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习近平关于援藏精神的重要论述,有着丰富的内涵意蕴,它阐明了:援藏精神的创造主体是中国共产党,援藏精神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援藏精神的核心要义是革命理想高于天,援藏精神的生成空间是雪域高原,援藏精神的传承发展是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援藏精神的实践价值是支援了西藏、锻炼了干部。文章以哲学向度为视角,探究了援藏精神的创造主体、本质属性、核心要义、生成空间、传承发展和实践价值等内容。
【关键词】援藏精神;哲学向度;科学内涵
【作者简介】李华兴,中国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藏农牧学院副教授;余志坤,西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博士研究生,中共大连市委党校讲师;熊坤新,中央民族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文章来源】《西藏发展论坛》2024年第3期。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2021年7月,习近平在西藏考察期间,见到援藏干部时,十分动情地说“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一方面支援了西藏,集中力量办大事;一方面锻炼了干部、成长了队伍。援藏应该是你们一生中最宝贵的经历之一。”这是我们党首次对援藏精神作出的高度概括。当前,已有学者从生成、内涵、价值、运用等方面对援藏精神作了初步探讨,但多注重对援藏精神的外延式解读。基于此,本文以哲学向度为视角,探究援藏精神的创造主体、本质属性、核心要义、生成空间、传承发展和实践价值等意蕴。
一、援藏精神的创造主体:中国共产党
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崇高精神。(一)援藏工作者是援藏精神的创造主体。主体和客体是一对辩证范畴,两者构成对立统一运动。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主体是“现实中的人”,客体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对象,实践活动的产物便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结果。在生成援藏精神的实践活动中,主体是援藏工作者,客体是援藏工作者的实践对象,结果就是援藏工作成绩并形成了援藏精神。援藏精神是援藏工作者所创造的精神,是属于中国共产党所有的一个崇高精神。(二)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创造援藏精神。“几百年来,中国各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特别是汉民族与西藏民族之间是不团结的,西藏民族内部也不团结。这是反动的清朝政府和蒋介石政府统治的结果,也是帝国主义挑拨离间的结果。”自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坚持按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认识和处理我国的民族问题,推动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中国共产党人援助西藏建设的实践,才创造出了熠熠生辉的援藏精神。
援藏精神是组成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精神。从哲学角度看,谱系是历时性和共时性的综合,历时性谱系中特定的“源”“流”,必须共存于同一体系当中。(一)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之源。“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引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各族人民在百年奋斗中,始终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断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时期的伟大实践成就,在创造物质成就的同时,也构筑起自己的独特精神标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二)援藏精神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具体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2021年9月29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第一批伟大精神正式公布,老西藏精神位列其中。从结构层面视之,援藏精神从属于老西藏精神,它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援藏工作中对伟大建党精神的具象实践。从党的奋斗历程来看,援藏工作始终是党的重要工作,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援藏精神是党领导西藏工作的精神。(一)党的领导是西藏历史发展的选择。“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运动的结论。1951年5月,在党的团结带领下,西藏实现了和平解放,摆脱了帝国主义势力的羁绊,在祖国大家庭中走上自主发展之路。1959年3月,党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和人民的意愿,边平叛、边改革,实现了西藏百万农奴翻身做主人的千年夙梦。此后,在党的坚强领导下,西藏人民不断创造日益美好的新生活。(二)党的领导是援藏精神的政治保证。党依靠人民、团结人民、爱护人民,西藏各族人民拥护、信赖和支持党的领导,党和人民密不可分。正是有了党的领导这一政治保障,援藏工作才能展开,援藏精神才能得以生成。习近平指出:“要在为民服务上力行……当好人民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领路人,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人民的日子越过越好,是援藏者也是中国共产党治藏稳藏兴藏的初心和使命,援藏精神的生成正是党领导西藏人民开展工作,持续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反映。
二、援藏精神的本质属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援藏精神是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精神。上层建筑的产生、发展和变革决定于经济基础,两者相互作用推动社会发展,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一)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指出“这两个伟大的发现——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破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都应当归功于马克思。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已经变成了科学。”前者揭示了人类社会从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规律,后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规律、内在矛盾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找到了实现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主体力量——工人阶级及其领导的无产阶级。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无产阶级专政构成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基础。(二)援藏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生产资料公有制必然要求社会发展要以人民为中心,无产阶级专政必然要求执政党要不断坚持好和发展好人民的根本利益。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权组织、制度设计等上层建筑,必须把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作为无产阶级政党及其国家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援藏的方式,帮助和促进西藏更好更快发展,不断提升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政治责任和价值追求,也是对社会主义社会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的诠释。
援藏精神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精神。(一)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越性。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挥中国特色社会制度的显著优势。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十三个显著优势,这些优势直接或间接地彰显于西藏工作和援藏工作之中,比如“坚持全国一盘棋,调动各方面积极性,集中力量办大事”和“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等等。(二)援藏精神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平解放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对西藏的关怀扶持力度,保障实施了以青藏铁路、川藏铁路等为代表的重大民生工程,极大促进了西藏发展进步、提升了西藏人民生活水平。援藏是在西藏工作中进一步激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特色制度安排。
援藏精神是确证西藏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历来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保持政治定力,坚持实干兴邦,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鲜明指出了当代中国的前进方向。(二)援藏精神确保了社会主义新西藏的发展和繁荣。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西藏同祖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谈会,专题研究西藏工作,健全完善财政、干部、技术人才、投资、基建等多渠道“组团式”、“订单式”援藏方式,扶持西藏快速发展。
三、援藏精神的核心要义:革命理想高于天
援藏精神是抱定革命理想信念的精神。(一)革命理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干事业最坚强有力的精神武器。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叫共产党,就是因为从成立之日起我们党就把共产主义确立为远大理想。我们党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挫折而又一次次奋起,归根到底是因为我们党有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百年来不懈奋斗、百折不挠、接力拼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党百年奋斗历程的各个时期,无论条件多么艰苦、任务多么艰巨,革命先烈总是前赴后继、无惧生死考验,始终抱定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毕生奋斗的坚强信念。(二)援藏精神是援藏工作者追求远大理想信念的鲜明刻画。上个世纪80年代起,以孔繁森为代表的大批内地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不远千里、克服万难,主动请缨援藏,许多干部奉献了青春乃至宝贵的生命。他们以汗水和热血的奉献,书写了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崇高追求,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对西藏热土和人民群众的热爱。
援藏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精神。(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近代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势力的入侵,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民族蒙耻、文明蒙尘,为救国救民,各阶层仁人志士先后登上历史舞台提出各项救国方案,但最终都归于失败,未能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历史命运。“五四运动”爆发后,蓬勃发展的中国工人运动同马克思主义思想武器一经融合,便显示出空前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这一中国工人阶级、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党领导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不懈奋斗,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转变,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辉煌事业。(二)援藏精神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西藏工作的升华。中国共产党秉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基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制定符合西藏区情的发展方略、规划和政策,以制度供给为主要方式,打造定向、精准援藏模式,推动西藏内生发展和全面发展,促进西藏持续稳定、长期稳定、全面稳定,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发展进步。
援藏精神是贯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精神。(一)“六个必须”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历史责任。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六个必须”从哲学的高度凝练了当代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义。(二)援藏精神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贯穿了这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援藏工作的开展既充分吸取和继承党的边疆民族工作的宝贵经验,又在尊重民族文化差异的基础上汲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智慧,并立足于西藏工作的阶段性特征,聚焦于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持续改进援藏工作体制、完善援藏工作机制,把党的惠利民生的一般政策和特殊关怀政策送到边疆,融入到推动西藏发展进步事业之中,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不断提高西藏人民生产生活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执政初心。
四、援藏精神的生成空间:雪域高原
援藏精神是立足于雪域高原的精神。(一)“空间”——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载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础是“中国——时代”这一空间和时间的条件规约,“空间”中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载体。“时间与空间维度共同构成了流动的现实和变化的实践…在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的表述中,“中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指向的特定‘空间’。‘中国’作为特定的空间汇集了这一空间独特的政治、经济现实和历史、文化传统,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空间’的独特个性,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现实基点。时间的连续性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赋予了理论的内在一致性。”(二)雪域高原是援藏精神的空间载体。以同样视角来看,援藏精神属于高原,表明了援藏精神的生成是根植于高原尤其是雪域高原的独特环境土壤。雪域高原的独特地理环境、人文环境、历史文化传统等因素都深深嵌入到援藏精神之中,援藏精神的生成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与雪域高原空间载体相融合的结晶。
援藏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一)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自强不息、发展壮大的内生源泉。党的十三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党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自力更生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壮大、自信自立的基础。(二)援藏精神展现了援藏工作者的艰苦奋斗精神。纵向而言,和平解放70多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等各项事业发展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横向对比下,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同内地有着很大的差距,各项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因此,全国各地的援藏工作者在援藏过程中,所面对的环境考验、身心考验是可想而知的。但是,凭借着心中的崇高理想信念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支撑,一批批援藏工作者不仅适应了高原环境生活,而且圆满完成组织交给的艰巨任务。
援藏精神是维护祖国统一、守护民族团结的精神。(一)维护祖国统一、守护民族团结是援藏工作者的首要政治责任。进入新时代,中央赋予西藏“两屏两地一通道一前沿一重点”的战略定位,明确西藏工作形势“五期叠加”的阶段性特征,背后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所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西藏建设者的首要政治责任。(二)援藏工作者把维护祖国统一和守护民族团结作为援藏精神的“独特标识”。援藏工作者广泛分布于西藏的行政机关、教育、医疗、企业、科研等各行各业,从共性来看,无论身处何时何地、何种岗位,与不同民族建立起团结互助的友好关系,自觉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都是援藏工作者工作的首要职责;从个性来看,一些工作岗位和地点的特殊性,需要长期面对国家安全和民族团结领域的复杂斗争,要求援藏工作者以更高更严的政治标准开展工作。维护国家统一和守护民族团结是援藏精神的“雪域高原特质”。
五、援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一代接一代干下去
援藏精神是援藏工作者接力铸就的精神。一种精神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薪火相传中持续发展而来的。援藏精神的形成离不开援藏工作者代代相传、接力奋斗的共同奉献。在庆祝西藏和平解放70周年大会上,援藏干部梁楠郁深情地说“我们始终牢记初心使命,把岗位当阵地坚守,把工作当事业追求,把西藏当故乡守护,与当地各族干部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为西藏各项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发挥了积极作用。在生动的援藏实践中,我们用汗水、用智慧、用坚韧、甚至是生命,浇灌铸就了援藏精神。”援藏精神是无数援藏工作者“积极响应组织号召,怀揣着对西藏这片高天厚土的无限热爱和对西藏各族人民的真挚情谊,告别亲友,毅然踏上援藏路”的无私奉献精神所铸就的;是援藏工作者对党和国家援藏事业热爱和责任的传承与担当;是援藏工作者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心的坚守与实践;是援藏工作者对老一辈西藏建设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忍耐”精神及其“缺氧不缺精神、艰苦不怕吃苦、海拔高境界更高”新时代内涵的赓续与弘扬,一代接一代的援藏工作者铸就了“援藏精神”这座精神丰碑。
援藏精神是长期建藏的精神。(一)援藏精神源自于援藏工作者长期建藏的无私奉献。西藏和平解放初期,中央考虑入藏部队“三年一换,以励士气”,但由于西藏政治、军事、安全等任务异常繁重,加之西藏交通不便、后勤补给严重困难等现实问题,这一政策未能落实。随着建设西藏全面展开,发展的现实需要促使进藏部队官兵自力更生、艰苦创业,“自下而上地萌发了扎根西藏、建设边疆的思想,逐渐放弃了‘三年一换’的想法”。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对口援藏政策的生成及展开,援藏逐步走向制度化轨道。以藏为家、长期建藏思想早已在援藏工作者心中扎根发芽,许多援藏干部为建设西藏不仅献了青春、而且献了子孙。(二)援藏精神源自于党和国家长期建藏的政策落实。以发生学理论来看,实施长期建藏战略,从1951年就已经开始了,“西藏和平解放28年来,中央从全国调派30000多名干部到西藏工作……约有13000名在藏工作15年以上,有的已达28年”,1994年后逐步形成全国性、全方位援藏格局。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党的治藏方略和“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重要原则,并强调“长期建藏就是坚持慎重稳进方针,一切工作从长计议,一切措施具有可持续性”。长期建藏不单是党和国家基于社会主义制度,推动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的政治责任,而且是党基于治国理政和国家治理,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援藏精神正是生成并展开于党和国家长期建藏的历史进程中。
援藏精神是推动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精神。(一)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西藏工作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指出:“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强边境地区建设,抓好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在推动青藏高原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上不断取得新成就,奋力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纲领和遵循。一直以来,稳定和发展都是党治理西藏的重要主题,也是援藏建设的着眼点和着力点。立足新时代,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就成了新的更高要求的目标。(二)在聚焦于新时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推进“四个创建”、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的实践中传承和发展援藏精神。西藏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着眼于未来,提出了着力推进“四个创建”、努力做到“四个走在前列”的重点任务,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任务和目标。对援藏精神的传承和发展,应该置身于新时代西藏工作的全局之中,瞄准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问题和困难,并以此为导向,承继全国对口援藏、长期建藏的优良传统和成功经验,精准对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把援藏资源和优势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强大动能。
六、援藏精神的实践价值:支援了西藏,锻炼了干部
援藏精神是中央关心、全国对口援藏的精神。“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最重要在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最根本在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得益于中央和国家部委、对口支援省市、中央企业和驻藏部队的大力支持”,突出了中央关心和全国对口支援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决定性作用与历史贡献。党和国家之所以特殊关心西藏,采取特殊政策扶持西藏发展,有四个因素考量。其一,解决历史上遗留的民族不平等问题,促进西藏同其他地区共同发展进步实现事实上的民族平等,是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责任。其二,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通过帮助和扶持,确保西藏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其三,改革开放初期,为探索我国发展新路及经验,中央实施了“先富带动后富”的差别化发展政策,优先发展条件相对成熟优越的沿海地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以能源供给、人力资本服务等形式推动了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支撑了国家发展全局。其四,西藏自身发展基础弱、底子薄,独特复杂而具有极限性的自然环境制约了西藏发展的同时又赋予其国家安全屏障和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任务。“造血”功能缺陷,必须通过“输血”来补足短板,中央关心、全国对口支援也就成为西藏发展进步的“定海神针”。据统计,“1994年至2020年,对口援藏省市、中央国家机关及中央企业分9批共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建设项目6330个,总投资527亿元,并选派9682名优秀干部援藏。1951年西藏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亿元,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900亿元,经济实力明显提升,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援藏精神伴随着西藏经济社会的历史巨变而发展,凝结着中央关心和全国对口支援的心血和汗水。
援藏精神是锻炼干部、成长队伍的精神。干部的成长成才,一靠个人学习和实践,二靠组织培养和锻炼。援藏精神倾注了党锻炼培养干部、打造坚强干部队伍的政治智慧。党历来重视干部培养工作,尤其重视在艰苦岗位上培养和锻炼干部。在七届二中全会上,王震慷慨发言说“我们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到新疆去!”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奋斗的本色,为干部成长锻炼树立了光辉楷模。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干部培养问题上,非常注重艰苦、边远、基层地区磨砺干部的重要性。他指出:“越是条件艰苦、困难大、矛盾多的地方,越能锤炼人”,要“注重在基层一线和困难艰苦的地方培养锻炼年轻干部,源源不断选拔使用经过实践考验的优秀年轻干部”。从过去到现在,西藏这片热土为组织培养干部和干部成长锻炼提供了天然的“摇篮”。西藏工作的考验和历练,会激励援藏工作者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升责任担当能力。
“四个特别”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强调民族地区干部队伍要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动特别坚定,这是新时代我们党锻炼包括援藏干部队伍在内的民族地区干部队伍的新要求,也是以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进而做好西藏工作的基本逻辑。(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都向此聚焦。要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推动各民族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不断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物质基础是保障,改善民生、凝聚人心是重点,“要充分考虑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实际,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完善政策举措,营造环境氛围,逐步实现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全方位嵌入”,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全国对口援藏工作正是肩负了这样的时代使命。(二)援藏工作者以实干担当升华了西藏各族人民中华民族一家亲和大团结的共识,推动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丰富了援藏精神。广大援藏工作者始终处在西藏维护稳定、脱贫攻坚、固边强边、抗疫救灾、乡村振兴、推动发展、生态治理等急难险重任务第一线;始终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抓好当前与长远、输血与造血结合文章;他们在改善民生中倾注真情,大力实施“管肚子”的民生援藏工程和“管脑子”的精神文化援藏工程;始终在锻炼过硬队伍中展示形象,把援藏工作作为大舞台、大熔炉,高标准、严要求,全面历练自我,锤炼党性、提升本领;始终在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中展现作为,当好纽带、牵线搭桥,推动西藏各族人民与祖国内地越走越近、越走越亲,绘就了共产党人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的西藏篇章。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