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多民族共创共享共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传承人群、区域环境和社会生活交互形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展现共同诉求和多样生活建设共有家园的情状和愿景。迪庆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民族融居互学共荣的成果,体现了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方略。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为前提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心力,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拓展创新家园空间,以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培育家园意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把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转化成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资源和生活图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迪庆
【作者简介】王丹,法学(人类学)博士,文学博士后,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学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民俗学、文化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章来源】《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5年第2期。原文编发时略有删节调整,注释从略。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截至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总量近87万项,认定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活跃和呈现于各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而且有效和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多民族共创共享共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
一、理论视角与问题提出
从“中华民族的多元一体格局”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不断发展,具有更加丰富、更加多维的面向。各民族共同开拓的辽阔疆域是各族人民共居的地理的、物质的家园,共有精神家园则主要表现为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归属,“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展开了概念内涵、理论意义、建设途径和实践价值等方面的研讨。就内涵特征而言,民族精神、民族文化和价值观念是核心要素,共有精神家园“具有超越内部各民族的边界,能够为各民族所认同,能够共建、共享等内在特质”。就指导思想而言,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以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的思想成果为价值引导的精神家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构建现代民族精神共同体的理念和纽带。就建设原则而言,注重民族性、时代性、包容性、主体性等。就建设途径而言,弘扬和创新传统文化被置于关键和基础的位置,保持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记忆和文化传承;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差异、风俗习惯,保护和利用好民族文化资源;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助于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民族在各族人民的交流互动、协作融合中逐步形成,“一致的心理特征、共居的地域环境、互补的生计方式和贵和的民族政策共同造就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族际互借与交融的特征”。
伴随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中国各民族之间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更为积极,不同民族互嵌共生的特点明显增强。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以“各种社会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以及相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得到表现,尤其是各民族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这就需要系统挖掘和深入研究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资源和价值,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共同体基因和中华文化认同凝聚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迪庆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境内生活的26个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迪庆民族文化融汇农耕文化、游牧文化和商贸文化,因这一区域位于茶马古道上,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交往交流十分频繁,构成了多元文化融合发展格局。迪庆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突出体现了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和系统性、传统性和活态性传承发展特征。迪庆作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其具有认同感和持续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民族共同创造、共同享有和共同传承的智慧结晶,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供了经验范例。
二、共同生活:迪庆藏族自治州多民族互嵌融居格局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藏、川三省区交界处,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江并流的核心区域。迪庆是多民族共同生活地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迪庆社会历史发展的主旋律。流传在德钦的《格萨尔·加岭传奇之部》“描写的不是战争,而是通过传奇式的故事情节,描写加岭两地的友好交往”,“是一曲赞美加岭即汉藏两大民族友好交往的颂歌”。“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迪庆藏区社会的特点之一是周围及内地的汉、纳西、白等各民族相继进入藏区,同藏族人民友好相处、融合,并加强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当时滇藏以及西藏同内地的相互依附关系已密不可分,而迪庆藏区则是联系两者的重要纽带。”迪庆各族人民在广泛而深入的交往交流交融中形成四种类型的共同体生活,是他们共创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和文化基础。
1.迪庆多民族人口构成。迪庆管辖香格里拉市、维西傈僳族自治县、德钦县3县(市),东临四川省稻城县、木里藏族自治县,南接云南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和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西连西藏左贡县、察隅县和云南怒江州福贡县、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北邻西藏芒康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得荣县、乡城县。特殊的地理位置决定了迪庆千百年来就是各民族迁徙的走廊与过渡地带,各民族文化在迪庆境内碰撞、交融和沉淀。迪庆“先后有白狼、槃木、楼薄、濮繲、姐羌等古氐羌部落在这里定居,经多次迁徙、战争、交流、融合,至清末民初,形成了以藏族为主体,藏、汉、纳西、彝、傈僳、白、苗、回、普米9种民族杂居的县。1950年中甸解放后,由于工作调动、经济交往、婚嫁,又有壮、哈尼、黎、土、土家、布依、傣、水、满、蒙古、怒、朝鲜、拉祜、侗、佤、独龙16种民族进入中甸”,现有藏族、汉族、傈僳族、纳西族、彝族、白族、普米族、回族、怒族、独龙族等26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9.4%,其中藏族、傈僳族、纳西族人口分别占总人口的36.3%、30.3%、12.5%。迪庆各民族均有自己的语言,他们相互往来、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在民族交往中选择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各民族尊重个人意愿,实现婚姻自由,不同民族成员组建家庭,共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较为普遍,成为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创共享的缩影。
2.城镇多民族和谐共居。迪庆辖区的县市和乡镇都是多民族交错融居,各族人民日常交流,频繁互动,彼此借鉴,共同发展。保和镇地处永春河东岸宝华山麓,是维西县城所在地,居住着汉族、傈僳族、纳西族、藏族、白族、普米族等民族,历史上便是茶马古道上的重镇。从清代到民国时期,保和镇是内地通往西藏的交通要道,又是德钦、福贡、贡山、兰坪等邻县进出货物的集散地。乾隆年间,江西等地大批外来客商来保和镇经商贸易。民国年间,永昌祥、茂恒等县外商家也来设立分号,经营茶叶、药材、山货等物资,市场相当活跃。跨地域、多民族民众在此和谐共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也相融共生。据文献记载,流传于保和镇一带的“洞经古乐”大约在明末清初传入,经各族人民在地化的传承和改造,至今魅力独具,保留有永春高泉、白济汛杵打、中路施根登等洞经班子。清雍正六年设治建城以来,保和镇就有大量汉族、纳西族、白族、普米族等移民进入,相继兴修关圣殿、文昌宫等庙宇,一些殷实的家庭建有四合院或三方一照壁的房屋,这些均显示了汉族、纳西族、白族等多民族文化影响并融入保和镇民众生活中。
3.村落多民族团结互助。迪庆众多村落由不同民族身份的村民组成,友爱和谐的生活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德钦县燕门乡茨中村在澜沧江峡谷地带,平均海拔1800米,全村有藏族、纳西族、汉族、傈僳族、白族、怒族、彝族7个民族,是典型的多民族文化并存的村落。村民们日常运用汉语方言、藏语、纳西语等进行交流,近年来说普通话、写规范汉字的村民越来越多。茨中村党总支组织村民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和睦、慈爱、平等、扬善的文化基因,举办“民族团结节”,评选“民族团结示范户”“民族团结个人模范”等,在节日庆典、生命仪式、文化娱乐中,村民们都喜欢围成同心圆,一起跳弦子舞和锅庄舞。茨中村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提升多民族和谐共融环境,促进多民族互助团结,将多个民族、多样文化、多种传统统一于“多元一体”的“美美与共”中,扎实推进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各民族同心协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维护共生共荣局面。
4.多民族家庭成员和睦相处。迪庆多民族成员结构的家庭较多,夫妻、妯娌、连襟等有不同民族身份,他们共同营造幸福的家庭生活,很多人有着两个甚至两个以上民族的血统。在多民族成员组成的家庭中,民族身份被弱化了,更多以亲属关系称呼并定义家庭成员,彰显以“家”为中心的尊重、包容与爱护。维西县塔城镇启别村它洒组的和万春是藏族,她的丈夫和明志是纳西族,他们有三个儿子、两个女儿。大女儿和金梅与丈夫和国昌都是藏族,他们的儿子此里扎史娶了傈僳族姑娘;二儿子和金光的媳妇和凤莲是纳西族,他们大女儿的丈夫是白族;小儿子和金华娶了汉族姑娘杨飞。和万春是这个多民族家庭的主事人,也是村民眼中的能人。她擅长民族服装制作,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藏族、纳西族、汉族、傈僳族等不同民族的村民创业致富。在德钦县阿墩子古城里,藏族人洛桑永平的家也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他的父亲是回族,母亲是藏族,姐夫是汉族,两个妹夫分别是彝族和白族。他的爷爷是银匠,奶奶能做一手好的回族饮食。多个民族的家庭成员彼此关爱、相互理解,这与国家民族团结的政策有关,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的“家和万事兴”的传统有关。
迪庆各族人民在河谷坝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等不同的自然环境中谋求生存和发展,形成相互关联又不尽相同的生计方式和文化样态,经济和文化上的差异推动各民族之间保持密切的交往联系,彼此取长补短,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传统文化包含的求同存异、互鉴共进的基因在生活实践中得到继承和弘扬。多民族互嵌融居格局,以及在此基础上生成的多元共享的生活知识和文化实践持续作用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三、共同价值: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驱动力
自古及今,迪庆及其周边地区就是多民族交往共生、多元文化相融共济的地方,各民族结成的生活共同体和文化共同体凝铸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他们共同传承和发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资源,其中富含共同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均由各族人民亲身实践创造出来,反映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他们不断赓续和创新文化传统的方式、思想和观念。迪庆各族人民共享和拥有兼具共性与个性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存续形态具体表现在以下层面。
1.同源共祖的家园叙事。共同生活在迪庆这片土地上的多民族共同讲述同源共祖的神话传说。藏族《大地和人类的由来》讲:
最初,大地上只有两只猴子。他们生下了三个孩子,但都不会说话。后来,三兄弟到天上吃了天神种的蔓菁,都会讲话了。老大讲汉话,成了汉族,老二讲藏话,成了藏族,老三讲纳西话,成了纳西族。后来三兄弟分别去三个地方居住,发展为三个民族。
迪庆藏族关于民族起源的叙事不仅解释了本民族的起源,而且兼及汉族、纳西族的起源,将三个民族描述为同胞兄弟的关系。纳西族也认为自己和藏族、白族是源于同一祖先。
“英格阿格”下出一个白蛋来,蛋中孵出一只白鸡。白鸡生的鸡蛋孵出众神灵,他们开天辟地。天地交合而生白露,白露生大海,大海生“恨古”,“恨古”传至几代后生出五兄弟和六姊妹。最小的弟弟利恩在神祗降下的灾难中幸存,后遵从神祗的指示,娶回仙女,生下三个儿子。三个儿子说话的声音完全不同,分别成为藏族、纳西族和白族的祖先。
《人祖利恩》与藏族起源神话的叙事逻辑一致,讲述纳西族、藏族和白族三个兄弟民族的共同起源。傈僳族《创世纪》中涉及的同源共祖民族更多,内容更为有趣。
兄妹成亲后,生了五个孩子。生第一个孩子时,列喜列刹把一块白布丢在地上,对婴儿说:让你变成汉族;生第二个孩子时,把一根卜卦竹签丢在地上,并对婴儿说:让你变成傈僳族;生第三个孩子时,把一块黑布丢在地上,并对婴儿说:让你变成诺苏(彝族),所以,后来彝族普遍喜欢穿黑色衣服;生第四个孩子时,把一根木棍截在地上,并说:让你变成一个俅扒(独龙族),所以后来独龙人喜欢拄着拐杖走路;生第五个核子时,用簸箕覆在地上,并说:让你变成一个怒族,因此后来怒族善于编织竹簸箕。后来列喜列刹叫孩子们把自己的语言书写下来,汉人写在白布上,所以至今尚保存汉文字;诺苏写在黑布上,成为老彝文;傈僳写在麂子皮上,后来麂子皮被狗咬吃了,所以僳僳族没有文字流传下来。
《创世纪》在叙说傈僳族与汉族、彝族、独龙族、怒族的兄弟关系时,还加入了语言、文字、服饰、工艺等各民族民俗特征的解释性情节,将多民族的共同性与差异性清晰呈现出来。
“女娲补天”“洪水滔天”等神话亦广泛流传在迪庆汉族、藏族、傈僳族、纳西族、苗族、回族等民族中,尤以“女娲补天”最受学界瞩目。据神话采集亲历者秦家华回忆:“《女娲娘娘补天》这件原始资料,一九六二年夏采集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当时我作为调查队成员,也曾参加过此资料的采集工作。”“《女娲娘娘》是重要的篇目,它不仅原始古朴,而且证明了汉藏文化的交融互渗。”迪庆多民族同源共祖神话传说一方面保持本民族的叙事传统,另一方面都追溯共同的历史渊源,这既是源于共同生活史的多民族共同文化记忆,又反映出多民族和谐共生、和睦相处的生活图景,成为当下迪庆多民族生活共同体的思想根基和实现路径。
2.共创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发掘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方面的资源价值。迪庆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家级7项、省级45项、州级105项、县级86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5名、省级61名、州级116名、县级339名;以及国家级传统村落2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个,大量民居、寺庙建筑、文化遗迹等,种类齐全、内容丰富、形态多样。尽管有些项目名称冠以藏族、傈僳族、纳西族等民族属性,但在生活实践中,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往往为多民族共同分享、共同传承。香格里拉市金江镇居住有汉族、纳西族、白族、藏族、傈僳族、苗族、彝族、普米族等,他们共同举办和参与镇里吾竹村的龙潭庙会。传说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七月十八日酉时,有金龙从龙潭河升天,并有五色彩霞护升,所见之人纷纷焚香行礼,当夜天降大雨,从此金江镇年年丰收。金江镇人便把龙潭视为神潭,举办庙会祭祀祈拜龙王。这期间展演多民族民间歌舞,包括汉族的耍龙、耍麒麟、耍金鸡,纳西族的热美磋、阿丽哩,苗族的葫芦笙舞,傈僳族的跳戛,白族的三弦调,彝族的达体舞等,不同民族在同一舞台上演绎竞技,交流学习,彼此欣赏,延续中华民族共有精神血脉。迪庆传统节日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域,也是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构筑共有精神家园的有效途径,藏族“舒古尼苏”节、傈僳族“阔时节”、纳西族“二月八”和“腊普文化”艺术节等作为媒介,展示出共有精神家园的蓬勃生机和强大凝聚力。
3.互学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迪庆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由多民族创造和传承,映现着不同民族共有的生活情感和文化意蕴。香格里拉市傈僳族、纳西族、白族、汉族、彝族等共同喜爱和传习的葫芦笙舞乐古朴厚重,融音乐、舞蹈、歌唱于一体,在多民族的社会生活中备受青睐并广泛应用。谷金成是金江镇仕达村傈僳族村民,他熟练掌握葫芦笙演奏技艺,精通60调吹法,乐于向邻近纳西族、白族传承人请教。逢红白事、民俗节庆,他都积极参与,边吹边舞,技法精妙。李正平是金江镇车轴村白族村民,12岁起随祖父、父亲学习葫芦笙和唢呐吹奏。后又随傈僳族民间艺人丁阿贵、乔金发研习,全面掌握了葫芦笙吹奏、制作技艺。杨靖志是三坝乡白地村纳西族村民,他继承当地葫芦笙舞乐的完整曲系,喜与汉族、彝族等传承人分享探讨。姜耀国是虎跳峡镇长胜村汉族村民,从小跟随父亲姜龙海学习葫芦笙的吹奏和制作,在村里红白喜事上担任葫芦笙吹师,先后向周边村寨的傈僳族、纳西族传承人求教和完善技艺。这些不同民族的传承人在传习和创新葫芦笙舞乐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习得葫芦笙演奏、制作等技艺为中心,跨越民族、地域界限,互通互鉴,兼容并蓄,形成包容性、向心力极强的文化共同体,在生活实践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4.形塑共同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迪庆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积淀、文化内涵和内容特色,彰显了不同民族共同的生活愿景和精神诉求。德钦县拖顶乡傈僳大村的祖先从四川木里迁徙而来。在与汉族、藏族、纳西族等民族的融洽共处中,傈僳族借用汉族干支纪时法和藏历纪时法,结合自身农耕生产,创制本民族的天文历法,成为乡境内多民族共同遵守的时间制度。“纳么黑吉”是傈僳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最初为纪念降妖除魔的天神而举行,后演变为融祭祀仪式、射箭比赛、歌舞表演、聚会娱乐的节庆,傈僳族、汉族、藏族、纳西族等共同参与。每年农历二月初八,“敦巴”主持神山焚香祭祀,参加的人唱诵8个长调,表演18段锅庄舞。其中的《茶马古歌》唱道:“茶叶从哪里来?茶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来;三位汉族男人种植的,三位汉族女人养护的;三位汉族男人剪下来的,三位汉族女人捡起来的;最好的木料做出的蒸炉,最好的蒸炉蒸出的茶叶;竹子做的竹条,竹条拴的茶砖;仓库里垒起来的茶砖,像三座大山一样高耸;像火塘里的三个石头架,像家庭里的三个亲兄弟。藏族商人去买茶,带着银子和骡马;茶叶从三道门送出来,茶叶用骡马运送回来;翻过三座有松树的山,翻过三座有云杉的山;翻越十八座山,渡过了三条江;来到平坦开阔的坝子,马帮停歇了一个夜晚;回到家里的院子,妇人欢悦来迎接”。这是傈僳族与汉族、藏族等因茶叶等生活必需品的商贸交易和生活关系而联结成一体的生动反映。象征民族团结的聚餐在村落广场上进行,各家各户凑钱购买需要的食材和各类物资,由各族妇女协作烹饪饭菜,多民族同吃新时代的“团结饭”,同饮新时代的“团结酒”。过去,村民们拿出积存的粮食汇到同一口锅中,把酿制的美酒倒入同一口缸中,根据参加仪式的人数平均分配,被称为“团结饭”“团结酒”。随后举办的锅庄舞会上,不同民族的男女老少同唱一首歌,同跳一支舞,手牵手,心连心。其间穿插藏族的传统活动“卡甲”,即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开玩笑。参与的傈僳族和藏族民众都懂得对方的语言,他们既可以用傈僳语,也可以用藏语交流表达。“纳么黑吉”成为傈僳族、汉族、藏族、纳西族等多民族共享的生活传统。
5.交流展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迪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常常在家屋、庭院、村落中展开,并扩展到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不仅维系亲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等,而且持续推进交流互鉴、增强社会团结。独克宗古城是滇藏茶马古道的重要驿站,现已成为世界热门的旅游目的地,这里斑驳的石板路及两旁古色古香的藏式建筑记录和记忆着多民族携手共进的生活历史。夜幕降临,月光广场和四方街响起美妙的音乐,不同民族的民众手拉手围成圈,跳起香格里拉特色的锅庄、弦子、阿尺木刮等舞蹈,自然、娴熟又热烈,这源于古城内生活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而形成的默会知识。兼具传统与现代的广场舞激发参与者的情绪,赢得围观者的赞叹。以圆形为主要队形的广场舞,体现公共空间中多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体现独克宗古城开放、包容、多元、共享的文化气质,通过学习模仿,哪怕是毫无基础的外地游客也可以沉浸于歌舞的欢乐中。迪庆多民族传统音乐、传统舞蹈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香格里拉城区广为传播,且以适合城市居民和游客的方式呈现。金沙江流域藏族锅庄队、建塘锅庄队、傈僳族歌舞队、藏族学勒歌舞队(尼西情舞队、筛巴学勒队)、藏族弦子歌舞队、彝族歌舞队、纳西族歌舞队等轮流展示迪庆的多民族歌舞文化。这些歌舞演出队是传承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力军,他们展演的歌舞不但具有多民族共享的特质,而且在多民族共享的空间舞台表演,传承技艺,分享情感。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与当地各族人民在相通共融的歌舞艺术中无障碍交流,既打造了香格里拉的文化品牌,也发挥了现代都市广场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实现公共空间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共荣,更为重要的是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将迪庆与中国其他区域、与世界各地紧密联系起来了。
四、共同遵循: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建设共有家园
多民族、跨地域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的重要现象。中国多样化的地理环境构成不同的文化生态区域,加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联系、迁徙流动,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居住”的民族分布格局,造就出中国多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性与差异性、共享性与特殊性并存的关系,迪庆多民族共同生活、共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典型代表。
目前,中国共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含括3610个子项。这些子项以扩展项目的方式体现,即对传承于不同区域或不同社区、群体持有的同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确认和保护。同名项目共用一个项目编号,但项目特征、传承状况等存在差异。经过统计,1557个国家级项目中有508个属于共享项目,3610个子项有2550个属于共享子项。多民族、跨地域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涉及33个省级行政区域、37个民族,其中共享项目最多的是“剪纸”,有56个子项,有10个及以上子项的共享项目有53个。这些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丰沛资源和生活基础。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来看,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性、互融性程度高。但是,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完全同质,而是在共同性前提下保留有民族性、地域性,鲜明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属性和创造活力。迪庆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民族融居互学共荣的成果,体现了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方略。
1.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共同传承、共同享用的生活智慧和精神财富,在他们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遵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规律,服务各族人民生产生活。人民的生活是鲜活的,在交往交流交融中相互促进、彼此成就。各族人民在生活中赓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创新实践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互鉴互促,在优良的文化生态中诠释并传播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共享特性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助力民生改善,增进民生福祉。尤其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服务基层社会治理的作用,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资本价值,既展示中华文化魅力,又真正为民增收创收,为各民族走向共同富裕提质赋能。
2.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往交流交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和传承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得以实现。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共享性实践增强各民族生活文化的共同性,不断巩固各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具有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特色,也彰显中华民族的共同特征,成为兼容并蓄、博采众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格局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对于跨民族、跨地域交往交流的引领、推动作用,将之贯穿于民众生活和民族往来中,润滑人际、族际关系,促进“民心相通”,以符合当代社会需求的多元实践方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采用多种方式汲取各类文明的优秀成果,加强文明交流对话和包容互鉴,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互动与分享,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文化养料,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中国智慧。
3.以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为前提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心力。“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中华文化主干,也是各民族文化的枝叶,表现为中华文化共同性与各民族文化差异性的辩证统一。各民族团结融合、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各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源自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包容力和吸纳力,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赓续中创新,在发展中丰富,多民族、跨地域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统合起来,构成多元共生、多样互促的传承面貌,并以血缘、地缘、亲缘、业缘等关系为基础,在人的流动中不断延伸,建构不受阻隔的、由表及里的空间的、文化的、情感的共同体,达成相互之间生活与思想的共享共融。诸如“女娲祭典”“春节”“刺绣”等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昭示中华民族的共同性,又具有相应的民族性、地域性,还能相互借鉴吸收,于兼容并包中求同存异,超越传统的共享范围,被更多人群分享,进而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
4.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拓展创新家园空间。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提升,离不开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创造活力,在实现共同富裕中凝聚民心,建设家园,这就需要高质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构建集传承、体验、教育、培训、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传承体验设施体系,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空间覆盖到城镇、社区、村落,定期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展演活动,汇聚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于公共空间生产中,形成社会广泛参与、人人保护传承的生动局面,不断增强各族人民的获得感、认同感和家园感。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普及力度,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合度,搭建创新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平台渠道,坚持守正创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做深做细做实,达到“项目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效果,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5.以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培育家园意识。非物质文化遗产涵括中华民族共同生活的文化传统和精神美德,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育家园意识的重要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并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使多民族、跨地域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共享价值、共同情感和共有观念转化为知识教育、道德教育和美学教育,激活其“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功能,进而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持续增强中华文化自信,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国民教育实践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积极作用。
各族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主体力量,强化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教育进校园、进课堂、进书本。在大中小学开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课程,编写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识读本,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纳入学校思政课程系列,形成有温度、有厚度、有深度的课堂,立德树人,广泛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培养守护家园、建设家园的接班人和生力军。
以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抓手,进一步促进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把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转化成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资源和生活图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结语
202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各民族全方位嵌入,积极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广泛交往交流交融是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途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各民族社会历史和生活实践的生动见证,也是各民族拥有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民族互嵌共生、团结协作中得到创造、分享和传承,成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内容和助推力量。
迪庆藏族自治州多民族共同生活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鲜活呈现,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了传承人群、区域环境和社会生活交互形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展现了共同诉求和多样生活建设共有家园的情状和愿景。迪庆各族人民以历史主动精神,科学有效地发掘和利用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激活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动性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在传承与发展中构建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新格局,在守正创新中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活、文化和社会功能”,构筑和衷共济、凝聚力强、情感温度高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