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湘民:援藏工作是全国各族人民履行共同使命的集中体现

发布时间:2024-07-29 18:05:00 | 来源:​西藏研究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作者简介】廉湘民,男,土家族,1963年生,湖南泸溪县人, 原副总干事、研究员。

【文章来源】《西藏研究》2024年第3期。

2021年7月,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西藏,祝贺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看望慰问西藏各族干部群众,送去了党中央的关怀。习近平指出,西藏是各民族共同开发的,西藏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藏族和其他各民族交流贯穿西藏历史发展始终。

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由于地处高寒,易受自然灾害侵袭,交通极为不便,人类生存条件十分严酷,生产生活始终面临巨大困难,提高生产力需要付出比其他地区更多的努力和代价。11世纪以后,西藏进入封建农奴制社会,藏传佛教占据意识形态统治地位。到20世纪中叶,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面临穷途末路,严重束缚西藏经济和社会发展。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在党的领导下,解放军和大量内地干部来到西藏,他们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各民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彻底驱逐了帝国主义势力,推翻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在西藏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开展了社会主义建设,推进了改革开放,迈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西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进步。

援藏工作是党在西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西藏革命、建设、改革和新时代各个重要时期,党中央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出有利于西藏发展稳定的方针政策。与此同时,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全国各兄弟省市以及中央重要骨干企业坚决贯彻中央的方针政策,从大局出发,在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给予西藏大力支持和无私援助,为推动西藏经济发展、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民生改善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青藏高原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奠定了坚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

6世纪末7世纪初,西藏山南的雅隆部落崛起以后,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等部落,并向东、北方向发展。633年(唐贞观七年),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壮大了吐蕃政权。在唐蕃交往过程中,汉、藏等各民族进行了深入交流交融。在吐蕃控制地区,大量汉族和其他民族融入藏族之中。唐太宗贞观年间,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成为流传千古的美谈。文成公主进藏时,向西藏传入了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她被今天的人们赞美为“最早的援藏干部”。

9世纪中叶,吐蕃政权崩溃,青藏高原进入长达近400年之久的分裂状态。青藏高原北部、东北部和东部成为宋朝、西夏以及一些地方政权的领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发展。12世纪初,蒙古族在我国北方迅速兴起并向四周扩张,也进入青藏高原地区。高原上各地方势力迅速被纳入蒙古统治之下。1247年,藏传佛教萨迦派首领萨迦班智达·贡噶坚赞受卫藏各地方势力委托,与蒙古阔端王子在今甘肃省武威市举行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凉州会晤,西藏被纳入蒙古管辖。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建立元朝,专门设立总制院,后改为宣政院,管理西藏地方事务。有元一代,不断有蒙古族官员、军人和汉族匠人进入青藏高原。以中亚移民为主,信仰伊斯兰教的色目人不断来到青藏高原东部、东北部生活和生产。

16—17世纪,正值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藏传佛教格鲁派迅速向我国北方、西北和中亚蒙古族地区传播的同时,蒙古鄂尔多斯部、吐默特部、喀尔喀部陆续进入青藏高原,主要定居在青海湖沿岸。1636年后,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从新疆等地举族迁入青藏高原,在格鲁派上层支持下,占据了除东南部分地区之外的青藏高原大部分地区,1642年建立了和硕特汗王政权。18世纪初,准噶尔蒙古军队进藏,推翻了和硕特汗王政权。今天青藏高原上的蒙古族大多数都是卫拉特蒙古和硕特部落的后人,更多的蒙古族则融入到藏族、汉族等民族中。

18世纪中叶以后,清朝对青藏高原的社会治理进入成熟期。随着社会稳定,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得到发展,清朝治理甘青涉藏地区的后方基地以西安、兰州为主,治理西藏中部地区和昌都、川边涉藏地区的主要后方基地落到成都。一批批来自北京、西安和成都的汉族、回族等不同民族的随从、商人跟随派驻官员及眷属,驻防清军及家眷来到康定、拉萨沿线,许多人就地落户,长期定居下来。在从四川、云南通往拉萨,直到中尼、中印边境的茶马古道上,做茶叶、皮毛、盐巴商易的商人往来络绎不绝。各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再次出现高潮。

绵延数千载的中华各民族在青藏高原上的交往交流交融历史,为我国各族人民奠定了坚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基础。“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建设西藏、发展西藏、保卫西藏”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的共识。

二、改革开放以前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和各族人民的无私支援

和平解放以来,中央根据西藏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特殊优惠政策和措施,帮助和扶持发展经济,动员和组织内地支援西藏建设。鉴于当时西藏地方经济状况,中央人民政府确立了以经济和技术帮助西藏地方政策,动员全国力量对西藏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予以支持。

(一)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困难

和平解放前夕,中央人民政府根据当时西藏情况制定了“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方针,不给脆弱的西藏经济增加压力,努力减轻西藏人民经济负担。中共西藏工委把解决粮食供给作为重中之重,进藏部队于1951年冬开始进行开荒生产。同时,通过西南、西北两条运输线,组织牦牛队、骆驼队,解决急需物资供应。在自身粮食等物资供应极为困难的情况下,进藏人民解放军和工作人员努力帮助当地群众解决生活困难,发展生产。1951年开始,中央发放大批无息贷款、无息贷种、贷粮和无偿农具,使贫苦农牧民从事生产劳动,使失业的手工业者得以就业。他们还帮助农牧民解决实际困难。在1954年7月江孜年楚河特大水灾和1956年3月那曲特大雪灾救灾过程中,中央人民政府拨出大量资金和物资,贷放粮种,救助受灾群众,保证了当地生活生产。截至1965年8月,国家直接供给西藏农牧民粮食1650多万公斤,调进各类农具140万件套,发放种子上千万斤。同时调拨大批科技设备,帮助西藏各地(市)和部分县建立科研机构、农业试验场、农业技术推广站等。

(二)建立现代生产体系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

1955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通过《关于帮助西藏地方进行建设事项的决定》,开始帮助西藏地方的全面建设。直至1961年,建成了一批电站、机械修配、皮革、采矿、木材加工等企业,国营企业增加了5.9倍,其他各行业也有了极大发展。1953年,西藏第一个农业实验场地在拉萨建成;1954年,农场发展到69个,牧场44个,耕地总面积达22万亩。为促进西藏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当时采取由国家全部包下的办法,由中央人民政府核拨资金,协调各省、市选派医务人员。至1979年,西藏年均医疗卫生事业费共计3000万元,医疗机构达到817家,病床数4295张。1973年,国务院派出8省市赴藏医疗队,对西藏农牧民群众实行免费医疗服务。

(三)大力发展交通运输能源等基础产业

1954年,青藏、康藏(因西康省于1955年10月1日撤销,交通部决定康藏公路改名为川藏公路,起自成都止于拉萨)公路建成;1955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拉萨设立西藏交通局;1957年,新藏公路通车;1965年,中尼公路通车;1976年,滇藏公路通车。至此,西藏基本上形成了以川藏、青藏、新藏、滇藏公路为主干的区内外交通网络。国家调拨大批汽车,铺设输油管道。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藏航空事业开始起步,于1956年至1965年开通了拉萨至成都、拉萨至北京的航线。

(四)中央对西藏财政的大力扶持

据统计,1952年至1958年,中央支持西藏地方财政达35717万元,占西藏全部财政收入的91%。1959年,中央人民政府对西藏地方财政的支持由纯供给型向建设型财政转变,制定了有利于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将商业、外贸划归地方管理,在西藏统一发行人民币,从各地抽调1000名财政人员进藏。1959年至1965年,支持西藏地方财政达59023万元,占西藏全部财政收入的69%。1960年开始试办西藏信用社,1964年全区共建信用社325家。1966年至1976年,支持西藏财政215033万元,西藏财政补助年均增长9.09%。这些资金除用于行政开支外,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和文教卫生等事业。

三、改革开放以来援藏政策体系的形成和完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党的西藏工作形成了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机制,“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成为新时期西藏工作主线,一系列推动西藏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并落实,西藏经济社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变化。援藏工作从重点项目援藏向对口援藏等全方位援藏发展,援藏政策从若干部门某项政策向中央部委和有关地方全方位政策发展,政策面不断扩大,政策水平不断提高。1994年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出台了中央关心、全国支援的成体系的对口援藏政策,形成了具有稳定性机制化的全方位援藏工作格局。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在援藏工作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1980至1994年中央对西藏的关心和大规模项目援助

1980年3月和1984年3月,中央相继召开第一次、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为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20周年,中央决定由9省市和水电部、农牧渔业部、国家建材局等有关部门,帮助西藏建设“金钥匙计划”中的43项工程,总投资4.8亿元,投入1.9万人,总建筑面积23.6万平方米。其中包括拉萨饭店、西藏人民会堂、体育馆等项目,被誉为高原上的“43颗明珠”。后期,国家在西藏能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项目上投资32亿元,对“一江两河”地区制订了综合性发展计划,即在雅鲁藏布江、拉萨河和年楚河流域建设一片涵盖农业、水库和植树造林的区域,这一计划惠及18个县的83万人。

中央第一次、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召开以后,西藏自治区根据中央指示,采取一系列发展经济、治穷致富、休养生息的政策:一是最大限度地下放生产经营自主权;二是免征农牧业税收,取消一切形式派购任务;三是废除一切形式摊派用工,减轻群众负担;四是保障城市职工、居民必需的供应。通过实行这些政策,西藏经济特别是农牧区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和发展。

(二)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重大决策使援藏工作进入新阶段

1994年7月,中央在北京召开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西藏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意见》,明确了“一个中心、两件大事、三个确保”,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经济和稳定局势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加快发展,确保社会全面进步和长治久安,确保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工作指导思想,为西藏制定了诸多优惠政策,其中重要一条就是决定实施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战略决策,采取分片负责、对口支援、定期轮换的形式组织干部、教师、医务人员和其他专业技术人员援助西藏。首批确定内地14个省市对口支援西藏7个地市的44个县,10年内分3期进行轮换。1995年,对口支援西藏工作正式启动。

会议确定国家投资23.8亿元支援西藏兴建62个项目。截至1998年底,中央有关部委和对口支援省市在62项工程基础上又落实援助、合作等项目668个,农牧林水项目完成投资近39.8亿元,使西藏从1994年至1997年间共增产粮食45万多公斤,全区工业总产值从1994年的7.62亿元增至2000年的18.3亿元,增长幅度达140.2%。

(三)对口援藏工作的不断发展

2001年6月,中央召开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新世纪初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决定进一步加大对西藏的扶持力度,将对口援藏工作在原定10年的基础上再延长10年,并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扩大对口支援范围,新增3个省和17家中央企业承担对口支援任务,把西藏所有县(市、区)全部纳入对口支援范围。随后,教育、卫生、科技、电力、安全、公安、检察等一些系统和行业的援藏工作也相继纳入对口支援范围,自治区主要直属部门都在受援范围内。至此,中央关心西藏、全国支援西藏的格局全面形成。会议确定国家投资312亿元建设项目117个,各省市投资10.6亿元建设项目70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青藏铁路于2001年6月开工建设,2006年7月1日正式通车。

2010年1月,中央召开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形成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意见》。会议确定了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西藏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相结合的方针,加大全国支援西藏工作力度,对口支援西藏政策延长到2020年;确定完善经济援藏、干部援藏、人才援藏、技术援藏相结合的工作格局;确定“十二五”支持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项目226个,总投资达3305亿元,其中“十二五”期间计划完成投资1931亿元。项目涉及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等各领域,重点安排了拉日铁路、进藏公路、林芝机场等重大交通建设项目,藏木水电站、青藏直流联网等能源项目,旁多水利枢纽、“一江两河”流域综合开发等水利项目,移动网广覆盖、出藏干线光缆等通信项目,以及城镇基础设施项目。

四、新时代的对口援藏工作

2011年7月,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和国家发改委在拉萨召开了对口支援西藏工作座谈会,正在拉萨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的习近平同志出席会议并作讲话。他强调,要认真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努力做到“五个始终”,即始终建立健全对口支援长效机制,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首要任务,始终坚持国家支持与提高自我发展能力相结合,始终加强对口支援干部工作,始终注重总结对口支援工作经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西藏工作,于2015年和2020年相继召开中央第六次、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对援藏工作作出新部署。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于2020年8月28日至29日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同时强调,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必须长期坚持,认真总结经验,开创援藏工作新局面。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援藏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与对口援藏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各省市、中央重要骨干企业的联系协调,逐步完善以干部援藏为龙头,经济援藏、人才援藏、科技援藏有机结合的全方位援藏格局。

从1994年至2022年,先后有10批共11900名援藏干部人才奋战在西藏各地。不断加强同各对口援藏省市的协调,探索与援藏省市和中央企业协同发展、产业合作以及援藏工作管理新模式,统筹融合经济援藏、产业援藏、科技援藏、就业援藏、扶贫援藏等,以及医疗、教育人才“组团式”援藏,实现从给资金、建项目的“输血式”帮扶,逐步向产业培育、技术支持、人才培养等“造血式”帮扶转变。仅“十三五”期间,17个省市规划安排援藏项目达1260个,完成总投资200亿元。

在长期援藏工作中,广大援藏干部以对党和人民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西藏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把西藏事业作为自己的事业,把西藏人民作为自己的亲人,带着感情和责任,履职尽责、坚守岗位,安下心、扑下身,与当地干部群众打成一片,为西藏的发展稳定贡献智慧和力量。2011年11月,西藏自治区党委在拉萨召开了援藏干部领队工作座谈会,会议对广大援藏干部提出“落实精神、当好桥梁、扩展领域、提升水平”的四点希望。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干部特别是西藏干部要发扬老西藏精神,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在工作中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增强能力、锤炼作风。广大援藏干部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以造福各族群众和促进民族团结为己任,继承和发扬老西藏精神以及“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降标准”的援藏精神,奉献西藏、服务人民,为西藏的发展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

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新时代的援藏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有力地铸牢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履行建设西藏、发展西藏、保卫西藏共同使命的集中体现。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