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发布时间:2024-06-11 18:56:00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日前,“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共同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等展开研讨。本报在此摘登部分发言。

把握好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重大意义

作者:吐尔文江·吐尔逊浙江师范大学“双龙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首席专家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探索形成的,是百年民族工作的最大成就,是经实践证明的正确路径和宝贵经验。

我们党自成立起就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民族问题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从早期接受共产国际的民族理论,到从中国国情出发逐步探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理论政策日益丰富,越来越符合中国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围绕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展社会主义革命、维护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推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内容,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无数宝贵经验,形成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其背后有一套逻辑体系加以支撑。这套逻辑包含着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民族概念的解读,其理念与话语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在国家理念上,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了中国千百年来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延续性和各民族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夙愿;在民族观念上,党在实践中培养和形成了“各民族不分大小、历史长短、发育阶段高低都应该一律平等”“民族问题是社会总问题的一部分”等内容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发展,将之摆在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加以谋划,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伟业中加以推进。从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写入党章;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2023年,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根据对民族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科学研判,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引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旗帜和灵魂。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这是基于对我国国家安全的深刻考量。捍卫国家统一是千百年来各族同胞的根本利益,同时也是国家的最高利益。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境外敌对势力妄图破坏我国民族团结局面,甚至企图阻挠祖国完全统一的步伐。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才能不断实现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各民族根本利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越是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敌对势力越是会在民族问题上大做文章,妄图阻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有效应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民族领域可能发生的风险挑战,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重要思想保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然要求。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民族关系整体上是好的,并且随着民族工作的推进与发展,民族团结的根基也越加坚实稳固。但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难免存在着一些涉及民族关系的新问题,只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才能增进各民族对中华民族的自觉认同,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党的民族工作开创新局面的必然要求。民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方方面面都有民族工作。只有顺应时代变化,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民族工作,做到共同性和差异性辩证统一、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有机结合,才能把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做好做细做扎实。

总而言之,新时代背景下理解与阐释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不仅需要对理论与政策进行深刻领会,而且还需结合当下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现实问题做出回应。在研究过程中,需立足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充分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遵循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科学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的道理、学理、哲理。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推出立足中国历史、解读中国实践、回答中国问题的原创性理论成果,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建构中国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

作者:何明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副会长、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院长

202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优化学科设置,加强学科建设,把准研究方向,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重大基础性问题研究,着力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加快形成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理论体系。

从中国的民族学来看,现有的民族学知识体系存在两大弊端:知识体系的老化和洋化。新时代的民族学学科建设,必须直面民族学的现状,必须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最终建构中国自主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这是新时代民族学学科建设的中心。

构建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是要实现民族学学科特点和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内涵的耦合。结合民族学的学科特点,建构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以中国为观照。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核心是“中国自主”,即“凸显中国的主体性地位”。包括民族学在内的现代社会科学大多诞生于西方,如何将其转化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或者如何从中生发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是关键所在。吴文藻、费孝通等老一辈学者为此努力,提出的“差序格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等理论或观点都极具中国特征。21世纪以来,尽管大量的西方知识被介绍到中国,但是其中的许多理论并没有中国化,未能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生产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话语或理论。

二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以时代为观照,回应时代使命。民族学自传入中国的一刻起,就与中国的时代脉络同频共振。20世纪初正是我国内忧外患之时,国人对“民族”一词所进行的讨论,从一开始就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等时代命题息息相关。新中国成立后,民族学的时代使命是回应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起开展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民族识别工作都是对这一时代使命的回应。进入新时代,民族学的时代使命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从陈旧的、过时的、不适应时代的知识体系中脱离出来,随社会的变化、时代需求的变化而转型,建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知识体系。

三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国实际,从实求知。民族学知识生产的一大特征可以概括为“从实求知”——即知识要从实际中来,从社会事实中来。从新时代民族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来说,从实求知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方面,知识生产的态度要客观严谨、实事求是。不能未经系统深入地调查甚至仅凭自己主观的印象就作出判断、得出结论甚至给出对策。第二方面,民族学知识生产要重视田野调查。这是民族学获取社会事实的重要途径,是民族学掌握中国实际的可靠手段。第三方面,从研究对象来说,要立足于中国的田野,调查中国的实际。民族学所研究的“民族”是一个广义概念,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初民社会,也包括国家体系中的复杂社会。只有以中国为田野,立足中国实际,方能真正从实求知。

四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回答时代命题。问题是知识生产的起点,问题的解答或解决是知识生产的终点。当前的民族学学科内,缺乏问题意识的情况依然存在。一些所谓的研究不致力于解答学术问题或现实问题,而是从国外学界、政界找寻一些时髦术语,随波逐流地加以套用。另一方面,也有学者回避关涉民族生存发展、民族团结、国家长治久安等重要现实论题,沉迷于无关宏旨的文化细节,看似问题意识清晰,实则处处自我设限,最终仍只是资料和术语堆砌,表面精致,实则空洞。构建新时代的民族学知识体系,要以问题为导向,解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要敢于直面真问题、大问题、重要问题。

五是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本土概念和话语。作为关注人类文化多样性的学科,要求研究者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入调查,理解研究对象的分类系统和知识体系,挖掘与阐释其中蕴含的概念、话语及意义,并且将其中部分具有较为普遍解释力的概念和话语转化为学科的理论和范畴。我国有着悠久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和丰富的处理民族关系智慧、治理民族地区经验,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资源,是民族学中国化和知识创新的宝贵财富。新时代中国特色民族学知识体系创新,必须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挖掘整理历史上留存下来的关于族群、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族际关系、跨文化交流以及边疆治理的思想、智慧、知识体系和基本原理,将其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新时代民族学知识体系建构中来。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作者:乌小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民族团结杂志社副社长、副总编辑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工作,结合中国国情,探索出了一条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是尊重历史、符合国情、顺应人心的正确选择。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共同社会制度和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认真在各少数民族中进行工作”,中华民族共同体不断巩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党中央把民族工作作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民族工作走上了体系化、规范化、法治化的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基础不断夯实。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和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高度,2014年、2021年两次召开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创造性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这是中国共产党在与时俱进的深化认识中,历经实践检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话语体系,其中贯穿始终的是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中国共产党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体现了对百年民族工作经验的一脉相承和创新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党的理论守正与创新的具体体现,“加强”意味着一脉相承的理论自信,“改进”则是与时俱进的实践自觉。这一思想从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从理论上回答中华民族共同体基础性问题,从实践上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体系,在立场观点方法上不断丰富和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

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这是中国共产党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国情出发,在革命中坚定方向、在建设中探索发展、在改革中深化完善、在复兴中彰显自信走出的一条光辉道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在道路选择、制度基础、领导核心、情感认同、利益保障等方面明确方向,为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观念和结构提供聚合与引领的作用。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创新、拓展、回答了新时代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尤其是明确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科学内涵,赋予了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特质,提出了推动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目标任务。充分阐明了我们的民族工作是成功的,我们的民族理论政策是管用的,我们必须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总之,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当中积淀的,是近代以来受压迫的中华民族的迫切需要,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的智慧结晶,也是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持续探索和开辟的。中国共产党经过百年的探索,找到、坚持、拓展了这条道路,也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大力实施兴边富民行动

作者:爱丽菲娅·艾克拜尔新疆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余梓东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

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从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和中国民族工作实践出发,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充分运用古今中外的政治智慧,为顺利达到正确、科学、妥善、及时地处理中国民族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之路径。

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推进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不是将其教条化、固化、僵化,而是根据发展变化的中国民族问题实际和民族工作实践,多措并举,时变措随,时变策优,与时俱进。

兴边富民行动是党和国家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等政策及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在国家治边领域的充分体现。针对我国边境地区条件艰苦,经济发展滞后,多民族共居的实际情况,1999年,国家民委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倡议发起了边境地区建设工程——兴边富民行动。其目的是富民、兴边、强国、睦邻。在新时代,将兴边富民行动进一步完善为“兴边富民、稳边固边”。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探索内容与中国民族工作实践内容,兴边富民行动成为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举措。

一是治国必治边。边疆治理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国家主权、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古往今来,在治国理政方面,治边占有非常重要的战略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切实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我们党坚持“治国先治边,治国必治边”,大力推进兴边富民行动。

二是边稳则内安。从国家安全稳定方面来看,边疆与内地之间存在边稳则内安的关系。从宋朝“内守虚外”“强干弱枝”的治边方略,元朝不歧视边民、重视经营边疆、发展边疆交通治边政策,明朝的重北稳南、刚柔并济治边策略,清朝“守在四夷”“守中治边”的治边谋略,都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反映出边稳则内安的重要关系。

三是边兴则内裕。从社会经济发展领域来看,边疆与内地密切而频繁地进行经济交流交往,有利于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有效缩小边疆与内地区域间的发展差距。实现两者之间经济联系良性循环,其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边疆地区在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都兴旺发达。

四是边固则内荣。边疆是拱卫内地的重要屏障。从文化繁荣的角度来看,文化的繁荣需要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只有边疆安全稳定,才能更好进行文化传承与文化创造。同时,边疆文化繁荣,也有利于进一步增强边疆和内地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总之,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是正确认识与妥善处理我国民族问题、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必然要求,而兴边富民行动则是坚持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举措。我们要在切实开展好兴边富民行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以边护内、以边安内、以边裕内、以边荣内”的作用。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4年5月28日第5版)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