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越:新时代西藏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与历史性成就

发布时间:2024-08-07 22:12:50 | 来源:西藏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曹川川

生态是西藏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弘扬各族群众长期以来同高原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活理念,坚持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对世界负责的态度,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一、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对青藏高原有了更深入的把握 

2017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向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致贺信强调,开展这次科学考察研究,揭示青藏高原环境变化机理,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对推动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生态环境保护将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因为年轻的地质历史、活跃的构造运动、剧烈的环境变迁、独特作用于大气环流、独具特色的生物区系、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青藏高原成为全球独特的地域单元。青藏高原的自然特征可以概括为“三地”“四低”“三高一多”。“三地”,即地质年轻、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四低”,即低温、低湿、低压、低氧。“三高一多”,即高海拔、高辐射、高温差和多风。

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影响了全球气候变化。青藏高原与我国夏季广大地区的暴雨、冰雹等灾害性天气有直接关系。青藏高原隆升对北半球甚至全球大气环流产生重大影响,其动力作用阻挡了中纬度地面东西向气流,形成高原环流,影响了全球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深刻影响了生命演进过程。青藏高原有高等植物13000多种,近1000种系青藏高原所独有;有陆栖脊椎动物近1100种,约200种系青藏高原所特有;现已记录定名的昆虫约有4000种,近1/3为青藏高原所独有。长期生活工作在海拔3000米以上的人群,会逐渐造成心、脑血管系统病变,统称为慢性高原病。生活在高海拔地区的人类和人类的祖先一样受到自然选择的影响,不断发生着遗传变异。这种变异使得他们对慢性缺氧的适应能力增强,并且把适应缺氧的能力传递下去,进行着种族繁衍。研究发现,大多数藏族人在EPAS1和EGLN1基因上遗传了保护性基因,很好地适应了高海拔地区的生活。

青藏高原对人类活动产生深远影响。科学家认为,史前人类有三次从中国境内向青藏高原迁移的过程,均与青藏高原气候变得暖湿等环境演变有密切关系。经过长期进化,世居高原的藏族人群对高原低氧极端环境产生了生理适应能力,相对于其他移居人群能维持较低的血红蛋白浓度。正是在这样适应高原、生存并发展的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发西藏、共同书写了西藏灿烂的历史。汉晋以来,穿越青藏高原的高原丝绸之路,不仅将中国北方的陆上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中国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联结成一个整体,而且起到了推动我国西部疆域各民族共建中华民族共同体、共创中华文明的重要作用。

青藏高原对国家安全有重要影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了祖国和人民和平安宁,必须建设巩固的边防。”西藏是重要的国家安全屏障,是反分裂斗争的前沿阵地,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战场。我们党治藏稳藏兴藏的实践充分证明,驻藏部队是西藏稳定发展的坚强柱石,光荣地履行了对外反侵略、对内反分裂两大职责。

青藏高原上的人们必将作出有益于人类的新贡献。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下,在全国人民的共同支持下,一代又一代各族干部群众在雪域高原创造人间奇迹的进程中,孕育形成的“两路”精神、老西藏精神,为构建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作出了突出贡献,将西藏构建成为中华民族的一座精神高原。

二、绿色低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西藏探索出一条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能源发展特色之路 

2011年7月,习近平同志率中央代表团到拉萨出席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庆祝活动,他在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工作汇报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西藏的基础设施建设已有显著的改善和发展,但交通、能源的瓶颈制约仍十分突出……要突出交通、能源、水利、通信等重点……不断完善以水电为主、油气和新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部署西藏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力争区内电网覆盖所有县(区),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同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青海和西藏的主要区域是重点生态功能区……如果盲目开发造成破坏,今后花多少钱也补不回来。”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认真贯彻中央部署,与国家电网和能源骨干央企等形成电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加快电网建设,通过与全国联网和全区电网互联互通,充分发挥电网汇集配置电力、调节余缺和互济功能;同步推动区内大中型水电站建设,增强供电支撑保障能力,从根本上解决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用电需要的电力问题,实现了西藏电力发展的重大战略性转变。同时,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一直把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放在重要议事日程,将其列为要着力打造的优势产业。2023年7月,在西藏自治区产业发展工作调研座谈会上,自治区党委书记王君正对做大做强清洁能源等八个产业进行了周密部署。

1985年以来,西藏电力行业的总产值总的来看处于上升趋势,而且在全区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一直超过10%,在工业各部门中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装机2.5万千瓦的羊八井地热电站1989年全部投运,填补了我国地热发电空白,从那时起西藏在地热发电这个细分产业中一直居于全国领先位置。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水电业在西藏电力生产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面对化石能源资源少、交通基础薄弱等资源禀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西藏的能源产业从1990年代以来一直走的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特色之路。

进入新时代,西藏清洁能源开发步伐加快,相继建成旁多、果多、多布等多个大中型水电站。其中,藏木电站2014年投产,完成了西藏电力发展由10万千瓦级中型水电站到50万千瓦级大型水电站的跨越,实现了在高寒高原地区建设世界上海拔最高大型水电站的突破;苏洼龙电站2022年11月投产,成为西藏第一个装机容量超百万千瓦的大型水电工程。

到2022年底,西藏已建成以水电为主,油、气与光伏、风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互补的综合能源体系。从2015年起,夏季丰水期富余清洁电力实现外送,截至2022年底累计外送电力超过131亿千瓦时。供电人口从2012年的175万增加到345万,供电可靠率达99.48%。2022年,全区电力装机容量达到613.4万千瓦。西藏的能源生产和利用方式发生重大变革,能源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

未来,西藏将立足高原特有资源禀赋,坚持绿色发展,以环境友好的新型工业化为龙头,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建成国家清洁能源基地,既可以把水电和光伏发电为先导的新能源产业建设成为支柱产业,也将为实现“双碳”目标、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作出贡献。

三、西藏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 

西藏自治区党委、政府树立长远观、整体观,立足世界大生态、全国大环境,坚持保护与发展协同推进,努力把西藏建成国家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示范地、绿色发展试验地、自然保护样板地、生态富民先行地。经过不懈努力,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促进了高原生态安全屏障功能的稳定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提升了人民福祉。

生态环境持续保持良好。西藏的生态功能区建设有效推进。现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显示,林地、草地、湿地、水域等生态功能较强的地类增加到108.11万平方公里。高原生物多样性逐渐提升。根据全国第二次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藏羚羊种群数量由1990年代的7万余只增长到30余万只,野牦牛种群数量由20世纪不足1万头增长到2万余头,黑颈鹤数量由20世纪不足3000只增长到1万余只。人居环境状况持续改善。2022年,拉萨市南北山绿化首年完成营造林14万亩,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排名中位列第一,林芝市、昌都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100%。全区主要江河湖泊水质均达到或者优于Ⅲ类标准。全面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西藏土壤环境质量状况处于安全水平。

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相适宜。高速增长的清洁能源产业为形成富有西藏特色的现代工业体系发挥了很大作用。西藏在2022年已成为全国最大铜矿产区,以华泰龙铜矿、玉龙铜矿为代表的有色金属采选企业,直接得益于金河、果多电站以及藏中电网的建设。这种高速增长为未来西藏全面推进能源消费方式变革、大力发展低能耗的先进制造业、推动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奠定了基础。生态保育工作成效显现。在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藏木水电站建设中,建成投运当时世界海拔最高、落差最大的水坝鱼道2.6公里,至今过鱼20余万尾,同时每年大规模增殖放流,有力保护了高原特有鱼类的生存与繁殖。

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西藏颁布实施《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等政策法规,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河湖林草保护责任到人。不断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合作。不断完善监测监察考核体系,深化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责任审计。科学考察和科学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性进展。加强青藏高原科学研究基地平台建设,建成国家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西藏分中心。2012年以来,持续在气候变化影响、生物多样性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应用示范研究,产生了一批创新成果。拉萨市当雄县格达乡羊易村羊易地热电站,2019年4月实现1.6万千瓦满负荷运转,该电站有全国地热发电最大机组,是世界最高的地热电厂、海拔4650米,解决了地热尾水100%回灌和地热水矿化度高容易结垢两大技术难题。

美丽西藏建设释放生态红利。西藏的生态保护机制持续发力。建立覆盖森林、湿地、草原、水生态等领域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各类生态保护补偿资金从2012年的37亿元,快速增加到2022年的161亿元。生态扶贫向生态富民转变。2016年至2022年,年均为群众提供生态保护岗位53.77万个,累计兑现生态补偿资金126.37亿元。2016年起,“那曲地区城镇植树关键技术研发与绿化模式示范项目”在那曲示范推广种树200余亩,选育出班公柳、高山柳、云杉、江孜沙棘等多种高抗树种,结束了那曲市政府所在地种不活一棵树的历史。

青藏高原是大自然赐予中国人民和全人类的财富。202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西藏各族人民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的主线,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锚定“四件大事”,聚焦“四个走在前列”,继续谱写美丽幸福西藏建设新篇章。

(来源:《西藏日报》2024年4月1日第6版,作者单位: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