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丽娜:一首荡气回肠可歌可泣的反侵略反分裂赞歌——西藏人民江孜抗英保卫战

发布时间:2024-07-22 19:35:00 | 来源: | 作者:历史研究所 | 责任编辑:曹川川

【作者简介】白丽娜,女,1980年生,河北石家庄人, 历史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清代藏族历史,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等。

在1996年上映的由冯小宁执导,宁静、邵兵等主演的电影《红河谷》中曾出现过这样的片段:山谷中,手持大刀、长矛等落后武器的西藏军民勇敢对抗荷枪实弹、装备精良的英国侵略者,在弹尽粮绝后他们中的很多人跳崖殉国。这场敌我悬殊、惊心动魄、令人泣泪的战争并非文艺作品的虚构,而是发生在1904年英军第二次侵藏战争中著名的西藏人民江孜抗英保卫战的历史再现。

一、战争经过

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主宰,进行全球殖民扩张。至18世纪后半叶,其扩张殖民工具“东印度公司”在确立对整个印度的殖民统治后,又将目标锁定在中国,先是在沿海城市进行疯狂抢劫杀戮,致使清朝关闭了除广州以外的一切对外港口,后在采取多种措施企图重开中国大门无果后,便试图以印度为基地,越过喜马拉雅山从西藏地方打开一条直达中国腹地的通道。自此,中国西南边疆开始正式受到英国的威胁。

为达到在西藏通商并最终殖民的目的,英国(东印度公司)制定出严密的政策计划,采取了各式各样的方法手段。通过控制、蚕食尼泊尔、锡金、不丹等西藏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消除我国西藏在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屏障,逐步靠近中国西藏;通过派遣“特使”“间谍”入藏考察,探听西藏地方各个方面的信息;通过暗中操作,挑起西藏与第三方战争,如“廓尔喀三次侵藏战争”“森巴侵藏战争”,意图渔翁得利;以及直接派兵入藏,进行武装侵略。

英国于1888年和1903年共发动两次侵藏战争,而“江孜保卫战”则发生在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期间。英国在第一次侵藏战争结束后与清政府签订了《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和《中英会议藏印续约》。这两个不平等条约因严重损害西藏地方权益,受到西藏人民的坚决反对,故并未付诸实施,从而为英军第二次侵略西藏埋下了种子。1902年,英国政府在充分考虑中俄关系、日俄关系以及英日关系等基础之上,认为发动第二次侵藏战争的时机已然成熟,在经历一年多时间的准备之后,在1903年底悍然发动了第二次侵藏战争,准备进军拉萨以震慑西藏履行条约。

英军一路经由甲岗、则里拉山口、亚东、帕里、唐拉山口进至堆纳,并在曲美雄谷对放下武器准备和谈的藏军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之后于1904年4月5日向江孜进发。江孜是从南亚进入拉萨的必经之地,一旦失守,英军便可直驱拉萨,此时,西藏地方各阶层已看清英国的侵略本质,特别是曲美雄谷惨案后,更是放下和谈幻想,积极备战、誓死保卫江孜。

在英军由曲美雄谷前往江孜途中,西藏军民在代本及三大寺喇嘛指挥下在扎昌峡谷和雪朗寺对英军进行了伏击,虽未能阻止其北进,但使英军付出了一定代价并打击了嚣张气焰。4月11日,英军北渡年楚河,进入江孜城,驻扎在江洛林卡一带,侦察兵和骑兵则分散驻扎在郭村一带。与此同时,十三世达赖喇嘛组织征调各地藏军支援江孜,至5月初,西藏各地前来支援的军队陆续抵达江孜,分别进入白居寺、宗山城堡、帕拉村、紫金寺等地驻防,从而形成对英军的半包围态势。此外,江孜城区的僧俗民众也都行动起来赶修工事,一场保卫江孜的战役正式拉开帷幕。江孜保卫战从1904年4月开始到7月结束,持续约100天,是西藏近代史上抗击外国侵略者规模最大、最为惨烈悲壮的战斗。

【夜袭江洛林卡】5月下旬,英军与藏军进入拉锯战。藏军在扎西林巴代本的率领下两次夜袭英军营地江洛林卡,其中,第二次夜袭成功收复了康珠山和帕拉村。

【卡若拉阻击】拉锯战期间,英军派出360余人在海拔5100米的卡若拉山口侦察藏军设防阵地时遭到藏军阻击。英军军官贝当被击毙,另有3人受伤。在藏军的强势攻击下,英军廓尔喀士兵迂回攀登至山口一侧海拔近 6000米高的山脊处,从侧后方攻击藏军背部,致使藏军队形大乱,阵地溃退。英军翻越卡若拉山口,追赶一程后返回江孜。之后,经与藏军、民兵激战,英军付出1死12伤的代价,再次占领帕拉村。

【帕拉巷战】5月下旬,英军集中兵力,从康珠山、扎奎庄园、江洛林卡三面攻击帕拉庄园,但几次进攻均被藏军击退。藏军依托有利地形与英军展开争夺,先后毙伤英军 23人。经过11个小时的艰苦战斗后,驻守帕拉村的藏军、民兵被迫后撤。英军随即占领帕拉村并大肆烧抢,古老的帕拉庄园化为灰烬。

【血战乃宁】为保证后勤补给通畅,英援军两个步兵大队、一个山炮队于6月10日对江孜城南的乃宁寺发起进攻。藏军冒着密集火力与冲入寺内的英军展开肉搏,经过4个小时的血战,藏军终因伤亡过大撤离,乃宁寺失守。

【紫金浩劫】为了切断江孜与日喀则之间的联络,英军6月28日围攻紫金寺。该寺位于江孜城西北、年楚河西岸紫金山上,其与乃宁寺、宗山互为犄角之势,扼守通往日喀则、拉萨与亚东的交通要道。紫金寺驻扎有藏军267人,僧兵19名,后又从宗山和白居寺调来援军500多名,统一由孜仲阿旺江白指挥。英军则组织了200多名骑兵和1000名步兵,一部分在大炮的掩护下以扇形攻势对紫金寺展开攻击,另一部分则迂回到紫金寺山后攻占山顶,紫金寺在前后夹攻下失陷。

【宗山悲歌】乃宁、紫金二寺失陷后,7月5日,英军向江孜宗政府所在地——宗山发起总攻,江孜保卫战进入了决定性阶段。战役从5日中午持续至7日下午,期间,英军在重炮配合下先后从东北、东南以及正东方向攻打宗山城堡,守卫城堡的藏军使用土枪、土炮以及为数不多的来复枪,甚至还有牧民放牧的工具“乌尔朵”,进行顽强回击。当英军涌进被大炮摧毁的围墙缺口时,藏军也冲向缺口,用各种武器甚至石块打击敌人,直到一颗炮弹将城堡内的火药库击中引爆,已坚守三个昼夜的藏军才兵分两路撤离城堡,一路由北面冲杀而出,一路由西南方向的悬崖以绳缒下,而那些未及撤出的藏军勇士们则选择跳崖殉国。宗山沦陷,英军最终占领江孜。

二、伟大意义

尽管西藏人民的江孜抗英保卫战以失败而告结束,未能阻止英国侵略者进入拉萨以及签订不平等的《中英续订藏印条约》(即《北京条约》),但它却谱写了一曲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壮歌,树立了一座历久弥新的爱国主义丰碑,具有深刻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一)江孜抗英保卫战不仅是西藏人民反侵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共御外辱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朝自建立以来就面临着西方世界的不断对外扩张,至19世纪40年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便因自身的封闭落后而逐渐沦为西方列强侵略和扩张的目标,而中国西藏亦因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以及清朝中央对其保护力渐弱而受到西方列强的垂涎。英、俄、日三国是清朝时期觊觎西藏地方的三个主要列强,它们通过控制蚕食西藏周边国家和地区、派遣“特使”“考察团”“间谍”入藏、进行宗教性接触,甚至挑起或发动武装侵略等方式不断对西藏地方进行渗透和扩张,其中以英国用力最深。

清朝中央政府历来重视西藏地方的涉外安全,命令驻藏大臣负责对境外人员、藏地人员出入西藏,以及藏地与境外人员通信往来等进行严格管控,并在涉藏涉外战争中履行军事职责对抗外敌。因此,面对西方列强在西藏的窥探、渗透以及武装侵略行为,清朝中央政府十分警醒并严令驻藏大臣采取断然措施加以应对。但是自十九世纪中叶起,观念腐朽、体制败坏的清王朝接连遭受西方列强发起的数次侵略战争并被迫签订了数个不平等条约,与此同时,内部又历经太平天国、义和团运动等一系列重大事件,致使其深陷内外交困之境而无法自拔,无瑕顾及边疆,亦毫无实力与西方列强抗衡。因此,在有关西藏的涉外问题上不得不采取退让求全、息事宁人的原则。但即便如此,清朝中央政府也并未完全放弃努力,其在获知《拉萨条约》的具体内容后立即指示驻藏大臣不得签字,并对于抗英有功人员给予奖励,其先后派出的为争取最大权益据理力争的全权签约大臣唐绍仪、张荫棠等,都是有力的证明。

西藏地方在与各方势力联系交往时,则始终内向中央而对外国势力保持警惕与抵制。自《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二十九条》颁行后,西藏地方对外交往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能遵循相关规定。如1899年和1901年,当英印总督寇松两次致信十三世达赖喇嘛时,十三世达赖喇嘛均以“根据清政府的规定,没有和驻藏大臣及噶厦商议,他就不能和任何外国政府通信”为由将信件退回;西藏地方积极配合驻藏大臣驱逐私自进藏的外国人员,如道光二十六年、二十八年盘获法兰西洋人传教事件,同治二年盘获法兰西传教士罗勒拏、肖法日事件,以及光绪十六年盘获俄官撇武撮伏、法国亲王根哩和到藏游历事件等,都是驻藏大臣在西藏地方的配合下处理完成的。此外,对于入侵西藏的外部势力,如森巴侵藏战争、廓尔喀第三次侵藏战争,都是西藏地方在驻藏大臣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即便是在清朝中央政府迫于压力在涉藏问题上对外妥协时,西藏地方虽深感失望甚至怨恨,但其内向之心也并未在本质上发生改变,而是据理力争、努力寻求朝廷支援、坚决对抗外敌。如在英国第一次侵藏战争中,面对清朝中央政府的妥协退让,西藏地方屡次向驻藏大臣上呈公禀,阐明隆吐山设防的原因,表明西藏各阶层保家卫国的坚强决心,希望能得朝廷支持将英军赶出界外。西藏地方这种“内外有别,心向中央”的情怀在“江孜保卫战”时达到高潮。“江孜保卫战”是西藏军民僧众在十三世达赖喇嘛及西藏噶厦政府的组织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面对武力强大的英军,明知危险重重却毫不畏惧,抱着必死之心奋起反抗保卫家园的壮举。在此过程中,西藏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守护祖国领土,捍卫民族尊严,是西藏人民民族意识的觉醒、爱国情怀的爆发。

英军入侵西藏后,中国内地各大报刊,如《东方杂志》等对这一事件进行了跟踪报道,向国人披露英国蚕食鲸吞中国国土之阴谋,这也展示了西藏与祖国内地血肉相连的关系。

由上可知,所谓的“西藏问题”就是以英国为始作俑者的外国势力强行炮制的争端,在近代伟大的反侵略斗争大潮中,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祖国各族人民始终肩并肩、背靠背为保卫祖国进行着英勇无畏的战斗。

(二)西藏人民不畏强敌、不怕牺牲、团结一致、共抗外敌、保卫家园的精神深深震撼了外国侵略者,使他们意识到强大的实力、先进的技术、彪悍的武力并不能真正令西藏人民屈服

英国对西藏的入侵蓄谋已久,但在制定具体政策时,则综合考虑国际局势、清政府以及西藏地方等诸多方面的因素,并根据当时的情形不断进行调整。因此,当英国看到通过清朝中央政府施压使西藏地方就范的方式不起作用后,开始调整政策准备直接与西藏地方接洽履约,这才有了英印总督寇松两次致信十三世达赖喇嘛试图拉拢的事件,但此时西藏上层已看透英国侵略本质并未理会。为了在英俄对藏争夺中占据先机,以英印政府寇松、荣赫鹏为代表的激进派主张发兵入侵西藏,而身处伦敦的保守派则害怕此举会带来国际方面的压力从而危害英国整体利益,故持迟疑态度,但最终还是同意了前者的意见举兵侵藏。这实际上是对国际社会、清朝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底线的一种试探,而寇松、荣赫鹏等敢于提出此建议是因为他们自认为了解中国和西藏地方情况,即清政府软弱无能、西藏地方毫无战力。虽然,战争的结果使英国达成了划界通商等目的,但没有想到的是他们眼中愚昧落后的西藏军民僧众会举全藏之力进行坚决彻底、轰轰烈烈的反抗和斗争,这对侵略者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冲击。侵略者埃德蒙·坎德勒在《拉萨真面目》中写到“几十个人会奋起猛攻你,拼死命战斗到最后一个倒下去,像古罗马的爱国者那样”。侵略者劳伦斯·瓦代尔在《拉萨及其神秘》中也声称:“虽然我们赢得了胜利,但作为战争的亲历者,如果有人对我说西藏人不能打仗,那么这种荒谬的想法应该立即消除,西藏人的英勇是举世无双的。”在这场战争之后,包括英国在内的外国侵略者再未对西藏地方进行过武力征伐,这或许也同畏惧西藏人民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无畏的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有所关联吧。

(三)江孜抗英精神对于当今社会有着重大的启示意义

【看清实相】120年前,西藏地方上下能够在“江孜保卫战”中不畏强敌、血战到底,正是因为他们早已看透英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对他们的虚伪伎俩不为所动。现在,也要看清真相,任何妄图将西藏从中国分裂出去的外国势力都是侵略者;达赖分裂集团的所言所行都是以牺牲包括西藏人民在内的广大中国人民的福祉为代价满足其私欲为目的的;西藏人民的美好生活只能依靠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团结强大的祖国才能实现。

【发扬传统】一是要发扬西藏人民一心内向的优良传统。如江孜保卫战中涌现出的工布民兵首领阿达尼玛扎巴,他是工布地区一户富裕人家的子弟,在得知英军入侵后,便积极应征并对乡亲们慷慨陈词“值此敌国入侵,民族受辱的时刻,我们谁也不能坐享安乐。这次出征,誓与侵略军血战到底!”在他的号召鼓动之下,包括其弟弟在内的当地许多青壮年纷纷从征奔赴前线,最终战死沙场。再如九世班禅,1905年,即英国第二次侵藏战争结束的次年,英国驻江孜商务委员鄂康诺领兵来到扎什伦布寺向九世班禅提出邀其赴印参会并面见皇太子的请求。九世班禅当即回称:我往印不难,但要禀告驻藏大臣,奏知清朝大皇帝批准才能起行。否则难以从命。后来,九世班禅虽然在鄂康诺恫吓和诱骗下前往印度,但其在印期间,态度不卑不亢,保持了应有的尊严。“(九世班禅)见英储时,欲使班禅跪拜,班禅不从,与之抗礼,未稍屈节,英人亦无可如何”。

二是要发扬西藏人民对美好事物分外珍惜和全力守护的优良传统。正如影片《红河谷》中所展现的,发生在藏族小伙格桑与汉族姑娘雪儿之间的甜蜜爱情,藏族百姓给予英国人琼斯的温暖友情。藏族人民对于美好事物分外珍惜,不分地域不分种族。然而,当英国侵略军到来将这一切美好化为乌有之时,与世无争、乐享天年的藏族人民,乐善好施、热情好客的藏族人民,毅然拿起武器,在强大的侵略军面前,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人墙,这道人墙在机枪扫射下慢慢倒下血流成河;美丽任性的头人女儿丹珠最后一次深情望向自己所爱之人,干净空灵的歌声响起,在英军惊恐绝望的叫喊声中引燃弹药库,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白牦牛也冲入敌军阵地为自己心爱的主人报仇,最后身中数弹倒在地上缓缓闭上了眼睛,藏族人民为守护美好事物,亦会放下所有,拼尽全力。

120年后,我们纪念江孜抗英斗争,就是要牢记历史昭示,要把江孜抗英斗争不畏强敌、众志成城、视死如归、保家卫国的精神,熔铸到今天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上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将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汇聚起来,精诚团结,努力发展,把西藏建设好、发展好、保卫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