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朗寺,全称为“查朗贡图丹夏珠诺吾噶彩扎西曲丹林”,意为“查朗寺佛教讲修珍宝乐苑吉祥具法洲”,位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建设乡沙纳村,是藏传佛教宁玛派较为典型和达日县境内规模和影响最大的寺庙,由岭智·郎多杰合嘉措于1895年创建。有大经堂、老经堂、莲花塔殿等建筑群。1998年,被认定为青海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文物有四臂大悲观音菩萨、法王青铜佛像等。近年来,寺庙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寺观教堂”,多次荣获省州县三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平安和谐寺庙”创建等荣誉称号。
查朗寺是果洛草原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在果洛和平解放过程中发挥过重要作用。70多年来,查朗寺始终坚定不移跟党走,听党话,旗帜鲜明反对分裂,成为藏传佛教寺庙爱国爱教的典范。
果洛地处青、甘、川三省交界地区,由上果洛、中果洛、下果洛三个大部落组成,历史上称作“果洛三部落”。这是一个藏民族聚居的典型的牧业地区,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是我国平均海拔最高的地方之一。新中国成立前,由10多个大部落和若干中小部落分治,基本上属于封建部落制,具有浓厚的奴隶社会的残余,生活在这里的51个藏族部落,分别由世袭的千百户头人统治。1952年,西北局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中国共产党果洛工作委员会、西北军政委员会果洛工作团一行数百人三渡黄河、走过草原、屡迎风雨、翻越雪山,历经33天,终于在1952年8月4日到达果洛腹地达日县查朗寺附近,工作团的到来受到了当地僧俗群众的热烈欢迎。
这主要在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旧社会,国民党统治时期,封建军阀不断对果洛地区进行军事镇压和经济掠夺,他们还在各个藏族部落之间挑拨离间,制造隔阂,挑动武装械斗和部落仇杀,更加重了藏族人民的苦难。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果洛人民遭受阶级压迫和民族压迫的双重苦难,人民的灾难十分深重,生活十分贫穷。新中国成立后,西北、西南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相继解放,尤其是西藏的和平解放,给果洛各阶层藏族人民以极大的震动。在全国政治形势的影响下,果洛康赛部落头人康万庆通过甘肃省黄正清先生的引荐,先后在甘肃夏河和四川阿坝与我党接触,表示欢迎共产党解放果洛。紧接着,果洛阿什羌部落头人然洛于1951年秋派尕尔万、尔金索南父子代表三果洛上层人士到西宁,请求解放果洛。当年冬季,扎喜旺徐同志带领尕尔万父子进京,受到朱德总司令、邓小平副总理、李维汉部长的亲切接见。1952年7月,工作团到达查朗寺时,全寺僧众和当地头人、牧民群众以藏族人民的最高礼仪迎接工委、工作团的胜利到达。二是查朗寺岭喇嘛·曲吉多杰和丹贝尼玛活佛等僧俗群众为躲避军阀的迫害,前往班玛县避难。期间,从当地老百姓口中了解到红军经过班玛的故事,红军曾在班玛县吉德寺、班前寺、红军沟、阿什羌寺、白札寺等地驻防休整、筹措粮草,在此期间,豌豆等农作物可以直接食用,但红军战士没有乱拿群众的东西和寺庙里的贡品,仍然坚持挖野菜、捡食牛羊骨等熬汤充饥,对当地老百姓秋毫无犯,在极度困难的条件下,竭尽全力拿出钱物救济当地贫困群众。红军打动了当地僧俗群众的心,使他们消除了心中的戒备,主动向红军提供大量生产生活物资。丹贝尼玛活佛了解到红军的故事后,心中播下了一颗红色种子,这颗种子在果洛工作团进驻查朗寺后开始发芽,他主动与工作团靠拢配合,借出草原僧舍供工作团住宿办公,活佛僧人当翻译做向导,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寺庙附近升起果洛第一面五星红旗,铸就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红色基因。
果洛工作团进驻果洛后,没有打扰寺庙正常宗教活动,在查朗寺对面平整的土地上驻扎营地,坚决执行习仲勋同志“在果洛更加慎重稳进”的指示精神,讲究方式方法,以“做好工作,站稳脚跟”为总体指导思想,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扎实稳妥地开展“化解矛盾、促进团结和诚心服务、赢得人心”两大基础工作。在扎喜旺徐团长、马万里副团长的带领下,工作团尊重民族宗教界上层人士、尊重当地群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尊重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方式,思群众之所想、问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事、解群众之所难,对寺庙尊重保护、秋毫不犯,积极关心帮助困难群众,主动调解部落和家族间的世仇积怨,赢得了查朗寺僧众和藏族群众的拥护,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在果洛雪山大地生根发芽。和平解放时期,老一辈革命家在果洛人民心目中树立了党最初的良好形象。当时草原上牧民们发自内心的称赞:“草原上飞来了金凤凰,共产党给我们派来了世上最好的‘曼巴’(医生),救了我们的命,治了我们的病,这样的大恩大德,比天高,似海深,我们世世代代忘不了!”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统战宗教工作部门的领导下,查朗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不断创新藏传佛教中国化举措,推动藏传佛教健康传承、维护社会稳定。
查朗寺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与时俱进阐释教义教规,达到了僧人愿意听、听得懂的宣传效果。寺庙活佛经常向僧众讲红色故事,每周举行升国旗仪式,自发在殿堂挂起领袖像,在新时代赓续红色血脉,代代传承红色传统。达日县委县政府先后修建果洛和平解放纪念碑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用红色的史料、资料、照片、实物等讲好果洛和平解放的故事,讲好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故事,使“红色文化”浸润广大僧众,让“讲团结·爱祖国”根植僧众心中;查朗寺僧人始终铭记这段红色历史,主动学习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针,不断激发爱国热情,将每年的“玛尼东哲”传统法会改为“清明法会”,缅怀为果洛解放发展牺牲的英烈,引导僧俗群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查朗寺不断创新完善管理方式,积极引导僧众加强自我管理,充分发挥民管会作用,深入推进网格化管理,建立微信工作群,分组开展政策宣讲、法律宣传,日常管理监督、风险隐患排查、矛盾纠纷化解等工作,推动寺庙管理更加精细、高效;完善寺庙“一议、二定、三审”民主议事程序,健全僧人学习、诵经等寺规僧约,严格落实新僧入寺、防范游僧、接受布施等规章制度,做到了常态化、精准化管理;查朗寺弘扬崇俭戒奢美德,主动压缩法会数量、规模,减轻信教群众经济负担。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近年来先后为玉树、积石山等灾区群众捐款23万元。
随着中央和国家脱贫攻坚、对口援青战略等政策的深入实施和落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寺庙基础设施持续改善,僧尼民生保障日趋充分,查朗寺在新时代共享了更多更优惠的政策红利,从内心里感受到党的关爱,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僧众自觉自愿紧跟党和政府,宗教领域持续稳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维护民族团结、珍爱稳定和谐。
(来源:《中国宗教》杂志2024年第9期、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作者单位为青海省民宗委宗教工作综合处)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