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达拉宫藏刺绣佛传故事唐卡是一幅清代汉藏艺术交融的精品,以释迦牟尼佛传记故事唐卡为蓝本,采用中原地区传统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制作时间约在18—19世纪。
这幅唐卡的画面正中为右手作触地印、左手作禅定印、双足结跏趺坐于莲台之上的释迦牟尼佛,是标准的释迦牟尼成道像。其面容慈和,蓝发高髻,大耳下垂,弯眉细目,双目微张,嘴角上翘,露出隽永的微笑。佛像顶覆红色华盖,身后配金色头光及背光,背光由内向外放射金色光芒,格外耀眼。以释迦牟尼佛为中心,下方左右两侧分列阿难、大迦叶两位胁侍尊者,从左上方按顺时针方向,逐一展示佛传故事,主要包括乘象入胎、右腋降生、出城四门、剃度出家、降魔成道、初转法轮、猕猴奉蜜、佛陀涅槃等八大事迹。
一是乘象入胎,即释迦牟尼母亲摩耶夫人梦见瑞祥,一只白象从天而降,随后生下释迦牟尼的情节。《因果经》《佛本行经》《释迦源流》等佛典中,对此有过详细记载。唐卡上,只见摩耶夫人卧于一座楼阁内的床榻上,头顶有一只六牙白象腾云而来。
二是右腋降生,即摩耶夫人从右腋生下释迦牟尼的情节。只见摩耶夫人站在菩提树下,右手攀扶菩提树枝,右侧一位侍者双手接住刚出生的释迦牟尼。
三是出城四门,即身为太子的释迦牟尼在出城游玩时所见所闻所想。只见释迦牟尼骑着马,旁边跟着一名随从,主仆二人在途中分别遇到老人、病人、死人以及出家修道僧人。此为佛传故事中的重要内容,是佛陀决定出家求道的缘起。
四是剃度出家,即释迦牟尼做太子时准备剃去头发皈依佛门的情节。只见释迦牟尼赤裸上身,双腿盘曲作跏趺坐,双手交叠结禅定印,身旁左右两人好似在为他剃发。
五是降魔成道,即释迦牟尼即将得道成佛时,魔王带领魔军前来阻扰,最终魔王失败皈依佛门的情节。只见释迦牟尼身着袈裟,作跏趺状,施无畏印。周边布满妖魔,他们或持弓或拿刀或投石,向佛陀发起攻击,另有三魔女进行引诱。降魔成道乃释迦牟尼成佛的重要环节,不论是大乘佛教还是小乘佛教关于佛传故事的记载,这都是不可缺少的内容。
六是初转法轮,即释迦牟尼成道后来到波罗奈斯城鹿野苑,为曾随侍他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讲佛法的情节。只见释迦牟尼结跏趺坐于莲台上,双手结说法印,五名弟子双手作合十状,分坐于佛陀两侧聆听,空中还有前来听法的天人。释迦牟尼的这次传法标志着佛、法、僧三宝齐备,从此佛教正式形成。
七是猕猴奉蜜,即猕猴奉蜜于佛陀,佛陀欣然接纳,猕猴因此十分欢喜,却不小心落水而死,最后由佛陀度化的情节。只见释迦牟尼坐于莲花座之上,面对一只猕猴双手张开作接收状,猕猴双手虔诚地将钵捧住,供养给佛陀。
八是佛陀涅槃,即佛陀进入大涅槃的情节。只见佛陀安祥地右侧卧于床上,弟子们守候在其身边。佛陀火化后由八人手捧舍利离开,他由此获得了真正至善至美的圆满解脱。
除了形象地展示释迦牟尼佛传记故事外,这幅唐卡的珍贵之处还在于其精妙绝伦的刺绣工艺。刺绣是中原地区传统手工艺之一,此幅唐卡的画心制作主要以平绣为主,穿插盘针、抢针、钉金、打籽、串珠(珍珠)等多种针法,具有平、细、密、匀的特点;刺绣用线全部为高档蚕丝线,色泽饱满、构思巧妙。整个画面以红色基调为主,搭配使用了白、蓝、红、黄、绿等色彩纯度较高的丝线,生动再现了主尊和其他诸佛、神灵、人物形象特征以及具有中原地区特点的建筑、山石、云彩、植物等纹饰图案。
此外,这幅唐卡的装裱也极具中原地区艺术特色,以蓝色染织棉布为底,围绕画心由内及外分别由红、黄两重丝绸镶边保护,意为“红黄色彩虹”;外边框装饰以青、白、红、黄等多色妆花缎织造,上施行龙、火珠、海水等中国传统纹饰图案,下幅绣有两个金色“寿”字纹;盖幔使用整块黄色丝绢,将黄丝绢向上卷起互相叠压系好,形似一朵盛开的团花。
总之,整幅佛传故事唐卡构图规范完整、题材内容特色鲜明,刺绣工艺精美、丝绸用料高档,是不可多得的清代唐卡艺术珍品,更是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文物佐证。
(作者展丽丹系 西藏文化博物馆馆员。本文刊发于《中国民族》杂志2023年第4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