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白丽娜,女,1980年生,河北石家庄人, 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藏族清代历史,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等。
推荐语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做好各项工作的基本功。为了推动主题教育成效进一步走深走实,历史研究所秉承中央大兴调查研究之精神,按照中心党组要求,围绕当前主要研究任务,精心设计方案,组织全所同志先后前往西藏及四省涉藏州县相关地方开展涉藏历史文化调研,旨在了解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进程,搜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史实资料,考察相关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现状。本期推荐的是2023年11月历史研究所同志在西藏拉萨周边地区,围绕当前承担课题进行调研时的部分收获和感悟,为挖掘历史实事和讲好中国西藏故事服务。
2023年11月9日—15日,由严永山副所长带队,历史研究所前往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及周边县乡围绕有关课题开展调研工作。期间,课题组走访了寺庙、历史遗迹、博物馆、档案馆等,主要考察了当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故事、相关遗迹、文物、文献的保存现状及宣传情况等。西藏档案馆、西藏博物馆以及“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以下简称陈列馆)【图1】所藏大量有关“驻藏大臣”的藏汉文字档案以及图片、实物资料对历史研究大有裨益。陈列馆这一真实还原驻藏大臣在藏工作生活场景,集中体现驻藏大臣治藏各类信息的调研点特别值得关注。
陈列馆坐落于拉萨大昭寺以北的八廓街北街之上,它原是著名的“八廓街北院”,又是第一处驻藏大臣衙门——冲赛康(通司岗)衙门。驻藏大臣是清朝中央政府派驻西藏地方代行主权之官员,在雍正五年(1727)至宣统三年(1911)的185年间,共有132位官员赴藏任职。在驻藏大臣的努力下,西藏地方始终处于清朝中央政府的管辖之中,西藏地方的安全、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都得到了保障,西藏地方与祖国内地之间的交往互动明显增多加强,极大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驻藏大臣也因此在清朝中央与地方关系史上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驻藏大臣衙门便是驻藏大臣在藏办公及居住的场所。实际上,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四处驻藏大臣衙门【图2】,即冲赛康衙门、珠尔默特旧宅改建之衙门(甘丹康萨和桑珠康撒)、札什城衙门和鲁布(朵森格)衙门,均造于拉萨城内并与军营相邻。除冲赛康衙门外,其余三处衙署建筑已不见痕迹,因此,陈列馆便选建在冲赛康衙门旧址之上。
冲赛康衙门始建于雍正五年,即驻藏大臣制度正式建立的当年,弃用于乾隆十五年。是年,驻藏大臣傅清、拉布敦在这里诱杀了勾结准格尔部,意图谋反的西藏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札勒,二人在变乱中遇害,该衙门亦遭焚毁。为了表彰和纪念这两位驻藏大臣的英勇事迹,乾隆皇帝下令将这里改建为祠堂。18世纪末,清朝中央政府在驱逐廓尔喀入侵势力后对“双忠祠”进行大规模修缮并刻石以记【图3】。终清一代,“双忠祠”都受到西藏地方汉藏僧俗官员民众的祭祀供奉。至辛亥革命后,这里先后被用作邮局、警察局等机构。至西藏和平解放后,这里被分配给当地百姓居住,并得名“八廓街北院”。至2012年,陈列馆改建工程启动,居住在这里的144户居民被整体搬迁至贡布塘的现代化公寓。2013年7月1日,陈列馆正式开馆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免费开放。陈列馆根据历史流传下来的唐卡上的图案【图4】,不仅仿古复原了当时房屋内外的构造格局,还对部分沿街建筑进行了修复。陈列馆以“唐、宋、元、明四朝中央政府治藏介绍”为开篇,以“清政府驻藏大臣治藏事迹专题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复原陈列展”“清政府驻藏大臣诗词书画生活展”“民国中央政府治藏事迹专题展”以及“中国共产党治藏新纪元展”五个专题展为主体,通过展厅陈列、复原陈列、场景展示、图版展示等表现形式,展出各类文字、图片、实物资料数百件,充分表明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充分体现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有效施政管理和行使主权。
陈列馆不仅通过展示奏折、著述、上谕、咨文、饬令、告示、章程、条约、断牌、令牌、翎照、执照、火票、信函、照会等相关档案原件及实物照片,真切展现出驻藏大臣行使行政、军事以及外交职权【图5—10】;还依据相关资料复原出驻藏大臣衙门主要的机构设置以及一些生活的场景和细节。
陈列馆内布置有:“夷情房”,负责管理西藏地方官员、大活佛、达木八旗、康属汉族等相关事务,并向蒙古僧众等相关人等发放路票;“译字房”,负责奏折、公文等翻译;“印房”,负责执掌驻藏大臣印信及礼仪、人事等相关事务,下分满印房和汉印房;“折房”,负责起草奏折、公文等;还有“议事厅”和“公堂”。驻藏大臣每十天就要召集幕僚及地方官员在议事厅开会商讨西藏地方重大事务。至于公堂,因其象征驻藏大臣的地位和权威,故为衙门内最为重要的建筑,迎接圣旨、节目庆典、重大案件审理、重要政务活动举办以及新官到任仪式等均在此进行。从这些衙门的内设机构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驻藏大臣日常工作的运转流程。
陈列馆内复原出部分驻藏大臣的生活场景。清朝中央政府将衙门设定为驻藏大臣办公、居住的两用之所,其办公区和居住区的界限比较分明,即外衙用于办公,内衙用于居住。这一点在冲赛康衙门体现不明显,大概由于它是第一处衙门的缘故。冲赛康衙门的建筑面积较小、布局也比较简单,没有层进式的院落,不好区分内衙与外衙,但之后三处衙门内外衙的区分便非常明了。驻藏大臣有泰在其“驻藏日记”中曾对鲁布衙门的这种区分进行过详细的描述。此外,清朝中央政府还规定正副大臣需同驻一处衙门,然而,诸大臣却各自拥有相对宽松的独立空间。冲赛康衙门被置于正中的台阶一分为二,左右各有一个小小的院落,若按照后面三处驻藏大臣衙门的惯例(它们都拥有两处院落,正副大臣分居其一),驻藏大臣二员驻扎时(雍正五年至乾隆十五年间,驻藏大臣的员额并未固定,多为二员,但也有多员和一员的情况)当分居其一。陈列馆复原出傅清、拉布敦两位驻藏大臣的卧室以及傅清的会客厅等,虽然,房屋建筑是藏式风格,但同办公场所一样,生活场所内的布置则基本上都是汉式风格。其中,傅清的卧室就是诛杀谋叛郡王珠尔默特那木扎勒的场所,他的会客厅则是置留郡王属下罗布藏扎什等人的场所。从驻藏大臣的生活场景可以看出,西藏地方的自然环境较为恶劣,但清朝中央政府在原则范围内尽量为驻藏大臣提供了舒适的生活环境。
陈列馆中还展出了驻藏大臣官服上的“补子”、驻藏大臣乘坐的“官轿”【图11】、驻藏大臣出行时的“仪仗”、驻藏大臣赴藏上任时被西藏地方官员迎接的“官驿(亭)”【图12、13】、驻藏大臣的“关防”、清朝中央政府赐给驻藏大臣的“赏牌”【图14】以及驻藏大臣向皇帝进献的具有藏族特色的礼物【图15】等实物、遗迹图片。这些细节看似无关紧要,实际上却蕴含着大量信息。
如“补子”,清代官服的前胸后背各缀有一布块,上面绣有不同的飞禽走兽,这个布块被称作补子,清代官服亦被称作补服。补子有两个用途,一是用来区分文武职别,即文官的补子上绣的是禽类,武官的补子上绣的是兽类;二是用来区分官品等级,官品等级不同补子上的图案亦各不相同。据研究,担任驻藏大臣的官员既有文官又有武官,且文武官员的选择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担任驻藏大臣官员的官品等级不一(从一品至正六品),且官品等级的分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在考证驻藏大臣文武职别和官品等级时,相较于由史料相关记载推导得出,以“补子”上的图案作为依据则更加直观和准确。
再如“官轿”,在清代,官轿的材质以及轿夫的数量都会因官员官品等级的不同而不同,且只有文官才可乘轿,武官即使官至一品也不准乘轿只能骑马,因此,官轿也是区分官员官品级别和文武职别的重要依据。然而,由于西藏地方情况特殊,这项规定在针对驻藏大臣执行时有所变通。大概是因为西藏地方路途遥远,武职驻藏大臣在赴离藏途中也并非不能乘轿,但朝廷依然会对武职驻藏大臣赴离藏途中骑马行进的行为加以赞赏,如武职驻藏大臣隆福曾被朝廷赏给都统衔,原因之一便是其在赴藏途中虽年逾六旬尚坚持骑马行走。此外,在西藏,驻藏大臣是除了达赖喇嘛外唯一有权使用轿子的人,因此,驻藏大臣乘轿出行亦是其崇高地位的重要体现。需要注意的是,出行时只有正大臣才能乘轿,副大臣只能骑马。清朝中央政府虽因西藏地方情况特殊故未对正副驻藏大臣的职权范围作明确的分工,而是要求正副大臣遇事和衷共济、公同商议,但在具体待遇上,正副驻藏大臣依然存在差异,上述现象便是例证之一。
此外,陈列馆中亦列出了雍正五年驻藏大臣制度正式建立至宣统三年驻藏大臣制度完结的185年间,担任驻藏大臣官员的人数和详细名单。历来学界在驻藏大臣人员人数问题上都有着不同的说法,近年来,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驻藏大臣的界定标准,对官员的驻藏大臣身份进行了重新界定,即清朝中央政府共派出驻藏大臣132人、167人次。关于驻藏大臣的任职情况较为繁复,在统计时会出现重复的现象,故笔者提供的相关数据与陈列馆中所列稍有出入,需待日后再行沟通确认。
清代,驻藏大臣衙门是清朝中央政府派藏官员代表朝廷行使对藏主权的机构。今天,在其旧址上建造的陈列馆则是对外宣传西藏自古就是中国一部分重要观点的重要窗口和基地,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是值得推荐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插图
图1:清政府驻藏大臣衙门旧址陈列馆
图2:各驻藏大臣衙门分布图
图3:双忠祠碑
图4:冲赛康(通司岗)衙门旧貌府视图
图5:驻藏大臣联豫发江达汛木斛
图6:驻藏大臣监造各种藏币
图7:驻藏大臣恩麟题磨盘山关帝庙匾额
图8:驻藏大臣联豫办《西藏白话报》
图9:驻藏大臣松筠、和宁巡边纪事碑
图10:驻藏大臣奎焕与亚东关正税务司间的照会
图11:驻藏大臣出行时的官轿
图12:太昭接官驿
图13:吉彩洛定接官亭
图14:朝廷赐给驻藏大臣的赏牌
图15:驻藏大臣傅清献给乾隆帝的藏獒图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