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二者共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的互构有助于有效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本文在“互构论”的视角下,阐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条件,系统剖析它们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而且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指明了方向,因而需要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及其服务,促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
【关键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互构关系;国家认同
【作者简介】姜杰,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新疆兵团党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政治民族学、语言政策。青觉,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政治民族学。
【文章来源】《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族际政治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9CZZ011)阶段性成果。因微信排版需要,注释及参考文献没有列出,引用请务必以原文为准。
正文
一、研究缘起与理论框架
自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七号)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和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共同体”作为专门术语在学术论文中使用频率越来越高。通过中国知网检索发现,截至2024年1月12日,主题中含“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各类文献分别有2667篇和12059篇,其中两个术语同时使用的有249篇(包括学术期刊166篇,硕士论文8篇)。相关研究成果主要侧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并从不同学科、不同地区的角度分析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理路等,但关于它们之间的反向作用及互构关系研究不足,需要进一步拓展深化。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现代民族国家建设的基本要素,语言条款构成各国法律法规和各类报告的重要内容。我国1982年《宪法》总纲第19条教育条款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以来未曾更改,沿用至今。党的二十大报告在论述教育的内容时专门提出“加大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力度”。《宪法》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置于教育部分进行论述,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归根结底就是教育的问题。党和国家在多个重要文件中多次提出要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命题,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正式纳入国家治理的范畴,拓宽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的领域,也更加明晰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互构逻辑。
“互构论”全称“社会互构论”,是2003年由社会学家郑杭生教授等人提出,后来不断丰富完善,2010年整理成专著《社会互构论:世界眼光下的中国特色社会学理论的新探索——当代中国“个人与社会关系研究”》。社会互构论以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为背景,是理解和阐释多元社会行动主体间互构共变关系的理论。所谓互构,是指参与互构主体之间相互建塑与型构的关系;所谓共变,是指社会关系主体在互构过程中的相应性共变状态。也就是说,社会互构论是社会行动主体间多元互构、并立共变关系的理论系统。社会互构论的核心理念是社会互构共变(特别是社会互构谐变),在现代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差异日益凸显的同时,也聚合起实现更高集体认同和共识的新的能量,不断实现从差异走向认同的理论追求。由于“社会互构论”超越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二元对立,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重新讨论和定位,将个人与社会理解为互构共变的关系,因而近年来经常被政治学、人类学等学科纳入研究的理论框架。例如,高云松和李志农引入“互构论”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识论框架分析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问题;刘永刚、高永久、赵志朋、陈振东等人引入“互构论”分析国家治理现代化、共同富裕、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等问题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相互影响关系。“互构论”逐渐泛化为阐释相互建构与型构的互动关系的社会科学理论。
本文在“互构论”的视角下,基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条件,系统剖析二者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回答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过程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以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提出了什么更高的要求等问题,为深化二者之间的良性互动提供参考。
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条件
斯大林认为:“民族(нация)是人们在历史上形成的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共同体”。共同语言(文字是书面化的语言)是民族(nation)的核心要素之一,在民族建设或国家建设(nation building)中扮演着重要作用。国家一般都会通过语言文字政策或宪法及专门法律确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彰显其国家标志功能,借以强化国家认同,实施国家治理。在我国的民族话语中,包括中华民族和56个民族两个层次,且前者高于后者。在中华民族的演进过程中,伴随着各民族的融合及其语言的接触融合,逐渐形成了共同的语言文字。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条件。
(一)共同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自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政策,尊重各民族自由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权利,明确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含义,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多次对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截至2020年,普通话在全国范围内普及率达80.72%,各民族各地区交流交往的语言障碍基本消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语同音的千年梦想实现历史性突破。然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16个省份的普通话普及率超过85%,9个省份的低于80%(最低的不到50%)。中国式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开启需要持续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优势和动员能力,不断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促进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形成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强大合力。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本质要求和根本保证。
(二)共同要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征日益鲜明,各族人民基于共同的辽阔疆域、悠久历史、灿烂文化、伟大精神,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然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西方敌对势力持续推进“和平演变”的阴谋,以及境内外“三股势力”的不断侵扰,中华民族共同体存在被分化和解构的风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行为规约、共同体整合、精神凝聚、目标激励等功能,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心理支撑并影响其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也是各民族共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拓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要求,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柔性推广提供内生动力。各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认同的强弱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弱是协同发展、共进共退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线目标和任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还会反过来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两项工作的推进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根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各族人民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全体中华儿女的中华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三)共同指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国家、民族、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一个民族也不能少,各民族要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基本和最持久的力量。秦汉以来,“书同文”的实现使得“大一统”变成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助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利于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促进主体性和多样性的统一,汇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要求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得牢不可破,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和必由之路。
(四)共同落脚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全面的本质”,包括人的需求、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各族人民在长期交流融合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以“各族人民”为主体,不断满足其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发挥着促进各族人民相互沟通、普遍交往的媒介作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语言文字的使用主体是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关于人的教育,目的是提升和完善人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是衡量一个社会发展程度的指标之一,该能力的缺失或不足,是阻碍人的全面发展的关键变量之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保证各族人民都有机会获得社会自由流动和参与国家建设的基础能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要始终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积聚力量。这些互构条件的存在决定了二者互构逻辑的形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方向。
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根基
“教育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我们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教育的纽带和媒介,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构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基。具体体现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有助于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等方面,这些基础性作用贯穿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各个层面和整体过程,并持续生成强劲有力的内在动能。
(一)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
“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最重要特征,各民族成员培育“共同性”、增进“共同性”、凝聚和认同“共同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首要任务。增进中华民族的共同性以拥有共同的语言文字为前提和保障。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语言文字,是维系各族人民沟通交流的纽带,是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重要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不仅包含着各民族的共同性,同时也包含着各民族的差异性。中国56个民族均有各自的历史发展轨迹,形成了包括物质生产、风俗习惯、利益追求、精神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并将长期存在。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处理好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近年来,受到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过分关注特殊性,共同性被弱化,滋生了国家分离主义倾向,不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不能简单地同等对待“同”和“异”,如果没有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各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就无法得到保障,所以是共同性统领着差异性。同样,增进共同性并不意味着消灭差异性,而是以求同存异为价值取向不断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
在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随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深化与拓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逐渐增强,中华民族的差异性不断缩小、共同性不断增多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根基的体现。
(二)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语言文字是沟通交流的桥梁,中国各民族由于“书同文”这一强大的联接纽带,经过长期的、未曾中断的、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形成了大散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互嵌居住格局,逐渐凝聚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流动性是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准。在现代化进程中,由于交通运输能力的提升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当代中国呈现出“流动中国”的景象。人口流动性的增加进一步深化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适应时代需求,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空间,着力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我国经识别的有56个民族,已经确认使用的语言有130多种。如果每个民族只使用自己本民族的语言,那么整个国家就会出现各民族在语言上难以沟通的局面,严重影响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进而阻碍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人心相通以语言相通为基础和前提,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作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基础性工具,熟练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各族人民实现社会流动和参与国家建设的必要条件。强化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并不意味着消灭各民族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的语言文字的使用场域不同,随着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的加深,二者之间已经形成了互补共生的关系。
然而,一些分裂势力企图借助语言文字的特殊性,不断强化地方意识或狭隘民族主义思想,为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制造矛盾或冲突的情况依然存在,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成严重挑战。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应继续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为根基,持续深化各民族的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团结成“一块坚硬的钢铁”。
(三)增强中华文化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各民族在悠久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各民族共创的中华文明是世界古老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且依然充满活力的文明。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枝叶与主干的关系。所以,不能把某个民族的文化等同于中华文化,也不能把各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各民族共同守望和传承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前提和基础。
穆济波提出,文化调和是多民族合为一国家之原因,而语言文字是文化中最重要的内容,国家与民族的联系依赖于一国的语言文字。语言文字是文化的传承载体,没有语言文字,人类文化世界的历史记忆将无法完美呈现并有序传承。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我国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中华文化的智慧结晶。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是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精神纽带。持续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过程,就是向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不断传播中华文化、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过程。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的交流合作不断增加,竞争冲突也日益突出。有些国家凭借文化产业的发达,向世界各国输出带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文化产品。例如在一些影视作品中,西方文化霸权被包装成普世价值观在我国传播,对国家文化安全构成潜在威胁。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重视文化安全,面对世界文化的群星荟萃,我们要坚定文化自觉自信自强,不断拓宽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力度,坚持用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认同度和引领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国家的象征,是向外传播中华文化的纽带,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覆盖全国各地区、各民族。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要积极发挥沟通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周边国家借鉴与使用、成为联合国通用语言、向全球传播中华文明的文化作用。
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之方向
当今世界各国,存在民族区域与国家疆界不重合的社会现象,说明民族共同体并非持续稳固的共同体,必须依靠国家持续有力的维护手段防止民族共同体出现认同危机,教育建构就成为必不可少的有效选择。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具有多元性的大家庭,要促进族际政治整合,教育是培塑共同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指向。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国家整合和民族整合的有效措施,有利于提升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推动各民族共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促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
(一)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
要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首先要正确把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内涵。我国有56个民族,100多种语言,29种文字,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语言、多文字的国家。各族人民要进行沟通交流,就需要“共同语”。纵观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政策的历时性发展,从雅言、通语、官话、国语、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等术语的使用可以发现,建立共同语是历朝历代中央政府的追求。早在秦朝时期,秦始皇就通过“书同文”完成了文字(书面化的语言)的统一。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法定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但把“汉语汉字”与“普通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不加区分混淆使用的现象比较常见。在一些民族语言中有将“汉语”直接翻译成“汉族语言”的现象。《辞海》第七版对“普通话”的定义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笔者认为,普通话被确定为国家通用语言,如果解释为汉民族共同语容易被误解为只是汉族的语言,就如同汉语汉字被误解为只是汉族的语言文字一样。国家通用语言不等于汉语,汉语也不等于汉族的语言,国家通用语言(即普通话)应该被理解为中华民族的共同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推广普及的过程中,还存在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就是学习汉族的语言文字、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强化意味着减弱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保护与传承进而导致“汉化”等错误认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伴随中华民族共同体成长、中国国家发展而逐渐形成的各民族之间的族际通用语言文字,它包含了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元素,绝不是某个单一民族的语言文字。我国的国家通用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对各民族的语言元素均有吸收,绝不是汉族单一的语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语言文字,分属不同的使用域,扮演不同的角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各民族语言文字的关系,是通用范围广与不广的关系,不是取代与被取代的关系。
在正确把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内涵的基础上,明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国民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帮助所有中华民族共同体成员形成国家意识、增强国家认同感的重要手段,涉及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和国旗、国歌等同样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具有优先性和主导地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对象是全体中华民族,而不是某些特定的少数民族。因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强调的是国家建设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需要对相关术语进行正本清源。
(二)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及其服务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当前,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侧重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学校教育。教育的范畴不只包括学校教育还包括全社会教育。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应该是涵盖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含党员教育、干部教育)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体系。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深入推进,我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普及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同时也存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城乡、区域、民族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发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作为覆盖全国各族人民的公共教育事业,需要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完善管理体制,经过系统谋划,促进城乡、区域、民族的协调发展。同时要遵循语言文字的发展规律,在稳中求进的前提下突出重点,针对重点地区(如少数民族聚居地区、边疆地区、农村地区)和重点人群(如少年儿童、幼小中教师、青壮年农牧民、基层干部)不可一概而论,应实施精准化教育方针。
随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程度的日益深化,各族群众学习好、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愿望日渐强烈,对优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服务需求日益增长。在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也要与时俱进,积极研发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学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信息化工具和多媒体资源,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学习工具、学习资源和学习平台的使用率。提高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水平和能力,不仅可以提升各族人民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应用水平,还可以深化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这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内在要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构建并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及其服务,持续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师资培训、优质学习资源开发和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提升各民族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认同和国家认同。
(三)促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
语言的强弱与国家的兴衰息息相关,强国的语言一般具有超国家地位,英美强国造就了英语帝国,英语帝国反过来强化了英美强国。古代中国凭借强盛的国力一度成就了汉语汉字在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广泛传播,形成了影响深远的“汉字文化圈”。到了19世纪,由于中国封建帝制的腐朽,加之西方现代文明的冲击,汉语和汉字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逐渐衰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过去游离于国际体系的边缘,转变为逐步融入体系,并在今天走向体系的中央,影响且引领着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设。但中国还远不是语言的强国。中文是联合国的六大工作语言之一,但是国际组织和会员国却很少使用,许多在国外举办的国际会议(甚至在中国举办的国际会议尤其是学术会议),基本都使用英文,造成了语言使用不平等的事实。方小兵在解读最新发布的《联合国系统使用多种语言情况报告(2020)》时指出,检查员发现大多数机构没有正式的多语制政策,联合国虽有六种官方语言,但英语凌驾于其他五种语言之上,英语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唯一工作语言。
《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2016)首次从国家语言能力和综合国力的角度对提升语言文字服务水平提出要求。改革开放后中国与世界日益建立起密切的联系和合作,中国经济发展的时代奇迹令世界刮目相看,激发了世界了解中国以及学习中文的热情。当今世界各国也越来越重视语言文化生态多样性,致力于维护语言文化生态平衡,抵制英语霸权。这为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我国要形成与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如何抓住机遇,满足世界需求,积极做好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提高中文的世界影响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使命,也是我们应尽的义务。当前我国应抓住语言国际传播的窗口期,争取中文在世界语言秩序中应有的地位,让中华民族语言文字成为促进世界沟通交流、传播中华文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的重要桥梁。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内在要求,也是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历史担当,更是维护世界语言文化生态多样性的杰出贡献。同时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的复兴,一系列以“中国威胁论”“文明冲突论”“文化渗透论”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中心论的声音给中华民族共同语的国际传播带来了一些不必要的担心、误解甚至抵制,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现实困境。
面对中华民族语言文字国际化传播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站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高度,推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增强国家语言能力,提升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拓展中国对外开放格局和未来发展空间,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
结语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互构的关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根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方向。二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汇聚力量。但是也应该注意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都是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工作任务,拖不得也急不得,要分阶段地渐次推进、徐徐图之。首先,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在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的基础上做好整体谋划,然后根据不同阶段、不同区域、不同民族进行分类施策。其次,要调动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加入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工作当中,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各族人民对国家的高度认同,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