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金牌信符。青海省贵德县博物馆藏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上展出的现代边销茶。王琪摄
位于四川雅安名山区的茶马司遗址。来源:名山区人民政府网站
上世纪50年代,考古学者在青海省贵德县文化馆一堆看似不起眼的杂物中,发现了一块斑驳的铜片。铜片只有一把尺子大小,上面刻着“皇帝圣旨,合当差发,不信者斩”的文字。原来,这是明代茶马互市所用的金牌信符。
金牌信符的基本使用方法和虎符相似,但不能用来调兵,而是明王朝和游牧部落以茶换马的重要信物。在明代,茶马互市竟然要通过金牌信符作为信物才能进行,足见明王朝对这项交易的重视程度。
金牌里面藏秘密
明朝初立之际,在北部边疆地区与元朝残余势力冲突不断,战马作为军事战略物资尤为重要。西部地区以其丰富的马匹资源,成为明王朝解决战马短缺问题的重要依托。
洪武二十五年(1392)三月,尚膳太监而聂、司礼太监庆童等人奉朱元璋之命前往河州(今甘肃临夏)、西宁等地卫所,动员当地百姓向朝廷进献马匹,并许诺以茶叶为酬。而聂等人召见了必里千户所的游牧部落民众,传达了朝廷的旨意,最终获得一万多匹骏马,朝廷也依诺赏赐献马部众30万余斤茶叶。
此次在河湟地区征马的成功,让朱元璋十分满意。但此后有个别官员假借皇命,骗征马匹,为此,明王朝开始实施金牌纳马制。
金牌分为阳文牌和阴文牌,阳文牌藏于明内府,阴文牌发给诸少数民族游牧部落。进行茶马贸易时,以阳文牌与阴文牌勘合验证无误,才可交易。当时,朱元璋敕令打造了41面金牌信符,贵德县发现的信符便是其中一面。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六年(1393)八月,西番思曩日等部族向朝廷归顺,进献了130匹马。朝廷给予了他们金牌信符,并赏赐华美衣服。
金牌信符的颁发使“以马代赋”的制度更加完善,有效制约了官员和地方茶马走私的情况。后来由于茶马比价悬殊等原因,金牌信符也逐渐失去了作用。
茶马交易成胜景
“加察热!加霞热!加梭热!”这是在藏族聚居地区广为流传的一句茶谚,意思是“茶如血!茶如肉!茶如生命!”体现出藏族民众对茶的珍视。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居民饮食结构偏重牛羊肉和乳制品。当地果蔬稀缺,加之肉奶等高脂高蛋白食物消化负担重,易引发便秘、消化不良等问题。在此背景下,茶叶以其独特的保健功能,成为牧民补充维生素、调和油腻的不可或缺之物,进而催生了市场对茶叶的旺盛需求。
明王朝承袭了唐宋茶马贸易传统,并寄予其更多政治职能,颁布了一系列律令保障茶马贸易有序进行。如,明朝继承了宋朝的“榷茶”。“榷”是独木桥的意思,“榷茶”即指茶叶的专营专卖。政府于茶叶产区特设茶课司,负责统一收购茶叶。北宋熙宁年间(1068—1077),由于作战需要大量战马,朝廷在四川设立提兴茶马司,负责从事茶的收购和以茶易马工作。明王朝同样延续了这一做法。
洪武五年(1372),朝廷在秦州(今甘肃天水)设立了第一个茶马司,专门管理茶马交易,保证茶马互市的实施。《大明律》明确了茶叶由政府专卖,对茶叶贸易管制更严厉,但也使茶马贸易更加规范化、制度化。当时,商人贩茶必须持有“茶引”。“茶引”相当于政府颁发的茶叶贩运许可证。茶商要获得“茶引”,就需要向政府缴纳税款,即“纳钱请引”。一道“茶引”需纳钱一千余文,一引可购茶100斤。此外,明王朝通过强有力的政治手段,逐步建立起诸如批验、茶仓、茶运所等一套专门执行茶马贸易的机构,确保以茶易马活动正常运转。
可以看出,茶马互市在明朝快速发展,除了农耕地区与游牧地区经济上互补的需要,更离不开政治制度的推动,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茶马互市兴起之时作为民间自由贸易的特质,推动了茶马互市在明朝达到巅峰。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茶叶贸易的兴起,朱元璋还推行了茶叶改革。他下令废除团茶,改贡叶茶(散茶),并改变制茶方式,把蒸青法改为炒青法,从而将“忙活一小时,喝茶一分钟”的复杂程序简化,更多的普通百姓也能享受饮茶之趣,进而使饮茶文化走进大众、深入大众。
茶道兴盛余香远
明朝时期,政府不仅设立众多茶马驿站,还开辟了龙安、松成、西宁等茶马贸易路线。随着滇藏茶马古道贸易日益繁荣,政府和民间纷纷修路,交通状况显著改善,也促进了各地群众之间的沟通交流。
为满足交流需要,出现了众多充当翻译与中介角色的“通事”与“牙人”,有效缓解了以往沟通障碍造成的交往不畅的困境。汉族商贾与少数民族商人双向流动与多民族混居现象屡见不鲜。
交通便利与语言互通,不仅巩固了茶叶与马匹作为核心交易品的地位,也促使中原的谷物、铁具、纸墨、典籍、医药、乐器等各种商品源源不断涌入青藏高原。同时,高原上的毛皮、虫草等特产也涌入中原腹地。这个交易过程极大地丰富了各地经济生活,也促进了各民族文化交融。
在康定、巴塘、甘孜、昌都等地,既有金碧辉煌的藏传佛教寺院,也有关帝庙、川主宫、土地祠、道观等具有中原文化色彩的建筑,有的地方还有清真寺,这些都成为各民族文化互鉴融通的见证。可以说,茶马贸易增进了中原与边疆民族地区之间的联系,促进了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对维护大一统、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起到重要作用。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5年3月14日第8版,作者任媛、胡艳霞单位为大连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