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  藏医藏药

什么样的人容易得高反?藏研中心罗辉等学者揭示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

发布时间:2025-02-19 09:01:57 | 来源: | 作者:藏医院、藏医药所 | 责任编辑:

近日, 藏医药研究所、北京藏医院的科研人员在国际传统医学期刊《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25年第1期发表了题为《Correlation between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nd body constitution of Tibetan medicine and other factors: A case–control study》的论文,报告了急性高原病(俗称“高反”)发病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结果。该研究发现,从低海拔地区去高原的前1周内失眠或睡眠不足、到达高原后过度劳累者,发生高反的风险升高了2.4—4.0倍;藏医体质为隆型、隆赤型者也可能是高反的高危人群。该文对于高反的预防和预测有一定参考价值。全文汉文翻译(有调整)如下:

一、背景

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 AMS)是指由平原进入高原或由高原进入更高海拔地区,人体在数小时至数日内对低氧低气压不适应,引起代偿功能失调所表现出的各种临床症候群,分为急性轻型高原病(又称急性高原反应,俗称“高反”)、高原肺水肿和高原脑水肿。AMS轻者导致头痛、头晕、恶心、呕吐、疲乏、失眠等不适症状,重者危及生命,导致很多人对进入高原心存恐惧。AMS发病率随海拔升高而升高,在3500米的发生率约为25%。我国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居住人口相对较多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总人口达1200多万。近几十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交通条件改善,青藏高原与内地低海拔地区的人员往来日益频繁。每年有数以千万计的援藏工作者、边防官兵、游客、务工人员等从内地进入高原。因此AMS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AMS发病的危险因素研究成为重要的科学问题。近几十年来,学术界围绕AMS发病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开展了大量研究。例如2022年发表的一项急性高原病发病影响因素的meta分析,纳入109篇国内外发表的文献,得到41个影响因素,发现性别、BMI和居住地地理因素、既往病史、心理因素、饮酒、海拔高度、是否习服、进入高原次数、上升速度、交通方式、进入高原的月份、舒张压是AMS的影响因素,但各研究的异质性较高,结果不一致。此外,虽然AMS发病的根本原因是高原缺氧、低气压,但同样暴露于高原环境(极高海拔地区除外),有的人不发病,有的人发病,病情也有轻重之别,说明AMS的发生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据此,我们推测不同个体进入高原前后的身体状态不同,身体素质不同,暴露于高原环境的AMS发生风险不同。而藏医体质理论也认为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密切相关,不同体质类型对疾病有不同的易感性、倾向性。因此将进入高原前后的身体状态和藏医体质特征引入到AMS发病的流行病学研究之中,以期为筛选AMS易感人群提供新的思路。

二、对象与方法

1.研究设计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从平原地区急进高原后发生或未发生AMS的一般人群,以方便抽样的方式,通过移动端社交软件WeChat发送线上问卷“问卷星”收集信息。调查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特征、与AMS发生可能有关的因素、藏医体质类型。根据是否发生AMS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人群的相关因素分布情况。

本研究于2023年8—10月在西藏拉萨(海拔3650米)某高校开展,调查对象为从低海拔地区来到西藏拉萨的西藏某高校大一或研究生一年级新生及陪同家属、游客等。所有研究对象在正式填写问卷前确认知情同意,即阅读指导语后,在“是否了解本研究的目的,并同意参加问卷调查”的问题下进行选择,选择“是”则继续进行问卷调查,选择“否”则终止并退出。研究方案获得 科研处组织的学术委员会专家批准。

2.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病例组的纳入标准为:①急进高原的一般人群;②符合急性高原病的路易斯湖国际评分标准(2018 Lake Louise Acute Mountain Sickness Score),该标准包括头痛、胃肠道症状、疲乏或虚弱、头晕4个症状,按症状有无和程度分为无、轻、中、重四级,分别计0、1、2、3分。总分超过3分,且有头痛症状者被诊断为AMS,轻度为3—5分,中度为6—9分,重度为10—12分;③年龄18—60岁;④自愿参加本研究,并在问卷调查中确认知情同意。对照组:①急进高原后未发生AMS的一般人群,其他同病例组纳入标准①③④。

排除标准:具有以下任意一种情况的,将不被纳入本研究:①发生急性高原肺水肿、脑水肿的患者;②患有精神疾病、意识行为障碍,或无法正确评价自身体质状况、填写体质量表的其他病症;③患有心、脑、肝、肾、血液等系统重大疾病者。

3.数据采集

综合文献研究、专家经验和项目组前期研究发现,制定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藏医体质量表、AMS潜在影响因素(包括基本情况、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3部分,详见表1。

采用本团队前期研制的藏医体质量表调查研究对象的藏医体质。该量表经过标准规范的量表研制和评价程序验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注:量表见于《一般人群藏医体质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基于2322例多中心横断面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21年第9期)】。共22个条目,每个亚量表各11个条目(含共有条目)。各条目回答选项采用5级Likert法(1—5分)进行定量化测定。共有条目根据具体情况采用同向或反向计分。根据3个亚量表的评分结果,将体质类型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隆赤型、培隆型、赤培型、聚合型7种。藏医体质类型的判定:①3种基本体质类型:隆、赤巴、培根3种基本体质以评分最高且分值大于36分的类型,为其体质类型;②隆、赤巴、培根三因聚合型:隆、赤巴评分小于28分,培根评分为30—36分;③3种两合型体质:即隆赤合并型、培隆合并型、赤培合并型,以得分最高和次高者来判定。当分值相同时,判定顺序为赤巴>培根>隆。体质测量部分要求受试者根据自己近一年来的体验或感觉回答量表的所有条目。

所有调查员均为经过统一培训的西藏某高校教师或学生。调查员用相同指导语向研究对象介绍调查目的、填写方式及注意事项,请填写者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自填。为确保调查质量,避免漏填、误填等,在问卷设计阶段针对各问题的情况进行相应规则设置,如必填、限制范围、跳转、提示等。调查结果由研究者进行二次质量控制,以确保数据完整无误。受试者个人信息均属保密,并被保存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6.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以`X±s表达,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达。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应用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以是否患病作为因变量,以各藏医体质类型以及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变量为自变量,筛选危险因素,效应值以比值比(OR)及95%可信区间(CI)表示。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三、结果

1.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

共调查173人,成功获得167份完整的调查问卷(6人因知情同意选择“否”而未实际填写)。54人因不符合纳入标准(45人为高原常住人群,9人在高原居住时间超过30天)被剔除数据分析集。最终纳入113人,其中病例组52人,对照组61人。病例组中,轻、中、重度AMS患者分别为37、13和2人,AM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4(3—5)。对照组AM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为1(0—2)。

组间比较显示:两组人群的年龄、性别、体重指数、职业构成、文化程度、血压、睡眠、烟酒偏好、高原病就医经历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习惯、既往高原短期旅居史的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藏医体质的组间比较

AMS组和对照组人群藏医体质类型的分布见表3。病例组以培隆型(25.0%)和隆型(21.2%)所占比重最高,对照组以培隆型(29.5%)和赤培型(24.6%)占比最高。两组人群的7种藏医体质类型构成无统计学差异(P>0.05)。

3.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的组间比较

对进入高原前后的身体状态或行为的组间比较显示,AMS组和对照组人群在总体健康状态自评、静息心率、血压、是否晕车、进入高原的方式、出发前1周内感冒和腹泻、到达后1周内受寒和少尿的分布上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是否服用预防药物、出发前1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和焦虑、到达后1周内劳累、焦虑和饥饿的分布上有差异(P<0.05)。

4.急性高原病影响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以是否发生AMS作为因变量,以基线和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中组间比较P<0.10的变量指标,以及七种藏医体质类型作为自变量,进行非条件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共有3个自变量(既往高原短期旅居史、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到达后劳累)进入模型。既往高原短期旅居史为保护因素,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到达后劳累为危险因素。结果见表5:

7种藏医体质类型中,病例组隆型、培根型、隆赤型体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其OR值分别为2.459、1.191和2.344,提示可能为AMS发病的危险因素,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按照AMS的严重程度分组进行亚组分析,7种藏医体质类型也未进入模型。

四、讨论

我国的传统医学中医、藏医等均从体质角度认识不同人群的差异特征,将体质定义为:体质是人生命过程中在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心理状态方面综合的、相对稳定的固有特质。藏医体质理论起源于公元8世纪的经典著作《四部医典》,将体质分为隆型、赤巴型、培根型3种基本类型以及各基本类型组合而成的兼夹体质,详细论述了各分型的身心特征、发病倾向等。本研究首次将藏医体质引入AMS的发病危险因素研究中。发现AMS病例组中分布最高的3种藏医体质类型依次为培隆型(25.0%)、隆型(21.2%)和隆赤型(17.3%),其中隆型、隆赤型体质的比例高于对照组。然而,两组体质总体构成无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亦未发现隆型和隆赤型与AMS发病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这可能与小样本导致假阴性结果有关。尽管如此,这一研究结果所体现的趋势,符合藏医体质理论的认识,即在3种基本体质类型中,隆型最差,培根型最优,赤巴型居中;7种体质类型中,单一型最差,聚合型最优,两两复合型居中;隆型体质的外界适应能力较差。AMS表现出头痛、头晕、失眠、虚弱等症状,与隆病理性增盛的特征吻合。因此,隆型、隆赤型可能是AMS的危险因素,增大样本量将有助于发现其统计学意义。

除藏医体质外,本研究还关注了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与AMS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到达后劳累是AMS发病的危险因素,其OR值及95%CI分别为5.012【1.871—13.426】和3.387【1.393—8.236】,即出发前一周内失眠/睡眠不足和到达后劳累者,AMS的发病风险分别是睡眠正常者和到达后未经历劳累者的5.012倍和3.387倍。既往高原短期旅居史是AMS发病的保护因素,既往到过高原的人发生AMS的风险是初次到高原者的0.32倍(95%CI:0.129-0.792)。基于这3项指标和常量构成的Logistic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效果。这一发现提示,在高原旅行前和旅行期间调整好身心状态,避免失眠、熬夜、劳累等,可能会降低AMS的发生概率。

针对进入高原前后相关状态或行为与AMS的相关性,目前已有若干研究发表。例如一项基于914例急性高原病患者的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未服用抗高原病药物、冬半年到达高原、年龄、抵达高原后48小时内焦虑和抵达高原前后48小时内失眠都是重型急性高原病的危险因素。还有病例对照研究或meta分析结果发现,快速进驻方式、年龄偏大、基础心率偏高、超重及肥胖是人群AMS发病的危险因素。本研究结果与之相比,共同发现为抵达前失眠是AMS的危险因素,且OR值均较高,分别为4.22和本研究的5.012;本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病例组中抵达前后焦虑者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但Logistic回归分析未发现差异,可能与样本量少有关;年龄、进驻方式、心率、体重指数由于研究对象以学生为主,其特征在组间分布一致,故未能发现差异。

本研究的局限性:一是样本量小,若干事件(因素)的例数过少,增大了统计学II类错误的风险,导致一些可能与AMS发病相关的因素(如藏医隆型体质、隆赤型体质、出发前感冒、腹泻等),缺乏统计学意义。二是纳入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特征较为单一。本研究的观察对象以西藏某高校入学新生为主(73.5%),病例组AMS的程度和症状较轻,进入高原的季节集中在8—9月,一些重要的因素如年龄、学历、进入高原的交通方式、生活方式、健康状况等在组间分布均衡,故难以发现其与AMS的实际关联。研究对象较高的同质性,也导致本研究结果的外推性受到限制。第三是本研究纳入标准对进入高原的时间限定为一个月内,随着时间的延长,研究对象对高原环境逐渐习服,容易存在对进入高原前后一周内的经历和AMS症状描述的回忆偏倚。

为进一步验证藏医体质与AMS发病的相关性,今后仍需开展更大样本量、不同人口学特征人群的队列研究或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不同季节从低海拔地区进入高原的一般人群或因AMS就医的患者和适当的对照人群(例如陪同患者就诊的未患AMS人群),从而筛选出与AMS发病具有关联的简便易测的藏医体质或其他相关的危险/保护因素,以期建立具有较高准确度的AMS发病风险预测模型,为AMS的预测和预防提供有效参考。

【来源:《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2025年第1期。作者:罗辉,医学博士,时任 藏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现任职于 北京藏医院);王茜, 藏医药研究所副研究员;热旦, 藏医药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