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正式形成。这不仅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更是指导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实践工作要求,对于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具有重要引领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论”经历了从概念话语的正式提出,到民族工作主线的定位明确,再到“一线两面”工作要求原创论断的连续发展过程,实现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认识和实践思路更高层次的聚焦、深化与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具有前瞻性、持续性、长远性的战略布局,是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整体格局、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总体布局的时代回应,纠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践“偏离化”和结构格局“松散化”的认识误区与工作偏差,有利于进一步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优势,充分调动各族人民与民族地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都需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在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下,做深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提升中华民族认同度,形成“两维发力、多方同建”的协同工作格局。
【关键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一线两面”工作要求;民族工作;民族地区【作者简介】高永久,南开大学民族事务研究中心主任,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冯辉,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章来源】《统一战线学研究》2023年第5期。本文为研究阐释党的二十大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3ZDA071。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正文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创新与最新思想结晶,反映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精髓灵魂与核心要义。伴随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当前学术界以之为研究对象形成丰硕成果,大致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其一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聚焦性研究,重点关注其提出背景、形成逻辑、内涵外延、内容特质、实践路径等。其二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联性研究,主要探讨其与党和国家的其他重大顶层设计或政策布局的逻辑关联。其三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相关内容的辐射性研究,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分析视角或者宏观背景,针对某一研究对象展开具体阐述。有学者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核心和共性关键问题之一是关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的背景”,强调聚焦性的本体研究。党的十八大以来,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为显著的创新表达便是将其定位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纲”,“在民族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都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总体要求”,呈现出民族团结进步的新气象。学术界集中剖析了这一重大论断的关键意涵、演进过程与时代价值等,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领域的“主旋律”和“主心骨”,代表了中国特色多民族国家建设理路,反映出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事实、历史价值、历史未来,抓住了解决民族问题、推动民族发展的主要矛盾,具有“解决内部问题、迎接外部挑战”的时代价值,也是全部中华民族建设的主线和根本。这些观点从不同视角、多个层面解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定位,不断丰富其本体研究内涵。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新的时代背景与历史方位下,不断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为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体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关注空间。2023年6月和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做好内蒙古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项工作的重要讲话中,分别提出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这一重要论述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一条主线”到“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理论提升,既是指导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方针,也是强调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行动指南与路径引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需要从学理层面予以深入研究阐释。目前有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研究成果以理论文章和评论文章为主,专题性的学理解读尚不多见。本文在回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论”形成脉络的基础上,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主线定位中“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战略布局,系统把握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导向,从而深入理解从“一条主线”发展为“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逻辑思路与重大意义。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所采用的“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表述,意在概括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与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的主线功能定位,“一线”指的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条主线,“两面”描述的是民族领域所涵括的两个方面,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工作要求”则突出“一线两面”重要论述的实践意涵与工作指导意义。
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形成脉络
不断探索适用于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理论、道路与实践,是中国共产党立足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具体国情而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重要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与时俱进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性论断,将其逐渐提升至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政治高度,不断提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指南,有其形成演变的内在逻辑与发展过程。回顾“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思想脉络与形成轨迹,有助于深刻认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背景、逻辑规律及战略考量。从现有成果来看,何星亮、王延中、杨须爱等学者已经从不同角度较为系统地梳理了相关提法表述的演进阶段,可以为本部分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一)从“树立”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程度深化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首次正式提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话语,强调“在各民族中牢固树立国家意识、公民意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同年9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面诠释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理论内涵,其中包括“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并且将“增强文化认同”与“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长远和根本,纳入当年12月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意见》。2015年8月召开的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强调实现西藏长治久安必须“大力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突出其实践价值。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炼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原创表述,推动该论断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总则”。从“牢固树立”到“积极培养”再到“大力培育”以及最终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前缀话语表述的阶段性变化并不是简单的词汇置换,而是反映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然性、必要性与重要性认知程度的不断深化,其间还伴随着正式提出马克思主义“五观”和“五个认同”等重要表述,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论”的提出奠定了话语基础。
(二)从“主线”到“纲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定位演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概念,经历了从酝酿萌芽到正式表达的形成过程,对其功能定位的权威判断,则映射出新时代民族领域聚焦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以推动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的顶层设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自提出伊始,内含于民族团结进步工作体系之中。2019年10月召开的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具有里程碑意义,首次明确赋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主线”地位,强调“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做好各项工作”,这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权威表述党的民族工作主线。依据会议精神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提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根本方向”,在实践指导中进一步厘清了民族团结进步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关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升为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之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演变为高质量开展民族工作的核心议题。2021年8月举行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定位迎来新的理论飞跃:一方面再度明确其主线定位,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阐释“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的重要内涵,将之视为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中心内容;另一方面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定位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指出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有研究者分析认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纲”的表述意在全方位强调“主线论”的理论认识和工作实践。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上,“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被列入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2022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两会”期间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代表团审议时着重申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论”的时代意义:“是着眼于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作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得出的重要结论”,并且提出做深做细做实的实践要求。2022年7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新时代党的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思想包括“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突出其在新时代统战工作中的重要意义。2022年10月,“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首次正式写入党代会报告,成为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的重要环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被确定为“主线”与“纲”,体现出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对高质量开展民族工作的规律和焦点的深刻认识与准确把握,给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带来新气象。
(三)从“领域”到“区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确立
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不断深入开展以来,各民族的团结统一、民族地区的改革发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向心凝聚均呈现新面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在民族地区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无论是考察调研、召开会议、参与审议还是给各民族群众亲自回信致信、作出指示批示等,特别是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治藏方略等顶层设计,在民族地区均着眼于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凝聚、大发展,突出强调系列工作要求。在此背景下,各民族地区相继提出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模范自治区等前景目标并付诸实践探索。从理论层面正确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地区的战略定位,对于推进各方面实践创新具有关键意义。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自治区考察时明确回答了这一问题,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2023年8月,在听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和政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汇报时,习近平总书记重申这一重要论断,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体系,达到对“主线论”理论创新与实践认识的新高度,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正式形成。这一工作要求抓住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焦点内容,在理论维度与实践维度为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提出新的重要指导和实践导向。
从结构内容来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关注民族工作“领域”层面的功能定位,“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聚焦民族地区“区域”层面的战略定位,体现出民族领域坚持“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有机结合,共同构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完整全面表达。从逻辑关系来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面向全国范围的民族工作格局,“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指向民族地区的所有工作安排,二者归属于民族工作总范畴的两个方面,并非彼此独立抑或冲突排斥,而是重点有别、互有交叉、相互支撑,反映出党中央的关键工作布局,明确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下一步“怎么做”的工作要求,实现理论认识与实践思路两个方面更高层次的聚焦、深化与发展,统一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论”思路框架。
综合来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论”经历了从概念话语的正式提出到民族工作主线的定位明确再到“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原创论断的连续演变过程,新论断、新表述、新概括、新方针代表着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意涵、功能定位、时代价值、战略重点、路径布局的认识深化、理论创新和工作导向,不断充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话语体系,也集中说明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战略全局性、极端重要性、现实针对性与特殊紧迫性。
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战略布局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族领域取得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和变革性实践进展,是服务全局、聚焦重点、面向未来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原创性论断与针对性指示,是回应时代呼唤、廓清认识误区、把握历史主动的创新表达与实践方针,承载着党中央前瞻性、持续性、长远性的战略布局。
(一)立足大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时代回应“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新时代新征程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便是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实践、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着眼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审视其作为主线的功能价值与关键意义,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视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战略高度,巩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大好局面的核心利益,促进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出发,明确进一步扎实开展工作的实践思路,反映出时代进步的必然选择、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一线两面”工作要求是立足大局守正创新的时代之声。
首先是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提供更为坚实的动能支持。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现代化,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必须依靠广泛凝聚各方面、各民族的智慧力量,推动各民族和民族地区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提出与实践,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历史方位与目标指向,既要在民族工作领域切实打牢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各方面基础,也要在民族地区引导各族人民更为坚定“五个认同”与“四个与共”共同体理念,要求进一步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巩固中华民族大团结,动员各民族共同积极投身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进程,是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深刻见证。
其次是契合于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整体格局,推动建设更具感召力、凝聚力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一线两面”工作要求强调在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两个要点环节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是对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统筹关注和方针引领,要求推动全国范围内的民族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特别是按照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导向,促进民族地区的民族工作加快形成各方力量共同融入、齐心协力的工作格局与整体架构,在大统战工作格局中最大限度地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优势效能,真正实现所有工作向此聚焦。
再者是引领于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总体布局,在民族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作用,为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思想引领与实践引导。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了“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的战略决策,民族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都要将着力点和指向标放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为有效地推动民族地区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此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战略布局还体现在牢牢把握民族地区在国家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方面。民族地区是开展反分裂反渗透斗争、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重大风险隐患、确保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关键区域,明确主线定位亦致力于夯实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各方面基础,从总体国家安全的角度更好发挥民族地区对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的辐射意义。
(二)廓清误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确定位
“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正式形成,最为突出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考量便是以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主线的定位来看待并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赋予其更为完整、准确、全面的战略定位,有利于廓清民族地区对开展该项工作的理论认识误区、精准把握抓实工作的实践要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地区的各项建设“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内含着对某些民族地区存在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践“偏离化”和结构格局“松散化”的误区纠正。这些误区主要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功能定位狭隘化,把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单纯视为统战部门和民族工作部门的专门主管事项与常规工作职责,其他领域的政策安排没有很好地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求,相对忽视民族地区民族工作的全局性、民族因素的全面性、民族事务的系统性,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方位布局把握不充分。第二是内涵理解局限化,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归属于民族地区的意识形态工作范围,只需要在精神层面以教育宣传、文化活动等形式进行推进,民族地区其他方面的工作与之关联度不高,没有从综合性角度思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有形有感有效、做深做细做实的现实要求,存在割裂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通性关系的思维倾向与实践思路。第三是实践标准模糊化,主要表现为尽管已经意识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性与必然性,将其摆在重要议事日程,然而仅将其视为民族地区开展民族工作的主线而不是做好各项工作的主线,出台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没有把是否有利于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首要考虑,聚焦高度和凸显程度有所不足。这三方面认识误区与实践偏差的共同点在于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战略定位的精准度欠缺,进而会影响到民族地区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效能。
“一线两面”工作要求从根本上讲清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中的核心功能定位,厘清了这三方面工作的逻辑关系及其推进思路,为民族地区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衡量标准和根本依据,提出了首要考虑、切实强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要方针和实践指示,推动更具全面性、综合性与清晰性地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切实提升民族地区各族干部群众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重视程度与理解能力,有助于廓清纠正部分民族地区现实存在或者可能出现的理论认识误区与实践工作偏差。
(三)激发优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主动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是中国共产党坚定“四个自信”、遵循发展规律、把握历史主动的应时之举,更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鲜明映照,能够得到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探索验证、各族人民拥护、历史经验佐证、未来愿景昭示,有益于进一步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绝对政治优势,充分调动各族人民与民族地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明确主线定位依托于坚定政治立场、把牢正确方向。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把脉定向作出的重大决策。“一线两面”工作要求把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科学认识与实践导向上升到新境界,意味着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创新发展有了确切主旨与科学思路,都要求“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坚定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政治方向。其聚焦重点在于,无论是作为全局领域的民族工作还是作为重点区域的民族地区,民族领域都要落实好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具体方针,均必然要按照增进共同性的方向改进实践思路、做好各项工作,在做好民族工作的过程中扎实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定位蕴含着新高度。从政治方向上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具备规范约束和航向导引的双重作用,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高质量发展规定价值原则、指明前进方向,凸显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的政治意义。
另一方面,确定工作要求着眼于广泛汇聚人心、砥砺奋进力量。“人心向背、力量对比是决定党和人民事业成败的关键,是最大的政治”。“一线两面”工作要求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解决好人心与力量的问题提供根本遵循,亦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集中表达,这是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功能原理以及工作主线的核心意涵所决定的,最终落脚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和各族人民层面。通过全方位各领域多层次的扎实工作,激发巩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归属感、自豪感与使命感,强化国家认同、政治认同、文化认同、情感认同,树牢国家意识、公民意识、法治意识,推动各族人民形成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在共建共治共享中更好实现物的全面丰富与人的全面发展。新方针体现着新要求。从实践铺陈来看,“一线两面”工作要求呈现凝聚意志与动员力量的综合功能,要求以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赋予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所有改革发展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更加牢不可破。
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实践导向
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统一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从中华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给创新发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提出崭新时代命题,形成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实践导向。有学者从宏观层面认为,应当“在政治上坚定维护主线、理论上始终凸显主线、实践中有效推进主线”。扎实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过程也就是高质量开展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进程,这三者在实践上是统一联系的。结合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要求,在“一线两面”工作要求正确引导下,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需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做深做细做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进行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与整体性推进。
(一)把握“共同”方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和新疆的重要讲话都强调要“强化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论述话语上经历从“着眼于”到“首要考虑”的表述转换,把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摆在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凸显这一工作的关键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紧扣其中的共同性意涵。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出台各项法律规章、政策措施、具体安排,无论是做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作,还是开展“润物细无声”的事项,均应当把是否有利于体现并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作为第一标准与核心要求,综合考量中华民族共同性的表现类型与内涵外延,积极寻找并牢牢扭住增进共同性的着力点和切入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源源不断供给共同性力量。
“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点明了民族领域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战略方向和工作要点,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强化实践离不开一系列条件要素的支撑。在思想认识方面,应当努力增强各族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能力、重视程度与贯彻水平,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革除思想意识层面不利于中华民族共同性发展的阻滞性因素,打牢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社会心理基础,提升增进共同性的积极意愿与主动意识,通过各种类型的教育宣传引导,真正让中华民族共同性在各族人民的心灵深处生根发芽、蓬勃壮大。在社会基础方面,各地民族工作及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不断推进,应当通过公共政策布局和社会资源配置等方式,积极营造有助于中华民族共同性因素生发、积聚、发展的环境氛围与载体平台,创造更加完善的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打造展现、增进、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文化符号、利益基点与联结纽带,把中华民族共同性有机融入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全面体现在改革发展的各个环节,夯实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社会实践基础与身份认同基础。在关系处理方面,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实践探索,应当正确认识并处理好中华民族共同性与统一性、整体性、差异性的辩证关系,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统一性结构,聚焦于维护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整体性利益,在战略大局中考虑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施力重点,加强中华民族共同性的韧性建设。此外,需要妥善把握并处理中华民族共同性和各民族差异性的关系,避免出现人为忽视多样性、消除或强化差异性等违背客观规律的激进做法,在凸显增进共同性的前提下尊重包容差异性,注重稳扎稳打、绵绵用力,体现一致性与多样性、共同性与差异性、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的辩证统一。
(二)提升“认同”程度: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在于解决好各族人民的认同方向、程度与效能的问题。推动各民族坚定“五个认同”,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认同度、向心力、凝聚性,是“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核心指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键性要素分布在物质与精神两个层面,因此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要着眼于统筹物质与精神来提升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程度,引导各族人民坚定“四个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进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一方面,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核,具有强大的整合凝聚功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应当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认同,推动各族人民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中华文化认同超越地域乡土、血缘世系、宗教信仰等,把内部差异极大的广土巨族整合成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要坚定不移全面推行使用国家统编教材,尤其是民族地区更要确保各民族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掌握和使用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语言相通、人心相依。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端正历史文化认知,正确理解各民族文化交融性和中华文化共同性,突出中华文化特征符号和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展现中华文化主体性与统一性。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需要加强各族人民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现代文明教育和科普教育,民族地区需要深入实施各项文明创建工程,努力提升各族青少年的科学文化素质与现代思想观念,引导其积极融入现代文明生活,树立对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强烈认同。
另一方面,“五个认同”的形塑与强化必然需要充足持续的资源支持保障,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以发展促认同是重要可行路径。要以民族地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前提基础,统筹城乡建设布局规划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为各族人民平等有效地提供发展资源,以法治方式保障各民族共同享受社会公平正义成果,提升各族人民共同富裕水平与全面发展程度,进而增进各族人民的利益认同与政治认同。同时,认同强化需要进一步深化构建各民族团结和谐、正向互动、守望相助的社会环境,要加快建设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逐步实现各民族的全方位嵌入与统一性发展,“不断让各民族形成具有经济、文化、社会意义的交往交流交融”,在各族人民积极正向的互动实践中促进“三个离不开”的关系结构更为紧密。
(三)打造“协同”格局: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重申了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中的主线定位,进一步吹响了民族地区各项工作、各类建设、各方主体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践“集结号”,具有重要的实践布局意义。新时代新征程从各方面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抓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目标要求,既需要以党的民族工作领域为抓手,也需要依托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共促,形成“两维发力、多方同建”的大协同格局。
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路径,民族工作的方向、道路、质量与效能直接影响到“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实践成效,关系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和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从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视角来看,应当把握做好做细做实民族工作的关键内容。民族工作要“做好”必须做到旗帜鲜明、立场坚定,始终完整准确全面及时把握贯彻党中央的创新思想、大政方针与工作指示,把党的领导贯穿民族工作的各环节、全过程、诸要素,凸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导方向与主线要领,提升解决民族问题、协调民族关系、促进民族发展的政治能力与工作水平。民族工作要“做细”必然需要多方协力、多措并举,按照大力推进民族事务治理现代化的方向规划,精心打造动员各类主体、汇聚各方力量、发挥各种优势的新时代民族工作格局,在涉及民族因素、事关民族工作的法律出台和政策安排中体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考量与具体要求,更好发挥民族工作委员制等决策议事协调机制对于民族工作有效运转的现实优势。民族工作要“做实”应当着眼基层、重在日常、融入生活,着力提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纵深性和实在性,在思路上把民族工作从自上而下派发性的“专项工作”转化为上下互动主动性的“日常工作”,使之同各族人民的心之所盼、情之所系、意之所愿有机对接融合,让各族人民真正体会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在身边、在平时、在行动、在落实,大力营造各族人民亲如一家、情同兄弟的基层氛围和工作环境。
民族地区各项工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就是要在各方面、各领域都服务于加强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建设。在经济建设维度,要推动民族地区各族人民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将提升内生发展动力与利用差别化区域支持政策有机结合,走民族地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全面发展之路,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经济共同体。在政治建设维度,要在民族地区扎实推进全过程人民民主,按照统一和自治相结合、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思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在法治轨道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维护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推动建设中华民族政治共同体。在文化建设维度,民族地区需要融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构建格局,坚守增进中华文化认同的正确方向,面向各族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群体广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推动建设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在社会建设维度,民族地区应当努力为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以及实现全方位嵌入提供充足完备的社会条件,打造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促进各族人民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推动建设中华民族情感共同体。在生态文明建设维度,牢牢把握党中央对民族地区的生态定位,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从中华民族整体生态利益的高度守护生态安全、实现绿色发展,推动建设中华民族生态共同体。在党的建设维度,民族地区要学懂弄通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不断创新发展的智慧结晶,加强和完善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基层党组织打造为落实工作要求的战斗堡垒,努力建设一支立场行动特别坚定的干部队伍,为民族地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四、结语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拓展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空间,紧扣新的历史方位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战略定位的重点要点焦点,给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探索确定重点、指明方向、谋划思路、提出要求,即应当紧紧围绕、毫不偏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在民族领域的各个方面予以落实。本文从形成脉络、战略考量、实践导向三个维度来思考分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前瞻性意义、战略性价值与总体性布局,是深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研究的尝试。新时代新征程要求抓实抓细抓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深入探索并不断优化其实践路径,既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时代使命,也是民族地区的重要责任,不能割裂看待其统一性、整体性、复合性。从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整体利益出发,在实践落实层面关键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把强化中华民族共同性、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领域的首要考虑和实践导向,真正将其摆在各领域、各环节、各方面的关键位置,更好地展现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新面貌新气象。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