共同性、增进共同性,应该在什么问题上、什么情况下尊重和包容差异性。实际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启示我们:增进各民族的共同性,主要是要增强各族人民的“五个认同”和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尊重和包容各民族的差异性,是要注意对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共同性和差异性始终存在于民族发展演进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要进一步准确把握,不断深化对民族教育工作的规律性认识,并用以指导实践。

其三,要进一步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央民族大学在新时代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下一步,我们必须进一步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和实践体系建设,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以有形、有感、有效之举创新推进工作,努力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示范高地。必须以扎实推进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为依托,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全力,进一步发挥好排头兵、担纲团队作用。必须进一步建好建强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大基础理论与现实问题、新时代教育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主攻方向,努力产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在总结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上更加积极地作为,在服务国家战略服务民族工作与提供决策咨询参考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必须进一步高质量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期刊建设,扎实推进《中华民族史》《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编纂,产出更多“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升华中国理论”的标志性学术成果,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尤其是中国特色民族学学科建设。必须进一步发挥在推进中华文化传承创新发展中的窗口作用,服务好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为着力点,努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与文明交流互鉴,向国际社会展示好中华民族大团结的形象,讲好中国共产党与当代中国成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故事。必须进一步优化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体制机制与政策举措,持续打造一支高质量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教学与科学研究的专门人才队伍。必须进一步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引领作用,以高质量基层组织建设引领师生自觉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