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宝当周: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多元实践与学术走向

发布时间:2024-04-30 19:53:00 | 来源:西藏研究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当代藏族文学的蓬勃发展,这一领域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形成了一批颇具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回顾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实践历程,可以发现研究者们对文学社会历史内涵的阐释、对文本审美意味的挖掘、对当代藏族文学文化资源的观照,以及全球化语境下对当代藏族文学话语嬗变的解析等学术实践,为当代藏族文学研究奠定了良好基础,有助于进一步推进该领域学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关键词】当代藏族文学;学术史;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增宝当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文章来源】原文刊载于《西藏研究》2024年第1期。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藏族文学研究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的问世,推动了人们对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认识与了解。回顾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历史进程,我们可以发现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当代藏族文学研究在话语形式、阐释策略、理论视野等多方面已呈现出显著变化。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是中国当代文学学科的创建期,但此时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主要集中于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当代作家文学方面研究成果不多。就当代藏族文学而言,此阶段只有《介绍藏族战士饶介巴桑的诗》《鲜果色初露——读诗散记》等少量评论文章。改革开放后,我国全面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也由此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伴随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的复苏和发展,当代藏族文学研究自20世纪后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尽管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藏族文学研究成果较多,但为论述方便,在此选择一些较具代表性的选集、文集、专著进行说明,而这些成果不仅提供了一个从整体上把握批评实践的有效途径,也从某个层面反映出这一时期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基本走向与特征。

李佳俊选编的《西藏文艺评论选:1965—1985》是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献礼活动的一部分,也是和平解放以来西藏文艺评论的第一次结集。虽然该选集所标时间期限为“西藏民主改革以来20年”,但其中所有评论均写作于1977年之后,基本能反映改革开放新时期初期西藏文艺批评面貌。此文集论述内容既有西藏古今作家文学,也有民间文学和文学理论。从作者身份而言,除藏族作家外,也论述其他民族作家文学创作,可看作是较早的一部以西藏区域多民族文学为评论对象的成果选集。该选集所涉当代藏族作家作品包括降边嘉措的《格桑梅朵》、益西单增的《幸存的人》以及扎西达娃的短篇小说,论述主题集中于文学人物形象特点、民族特色展现、语言风格等方面,在具体分析中,社会革命、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真实性等话语构成主要价值尺度和评价标准,具有强烈的社会历史批评特征。吉明主编的《文论总汇》收录写于1983—1992年的文章,其中虽包含几篇藏族古代文学评论,但该文集主要关注对象为当代藏族文学尤其是藏语创作文本,讨论议题有新时期当代藏族小说主题、藏族诗歌审美构因、传统文论的当代发展、文学的社会批判价值、端智嘉文学创作及影响等,其评价话语也以反映社会历史、再现社会生活、塑造典型人物、展现民族特色为主,这无疑源自于评论者们相同的理论背景及由此形成的相同的话语表述,从一个侧面体现了当时藏族评论家的文学观念和知识视野。此外,《章恰尔》编辑部主编的《文评荟萃》呈现了20世纪90年代藏文撰写当代藏族文学批评基本面貌,其话题包括藏语诗歌的转型与意义、现代藏语诗歌的审美追求、当代藏族文学中的民族形式。显然,此类研究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社会转型与“纯文学”观念演变密切相关,因此,它既延续了现实主义的理论框架与阐释路径,又表现出藏族文学及其研究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的冲突与融合的探索轨迹。

除上述文集外,研究者个人的学术文集也可成为了解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面貌的一种途径。20世纪末出版的张隆高的《引玉集:张隆高文艺评论选》、李佳俊的《文学,民族的形象》和《探索高原民族的奥秘》、张治维的《当代西藏文艺论集》、格桑益西的《评论智慧喜颜》等文集,既讨论了降边嘉措、拉巴平措、益西单增、扎西达娃等当代藏族作家文学创作中的民族特色、人物形象刻画手法等内容,也勾勒了20世纪80年代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概貌与评论概况。另外,耿予方的《雪域文苑笔耕录》和德吉草的《歌者无悔:当代藏族作家作品选评》两部作品也体现了20世纪末对当代藏族文学所作的思考,其中耿予方不仅分析当代藏族文学产生的历史动因,也评价代表性藏族作家作品;德吉草讨论阿来、列美平措、章戈·尼玛、居·格桑等15位当代藏族作家创作,在批评实践中作者更多保持自身艺术感觉与审美感受,在尊重审美经验基础上,对藏族文学与人性、藏族文学与社会等问题给予了适当评价。

20世纪末,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总体性成果以耿予方的《藏族当代文学》和马丽华的《雪域文化与西藏文学》为代表。耿予方著作本是《藏族文学史》的一部分,全书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在阐述当代藏族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文化背景、发展历程基础上,以诗歌、中短篇小说、长篇小说、散文、戏剧与电影、民间曲艺、新民歌等七部分,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20世纪90年代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概况。马丽华著作系“20世纪中国文学与区域文化丛书”组成部分,该书以区域文化为视角,叙述西藏区域文化传统,比较古代西藏文学与当代藏文创作流变,指出20世纪末当代藏文文学创作的转型及其意义,并系统评价了西藏当代多民族作家汉语文学创作。以上两部著作试图从整体上梳理当代藏族文学和当代西藏文学,由此呈现当代藏族文学的现代变革,为该领域之后的学术研究打下良好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尤其自21世纪以来,当代藏族文学研究有了长足进步。经过一定时间的积淀与训练,在选题视角、视野范围、研究方法、结构体例等多方面呈现出与之前不同的学术特点。另外,新世纪以来以比较视野和跨学科视野对当代藏族文学展开讨论者日益增多,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之前较为单一的研究范式,显现出向广度和深度发展的探索面貌。这些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当代藏族文学批评实践呈多样化发展趋势。斗拉加的《探索的精神》、罗布桑培的《走向布达拉》、青海藏文报编辑部主编的《珍珠岛盛宴》、《岗尖梅朵》编辑部主编的《心灵的回归》等文集,收录的有关当代藏族文学评论文章大多写于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内容涉及当代藏族文学文本评价、文学现象考察、文学观点争鸣、新旧文学比较、作家写作风格探析等,方法上虽以社会历史批评为基点,却又呈现出解读人性内涵、探索文化意识、细读文本结构等不同倾向。此后研究者们持续关注当代藏族文学创作趋势,尝试以多元方法解读文学文本,尤其对新一代藏族作家作品给予了较多关注,这一点从各类文集中可见一斑。比如,《西藏文学丛书》编委会主编的《镌刻在西部的忠诚——西藏报告文学评论选》、《岗尖梅朵》编辑部主编的《回顾与探索》、《章恰尔》编辑部主编的《文评集锦》和《文评精选》、格绒追美主编的《康巴作家群评论集·I》、欧阳美书主编的《康巴作家群评论集·II》、蓝国华、刘雅君、于宏等人主编的两卷本《西藏当代文学大系:1951—2021·文学评论卷》、赵凌宏主编的《新世纪甘南文学作品选:2001—2021·评论卷》等。总体来看,这些文集作为期刊选集或文学丛书的一部分,既是某一期刊或机构主导下藏族文学批评的样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当代藏族文学研究探索的体现,其文章不仅在传统与现代、普遍与特殊视野下讨论当代藏族作家创作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特征,也探索文本形式的多重意味,从而促进了当代藏族文学审美理想的建立和形成。值得一提的是,21世纪以来许多学者持续关注当代藏族文学,从不同角度切入,提升了当代藏族文学的研究水准。譬如,才让东主的《守望与倾听:藏语新诗精品赏析》、德吉草的《藏族当代文学简介与批评》、李佳俊的《雪域作家的智慧和追求》、丹珍草的《文本·田野·文化:多重视阈下的藏族文学研究》、普布昌居的《新世纪西藏文学研究》、李军的《西藏“文学书写”中的中华认同》等著作,涉及当代藏族文学史、区域文学发展进程、藏族传统文学与当代文学关系、当代藏族文学的文化思考与国家认同、当代藏族文学的民族性与乡土性、当代藏族小说人物形象、新一代藏族作家创作趋向、代表性作品的艺术品格等议题。此外,德吉草和斗拉加在原有基础上增补新文出版的《当代藏族作家双语创作研究》和《斗拉加论文集》也有新议题,如多元文化中的藏文文学创作、社会现代化发展与当代藏族文学话语表达、当代藏族女性文学中的性别意识等。

第二,21世纪以来当代藏族文学在总体性研究方面也表现出强劲发展势头,为少数民族当代文学研究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益学术参照。这一方面代表性成果有耿予方的《西藏50年·文学卷》、南色的《新时期藏族小说研究》《藏族当代新诗研究》《藏族当代文学研究》、恰噶·旦正的《藏族当代文学史》、王泉的《中国当代文学的西藏书写》、拉巴群培的《藏族当代文学概要》、切蒋的《新世纪藏族文学刍论》、胡沛萍和王军君主编的《西藏当代文学教程》、徐琴的《文化地理学视域中的当代藏族文学研究》、胡沛萍、蓝国华、李佳俊三人主编的三卷本《西藏当代文学史》等。以上大部分著作以新中国成立以来当代藏族文学发展历程为时间脉络,以不同文学类型为框架,对每一时段不同文学类型发展面貌进行总结,简明扼要地评介各时期重点作家作品,勾画当代藏族文学发展概况,展现出自觉的文学史考察视野。当然,因论述范围不同,以区域文学为论述对象的著作中除朗顿·班觉、扎西达娃、阿来、万玛才旦、次仁罗布等藏族作家外,还包括徐怀中、昌耀、海子、夏川、马原、马丽华、冯良、宁肯、范稳、毕淑敏等多民族作家作品,由此也展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涉藏文学的丰富内涵和多民族文学的交融共荣局面。此外,学者们还讨论了当代藏族文学的产生背景、阶段特征、转型意义等内容。拉先的《刍议藏族当代文学的界定及各阶段的发展状况》、道吉任钦的《藏族当代文学的诞生、发展及其特征》、扎巴的《藏族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是较具代表性的论文,他们从文学史视野出发,对当代藏族文学史的时间界限、发展境况、阶段性特征、转型意义等内容展开讨论,对其历史性的发展和阶段性的成果进行概要评说,体现出论述者们的历史比较视野和对当代藏族文学现代性探索的关注。

第三,21世纪以来当代藏族文学分体研究成果突出。诗歌方面代表性成果有姚新勇的《朝圣之旅:诗歌、民族与文化冲突——转型期藏族汉语诗歌论》、吉多加的《藏族现代诗学》、完代克的《百年拉萨诗歌研究》、华旦尖措的《个性与共性的并存:藏族当代诗歌赏析》和《当代藏族诗歌研究》以及李本加主编的两卷本《藏族现代诗歌点评集》等。从以上论文、著作、选集内容来看,研究者们侧重诗歌文本,揭示当代藏族诗歌的审美构成,凸显了当代藏族诗歌的美学面相。小说方面代表性成果有何镇邦的《藏族文学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论三位藏族青年作家长篇小说的艺术成就》、斗拉加的《藏族现代小说格局及其批评》、仓决的《论九十年代藏族中篇小说》、扎巴的《藏族当代小说发展阶段及其特征研究》、才项南杰的《藏族当代小说审美形态研究》等。这些研究从不同视角进入当代藏族小说场域,对其现代性特征、转型意义、形式意味、传统因子继承等方面提出很多灼见。

第四,中外比较视野和跨学科研究方法为21世纪当代藏族文学研究注入了新活力。卓玛的《中外比较视阈下的当代西藏文学》从20世纪中西文学比较视野出发,将西藏文学与拉美魔幻现实主义、西方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荒诞派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同时以跨学科视野对当代西藏文学进行论析,揭示当代西藏文学所具有的藏传佛教和心理学方面的浓厚特征,进一步指出了中外比较视野下当代西藏文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夏吾才旦的《文化与小说:新时期藏语小说的人类学主题及其修辞策略研究》以人类学和小说修辞学的方法论为基础,通过对五部藏语小说文本的细致解读,阐释了文本所蕴含的神话原型、人类学内涵、修辞技法及其审美呈现。另外,西藏当代文学传媒讲究也有成果问世,郑靖茹的《现代文学体制建立的个案考察:汉文版〈西藏文学〉与西藏文学》和魏春春的《守望:民族文学的诗意创造——以〈西藏文学〉(2000—2011)为例》,两部著作以《西藏文学》作为研究对象,从传播接受角度勘探当代西藏文学,论述了《西藏文学》的构成、影响及艺术追求。

总之,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21世纪以来文学评论家们积极介入当代藏族文学的各种文学现象,整合不断变化的现实,吸收新材料,调整研究视野,推出了许多新成果,而近年来研究者们更是面向文学文化问题,在多元比较和跨学科视野中探索新的学术路径,为当代藏族文学打开了一个新的研究层面,传统的总体研究内容得到了比以往更为深刻、更为具体的阐释。

21世纪以来多种理论与方法推进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使其在研究主题、方法、取向等方面更加多元。与此同时,随着当代藏族文学的不断发展产生出更多专题性研究成果,表明当代藏族文学研究有了更深的探索,也昭示着新一代学人对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的拓展。这些成就可总体概括为如下方面:

第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族作家汉语创作取得非凡成就,引得众多研究者青睐,成为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重要学术方向。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就有相关评论,但数量有限。20世纪末伊丹才让、丹珠昂奔、扎西达娃、色波、央珍、梅卓、阿来等作家的崛起使当代藏族汉语文学创作得到极大发展,学界也对此展开一定讨论。如果说20世纪末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研究集中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学文本的评价或宏观语境下的个案阐释,那么21世纪以来该领域则有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出现了丹珍草的《藏族当代作家汉语创作论》、于宏的《试论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三维结构和双重品格》、高亚斌的《藏族当代汉语诗歌:本土经验的现代表达》、于宏和胡沛萍的《多元文化视野中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和《20世纪80年代西藏汉语文学发展概论》、朱霞的《当代藏族汉语文学的转型及其多元文化背景》、卓玛的《母语文化思维与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研究》、魏春春的《新世纪藏族汉语文学“中国故事”话语实践研究》、孔占芳的《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价值研究》,马绍英的《藏汉文化背景下当代汉语写作问题研究》、祁发慧的《诠释高原语义:当代藏族汉语诗歌论》等一批成果。它们以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为研究对象,选择伊丹才让、降边嘉措、益西单增、扎西达娃、阿来、梅卓、央珍、白玛娜珍、次仁罗布、万玛才旦、扎西才让等作家作品,从不同角度对藏族汉语文学创作进行评析,其中既有文学史的梳理和观察,也有汉语文学创作文化意义之解释;既有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学关系的探讨,也有当代藏族文学与汉语文学关系的观照;既阐释汉语创作与母语思维转化问题,也讨论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社会、生态、审美等多重价值,更为重要的是,与之前研究不同,21世纪以来研究者们注重当代藏族文学中的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表达方式、全球化语境中的身份呈现等话题,极大拓展了当代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的认识边界,也展现出藏族作家汉语文学研究的巨大空间和发展前景。

第二,随着女性主义思潮的广泛传播和当代藏族女性作家群的日渐成熟,新世纪以来当代藏族女性文学专题研究成果日益增多,更多呈现整体性研究视野。比如,徐美恒的《论藏族女诗人的诗歌特色》、刘大先的《高原的女儿:当代藏族女性小说述略》、严英秀的《中国藏族当代女性文学30年发展简述》、胡沛萍的《当代藏族女性汉语文学史论》、徐琴的《文化身份的建构与书写——当代藏族女性文学研究》、于宏和胡沛萍的《当代藏族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研究》、吉多加和郭须·扎巴军乃主编的《藏族女作家论创作》等成果,聚焦央珍、梅卓、格央、尼玛潘多、次仁央吉、完玛措等藏族女性作家文学创作,梳理当代藏族女性文学发展历史,凸显女性作者的女性视角、性别意识及女性形象,并在对比其他民族女性作家创作中指出了藏族女性作家的写作意义。由此可以发现,与前一个时期相比,女性批评在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有了深入应用,也有了较为系统化的呈现,其中既有女性文学经典化的诉求,也有批评主体对当代藏族文学史写作不同面相的探索。

第三,作家作品专题研究是当代藏族文学近十多年成绩最显著的领域,研究者们希冀从对个别作家创作的讨论中折射出当代藏族文学广阔的社会历史内涵,以此深化当代藏族文学的整体研究。首先,2000年阿来的《尘埃落定》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后,其文学创作得到文学评论界广泛关注,其中丹珍草的《差异空间的叙事:文学地理学视野下的〈尘埃落定〉》将嘉绒藏族地域文化的差异性与作家创作个性相结合,关注创作主体的文化身份与第三空间语言表述,尤其从多元文化视野和中国多民族文学关系角度,以空间理论和文学地理学为基本方法论,对《尘埃落定》中的语言意象、复调叙事、狂欢化书写等方面进行阐释,不仅指出文本内涵,也通过与藏族文化、汉文学文化、世界文学三种关系的探讨,揭示了阿来创作与多重文化资源之间的关系。此外,阿来文学研究还出现了胡沛萍的《边地歌吟:阿来与扎西达娃的文学世界》、王妍的《追寻大地的阶梯:阿来论》、杨艳伶的《藏地汉语小说视野中的阿来及其意义》、何延华的《文学人类学视域中的阿来小说研究》、金传胜的《阿来文学创作研究》、李浩昌的《走向现代的艰难“转换”:论阿来的生态书写》、龚婷的《地缘环境与身份认同:阿来文学书写研究》、张学新和梁海的《阿来论》以及《阿来研究》学术辑刊“阿来研究专栏”中的学术论文等一批成果。这些论述以地域、文化、身份、差异、族群、生态等主题为切入口,阐释藏族作家阿来文学写作的生成机制、话语特征、创作意义,为认识阿来文学世界提供了不同层级的观测视角。其次,藏语作家作品研究方面也有不少专题成果。切蒋的《仁卓研究》作为首部系统研究当代藏族作家端智嘉的学术著作,不仅较为全面地勾勒了端智嘉生平与思想精神,而且在启蒙文学与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比较视域中阐释了端智嘉文学文本的内涵与特征。除此,藏族作家专题研究成果还有完代克的《加布青德卓研究》、增宝当周的《次仁顿珠小说研究》、仁增周旦的《端智嘉的生平与写作》、华赞的《居·格桑诗歌研究》等。这些著作不仅细读文本,也与作家、读者、编辑等各方面展开对话,考察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试图在多重间隙中探索文本隐秘内涵、从整体上把握作家创作个性,展现了作家论作为重要研究体式对于深化当代藏族文学领域的学术意义。再者,论文汇编整理作为作家专题研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有一些成果。比如,仁增周旦主编的《一颗璀璨的流星》、贡保杰主编的《次仁顿珠小说研究》、完代克主编的《德本加小说研究》、加洛才让主编的《长篇小说〈遥远的黑帐篷〉研究》、陈思广主编的《阿来研究资料》、李敬泽主编的《边地书、博物志与史诗:阿来作品国际研讨会文集》、胡沛萍和于宏选编的《中国当代藏族作家谈创作》等,这些汇编文集不仅追踪作家创作发展演变,品评作家作品,阐释文学现象,同时吸纳作家创作年谱、访谈录、对话录、创作谈等各类文章,为系统总结和思考前人研究提供了有益资料。总之,当代藏族作家作品专题研究不仅有助于作家研究的深入和当代藏族文学作品的经典化,也有助于从宏观视野把握整体当代藏族文学的构成格局。

第四,中国当代文学和中国少数民族当代文学宏观视野下的藏族文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学术传统,像饶阶巴桑、扎西达娃、阿来等一些知名藏族作家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书写中也占据着一定地位。新世纪以来,中国当代文学宏观研究、区域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宏观研究等领域也有不少与当代藏族文学相关的学术成果。比如,赵志忠主编的五卷本《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林瑞艳的《新时期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与宗教关系研究——以藏族、回族小说为例》、刘大先的《千灯互照:新世纪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生态与批评话语》、杨春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史》、祁发慧的《族裔、地方与话语:文学评论集》、黄立和白冰的《英语世界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张学新的《中国当代小说八论》等著作和论文均涉及当代藏族文学,而这些成果为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当代藏族文学的定位、特点、属性及与其他民族文学之共性等问题给予了有益启示。

综上,相比20世纪末研究成果,21世纪以来当代藏族文学研究在学术视野和理论方法上都有了极大提高,呈现出自我更新的新的发展向度,其中藏族作家汉语创作研究、藏族女性文学研究、藏族作家作品专题研究等方面更有强劲发展态势,这一方面源自当代藏族文学研究学术格局的转变,另一方面也昭示着当代藏族文学学术研究的深度探索与边界拓展,展现了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多元实践及其向专题研究与宏观研究并举的新的学术走向。

结语

经过几十年发展,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业已形成一支研究队伍,也获得了丰沛而宝贵的经验,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奠定一定基础。首先,过去几十年学术研究中,当代藏族文学研究在方法论上呈现多元特色。20世纪80年代以社会历史批评为主,20世纪90年代尤其21世纪以来则关注各种新兴理论学说,研究方法与视野都较以往更具拓展性,生态文学批评、女性文学批评、形式主义批评、文学人类学批评、文化地理学批评、文学媒介与跨媒介研究等各种理论方法都被运用于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中,产生了良好社会反响。其次,随着新问题和新命题的产生,新一代批评家和学者有着更加敏锐的批判意识,他们接触新的研究方法,参与民族文学研究对话,对重要当代藏族作家作品发出了自己的声音,而且他们的研究不再囿于单一文本,而是着眼于整体性思考,为我们较为全面、客观地审视当代藏族文学创作实践提供了一定学理依据。再者,21世纪以来当代藏族文学专题研究越发凸显,个案研究更加细致、更加深刻,而关于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学术史、文献综述、资料整理也得到广泛开展,这也标志着这一学术领域的日臻成熟。另外,新世纪以来,《阿来研究》《西藏当代文学研究》《藏族文学研究》等出版物的连续问世为包括当代藏族文学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学和区域文学研究提供了重要学术平台,为相关领域学术研究提供了一定保障。当然,目前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一是现有成果对当代藏族文学新材料和新史料发掘不足,虽然有文学史著作问世,但大多论述基于文本解读,缺少文学史厚度。二是当代藏族作家作品研究中有过多溢美之词,缺少对文本和创作的客观批评和学理分析。三是当下在中国当代文学宏观语境和多重文学资源交流互鉴中探讨当代藏族文学者较少。因此,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宏观视野、比较视野、跨文化交流视野等方面有待深入拓展。总之,当代藏族文学研究领域虽然还存在诸多有待深化和拓展的问题,但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而且研究者们也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当代藏族文学研究不仅要重视族别文学研究,更要开拓创新,吸纳多方元素,深入开展学术探索,为民族文学繁荣发展贡献应有的力量。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