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教学楼灯光明亮,琅琅的读书声响彻青海果洛西宁民族中学校园。
为解决农牧区师资力量短缺、办学水平不高等问题,更好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果洛藏族自治州借助上海市对口支援,在西宁市建设了一所面向全州适龄青少年的中学。2019年至今,已有1700余名果洛籍学生从高原牧区来到省会学习知识、追逐梦想。
高三(1)班的迪洛,就是其中之一。
家住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下贡麻乡索合青村,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曾经,迪洛为上学可没少吃苦头。“从家到学校,40多公里的路,每次都靠家里人骑摩托车接送,单程近4个小时。冬天,等到了学校,手脚都冻麻了……”2021年,迪洛考到果洛西宁民族中学。除了硬件设施升级之外,更让她感到暖心的,是学校便利的生活条件。
“牧区海拔高,家里平时主要吃牛羊肉和糌粑、馍馍,很少吃到可口的炒菜。学校里不一样,每天换着花样,每人每月还有270元补贴!”如今,迪洛的个头长高了不少。
杨文博是专门负责后勤的副校长,食堂每天的饭菜他会亲自过目,“中午不少于7个菜,下午不少于6个菜,每顿至少两个荤菜,还有特价菜和免费汤水……我们还添置了洗碗机、消毒柜等,营养均衡、安全卫生,一样都不能马虎。”
作为上海市对口支援以来建成的最大单体援建项目,果洛西宁民族中学从图书馆到实验室,再到操场、食堂、宿舍,都对标上海市的学校,让孩子们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该校高考录取率连续3年达100%。
迪洛从小跟着家人游牧,从冬牧场到夏牧场,取暖主要靠牛粪炉子。在学校,5厘米厚的棕垫上铺着4厘米厚的褥子,棉花被子足足5斤重。10多平方米的宿舍被大家收拾得井井有条,置物架、鞋柜、衣柜、自动升降晾衣架,应有尽有。迪洛难掩兴奋:“宿舍楼24小时供应热水,淋浴间周六日全天开放,每层有洗衣房,洗衣机是全自动的。”
教室里,交互式智慧黑板、电子护眼灯、环保材质桌椅,舒适明亮;课堂外,生物、化学、物理、地理等实验室,书法教室、电子钢琴教室、舞蹈教室等功能室,一应俱全……按照教材里的实验要求、对标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标准,教学设施不断完善。
2010年,党中央作出对口援青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各支援帮扶省市安排帮扶资金近27亿元,支持帮助青海省新建改扩建各类幼儿园项目3184个、中小学项目3035个,建成三江源民族中学等异地办学项目,并帮助完善教学楼、宿舍楼等基础设施;先后选派近2000名教师支教,培训青海本地教学管理、教研人员和骨干教师8000余名,指导推动370余所中小学校与青海中小学校建立结对帮扶关系。
“将来,我想去西安上大学,学习人工智能专业,让家里放牧更高效、乡亲们看病更方便……”谈及未来,迪洛眼神坚定。
“优质均衡”的主线贯穿始终。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启动,增加招生入学工作的公平性、科学性、规范性、透明度;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进一步清理整治基础教育领域存在的违法违规、违背教育规律行为和教育功利化短视化行为;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特殊教育板块正式上线,国家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启动建设。
公共服务“普惠”之路不断延伸。学前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规定了学前教育公益普惠的发展原则。学生资助是重要的保民生、暖民心工程。2024年10月,财政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调整高等教育阶段和高中阶段国家奖助学金政策:2024年本专科生国家奖学金的奖励名额翻倍,奖励标准从每生每年8000元提高到1万元。
数字教育迎来转型升级。“同上一堂好课、共读一本好书”活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行动、教育系统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示范行动启动,“在线教研”栏目、“AI学习”专栏、“智能学伴”等同步上线。截至2024年12月27日,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汇聚中小学资源11万余条,平台注册用户达1.47亿。
(来源:《人民日报》2025年1月3日第14版,记者:黄超)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