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宁寺
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2021年,在全国宗教工作会议上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可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的研究迫切而且必要。目前学界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背景、理论内涵和实践意义等理论认识和阐释方面,在实践层面对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发展现状及路径研究,尤其是基于实地田野调查的研究较为薄弱。鉴于此,本文以康宁寺为个案,以寺院在“本土化扎根、时代化适应、生活化使用”等几个方面的实践探索,讨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一、康宁寺的藏传佛教中国化实践
康宁寺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喀喇沁旗美林镇美林谷内,是内蒙古最大的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13世纪中叶,最初只是随军护法殿,即毡包寺院,后定址于今赤峰市喀喇沁旗锦山镇,清康熙时期被赐名为康宁寺。寺院2006年迁至美林谷重建,占地面积100余亩,建筑面积达5000平方米。寺内建有民族团结纪念广场,广场上矗立着融合多元文化风格的阿育王柱,以及刻有汉文、蒙文、满文、八思巴文、藏文、梵文、巴利语、英文、阿拉伯文、西夏文、契丹文、傣文、朝鲜文等十三种文字的心经石碑,彰显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
康宁寺以“本土化扎根”“时代化适应”“生活化使用”为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了一条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一)本土化扎根
喀喇沁旗旗内居住着汉、蒙古、满、回、朝鲜等24个民族,是多民族深度交往交流交融的典型地区。康宁寺在发展过程中,主动适应这一社会文化环境,其建筑风格和布局将汉、藏、蒙古、满等多种民族文化风格融为一体。寺内僧人同样来自多个民族,信众群体更是多元,这种多样性促使寺内僧人不仅掌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还互相学习藏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以提升自身的佛教修学素养,为信众提供更全面的宗教服务。
(二)时代化适应
在政治层面,注重强基固本,提高思想认识,强化政治引领。寺院定期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组织僧人及义工集中学习,通过“六进”“三爱”“四史”等学习教育,增进“五个认同”。连续多年承办市旗两级佛教协会教职人员培训班,深入学习党的宗教工作理论和方针政策,坚持我国佛教中国化方向,提升僧团的思想认识和政治站位。
在寺院管理方面,注重严格管理,规范民主管理,加强教风建设。寺院制定了系列规章制度,通过民主管理和重大事项集体研究,强化寺院内部的法治化、民主化、现代化导向。在僧团管理中,寺院坚持以戒为师、严持净戒,引入义工管理制度。同时,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实现场所财务信息的公开化、透明化。
在讲经弘法方面,康宁寺积极适应当代信众的生活和宗教需求。寺院将僧人的早晚课诵时间进行调整,僧人休息时间调整为周内两个半天,周末不休。还常态化组织与佛教文化、当地社会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汇,符合当代生活节奏的全年法会,开展“盂兰盆节暨那达慕大会”等特色活动。
在文化传承与教义教规中国化阐释方面,积极搜集、整理、修复和保护佛教古籍经典,推动汉、藏、蒙古、满等多语种佛教经典的校勘与互译,以及佛教经典教义的现代化、通俗化阐释解读。目前,寺院已搜集到800余部元明清时期的蒙古文古籍文献,其中不乏珍贵的孤本、手抄本,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解读古籍的同时,寺院还邀请专人以繁体字重新书写,并以简体字出版,录入电子古籍数据库。
(三)生活化使用
康宁寺始终注重回馈社会,积极践行人间佛教理念。寺院不仅为信众提供宗教服务,还致力于在移风易俗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助力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在春节、端午、中秋、腊八、小年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开展贴春联、挂灯笼、包粽子、吃月饼、喝腊八粥、炸果子等民俗活动,为来寺信众和游客派发节日食品,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
此外,康宁寺积极发掘藏医文化,寺内开设藏医院,免费为当地群众和来寺信众治病送药。康宁藏医药、康宁藏香制作、康宁唐卡绘画、康宁擦擦工艺等均已被列为旗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方面作出积极贡献。
二、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路径
(一)党和政府支持引导宗教界加强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康宁寺在党和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开展宗教活动,自觉维护藏传佛教的良好秩序,并通过定期举办的弘法诵经及慈善活动,惠及周边民众的物质与精神生活,有效引导信教群众移风易俗,为当地基层社会治理贡献了积极力量。
(二)寺院的自身建设是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关键环节。康宁寺在管理、行为规范及教义教规等多方面,积极探索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路径,并进行全面建设,对于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不断提高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具有深远影响。不断提升僧众思想境界和政治觉悟,强化教风建设,以戒为师,契合时代需求,推动宗教礼仪习俗的现代化转型,并深入挖掘教义教规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
(三)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进程,离不开宗教界与学术界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康宁寺僧众积极与内蒙古佛学院、宗萨佛学院、萨迦佛学院、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中国佛学院等宗教院校开展教义思想、修行实践的交流互鉴,促进了各教派、团体之间的和谐共处。同时,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故宫博物院、清华大学汉藏佛教研究中心等学术研究机构开展学术会议、研讨交流及合作,如在佛教典籍的整理、修复、保护、研究等方面,不断深化学术层面的互动与互助,有助于快速、深入地推进教理教义、宗教理论与实践的研究,为藏传佛教中国化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
(来源:微言宗教微信公众号,原载于《中国宗教》杂志2024年第11期,作者郝凤凤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理论教研室讲师)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