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引领未来,还构成了中华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的纽带,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精神之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各民族在长期的物质生产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能够彰显中国人民精神品格、体现中华民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能够集中体现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文化体系。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要从中国作为历史悠久的人文大国积淀已久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将其核心价值理念概括为“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的社会理想,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贯、多元一体的大一统传统,修齐治平、兴亡有责的家国情怀,厚德载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义利兼顾的经济伦理,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的生态理念,实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执两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维方法,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的交往之道”。习近平总书记的上述概括既包含中国文化哲学层面的世界观、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包含现实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的具体内容,更体现了由中华各民族创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通性认识,为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精神之源。
自古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西藏各民族,在与较为恶劣的自然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创造了极具特色的高原文化。藏民族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既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又与中华文化存在诸多共通性。例如,“天人合一”思想自上古已有之,在藏民族中也是很早就产生了。在儒家“大一统”思想中,西汉的董仲舒以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天人感应”学说为基础,在《天人三策》中,提出了一整套天人合一理论体系。在董仲舒以神学为目的的思想体系中,天人感应是核心。此外,董仲舒还把天人感应分为灾异谴告说和天人同类说两个方面。西藏传统文化中对“天”的崇拜与儒家思想中对“天”的敬仰具有高度一致性。所以,几千年来,在中国大地上,中华各民族不仅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共通性认识,还在以不同方式践行着“天人合一”的理念。由中华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崇尚和平、天人合一、自强不息、人本、包容、进取、博爱、坚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精神之源。
二、革命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力量之基
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体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追求民族独立、缔造人民幸福的斗争实践中形成的,以“革命”为精神内核和价值取向的文化,它突出表现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共产主义为奋斗目标的崇高理想。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国各族人民无一例外地陷入落后挨打、任人宰割的境地,中华民族遭受了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劫难。为了拯救中华民族于危亡,中国人民奋起反抗,仁人志士奔走呐喊,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斗争。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接连而起,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都未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伟大觉醒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经过北伐战争、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结束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正是在近代中华各民族共同处于水深火热、任人宰割的悲惨命运中,在为振兴中华而救亡图存、愈挫愈勇的悲壮斗争中,中国各族人民的爱国意识空前高涨,大家同赴国难、同仇敌忾、同舟共济,形成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西藏各族人民自古就有热爱和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的光荣传统。每当外敌入侵的时候,西藏各族人民就会迸发出高昂的爱国热情,奋起抵御,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1840年,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侵略中国的大门,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进入民族灾难深重的历史时期,抗击外来侵略、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构成西藏爱国主义特定时期的重要内容。当帝国主义国家用枪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之后,同祖国各兄弟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西藏各族儿女,奋起抗击外国侵略者,进行了英勇的保家卫国斗争,谱写了许多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1888年和1904年,英帝国主义先后两次悍然发动了武装侵略西藏的战争。为抵抗英国侵略者,西藏各族军民立下“誓死抵御,决无二心”“战至男尽女绝,决无反悔”的誓言,在亚东县的曲米森古、康玛县的乃宁寺等地进行了顽强抵抗,付出了巨大牺牲。特别是在1904年的江孜宗山保卫战中,守山将士坚守阵地达3个月之久,并多次打退英军的猖狂进攻,战至弹尽粮绝,最后所有勇士宁死不屈,跳崖殉国,在西藏历史上树起了誓死捍卫国家统一、民族尊严的不朽丰碑。抗日战争时期,西藏虽然远离主战场,但西藏各族人民高举抗日大旗,积极成立“抗日救国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举办祈福法会、组织捐资捐物,号召僧俗群众奋起抵抗,为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近代的反对西方侵略斗争中,处在神州大地上中华各民族的整体凝聚力日益加强,这些均成为近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突出亮点,为新时代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力量之源。
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未来之引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形成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以培养“四有公民”为目标,体现民族性、科学性、大众性、开放性有机统一的现代文化体系。中华民族精神的发展是与时俱进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因时代前进的步伐而不断注入新鲜内容。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继续发扬革命精神建设社会主义,锻造了铁人精神、大寨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焦裕禄精神等社会主义建设精神,更有毛泽东同志本人倡导的“不到长城非好汉”“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时代精神风范。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进行深度结合,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对这三种文化的界定,指明了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具有关键作用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认同、文化繁荣的政治方向。此外,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体现了以社会主义为本质与主导的国家属性生成的核心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魂,贯穿了文明型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社会主义国家、现代国家等中国国家建构的五重逻辑,从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各族人民精神上的最大公约数,对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打造连接纽带和凝聚灵魂意义重大。
在和平解放西藏、民主改革、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西藏形成了“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这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此外,西藏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还涌现出了位于生命禁区的“天下第一道班”,“神圣国土守护者、美丽家园建设者”的卓嘎、央宗姐妹等杰出代表,他们不仅为建设伟大的祖国提供了精神力量,也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注入新鲜血液。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新征程上,在党中央的特殊关怀下,在全国兄弟省市的大力支援下,在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上述精神必将引领各族儿女创造新的辉煌。
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久久为功,持续发力。在新时代民族工作实践中,我们要用新理念、新方法传播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展示好中国式现代化成果,用新技术、新作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唤起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记忆、红色记忆、时代记忆,不断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文化基础、情感基础。
本文系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专项子课题(项目号:23VMZ007)和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2024年度重大课题资助项目《西藏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作用研究》(项目号:XZEDIP240006)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西藏日报》2024年3月18日第6版,作者赵君单位: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