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阿旺嘉措,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青藏高原人文环境数据智能实验室研究员;吉西次力,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暨历史文化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
【摘要】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在唐代盛行,敦煌写卷中相关汉、藏文抄本多达19件,相关藏译版本对后期的藏族历史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初步对比发现,敦煌藏译本的翻译虽忠实于原文,但已经出现本地化倾向。后期的雍仲苯教文献《赛米经》中,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在内容上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可以说除了人物关系和问答的形式之外,已经与敦煌本相去甚远。仔细阅读《塞米经》可以发现,作者将这一故事吸收进文本,并作大的改编,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为了宣扬雍仲苯教的教义,这也是尝试借鉴该故事建构雍仲苯教教法史的策略之一。至此,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孔子与项橐”故事的藏地版本出现,并被藏族社会所接受。从此,中原儒家的圣人孔子,在藏族文化中成为占卜、禳解、历算、工巧等方面具有神奇能力的“孔子神变王”,其形象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原先表达儒家思想的敦煌藏译本《孔子项橐相问书》的内容慢慢被藏族社会所遗忘。如今,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几经流变,已经成为汉藏人民共享的文化资源,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一个具体而生动的实例。
【关键词】孔子;项橐;敦煌写卷;《赛米经》;流变
《孔子项橐相问书》是敦煌俗文学传本中抄卷最多、流传最广的作品,有敦煌“变文之冠”的美誉。目前发现的有16个汉文写卷,3个藏文写卷。流传2000多年,地域遍及中原、西域和吐蕃。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始于先秦文献,《战国策》中有“夫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的记载。魏晋时期流传的两小儿辩日的故事也与孔子有关,其中以孔子东游为背景,通过途中遇到的两小儿诘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说明了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自我批评精神。这些记载和传说是敦煌写卷《孔子项橐相问书》的来源,促成了它的形成与完善。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在隋唐时期有了新的发展和突破,出现了《孔子项橐相问书》。这篇作品大体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孔子东游途中遇到小儿项橐,两人展开诘难辩说;第二部分写连遭失败的孔子恼羞成怒,竟以“每束黄金三锭”的荒唐价格,向项橐爷娘索讨寄存的两车草,最后还拔刀砍杀项橐。
《孔子项橐相问书》出现后不久被翻译成了藏文,迄今在敦煌写卷中发现3种藏文版本,但其内容是否传到吐蕃腹地不得而知。11世纪以后形成的雍仲苯教经典《赛米经》也吸收了该故事的情节,以“孔子神变王”和“恰贡泽兰梅”问答的形式出现,内容上与敦煌藏文本相去甚远,改以雍仲苯教的教义为主题,贯穿整个故事。至此,这一故事真正意义上的藏地版本出现,开始影响藏族文化,特别是之后的雍仲苯教历史和藏族文学。本文通过对比汉文本与敦煌藏译本、《赛米经》中对此故事的记述,尝试说明中原的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在藏地流变的过程,从历史事实出发,为研究我国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提供典型案例,并首次将《赛米经》中孔子与小儿辩论的内容进行翻译,以供参考。
一、敦煌汉藏文《孔子项橐相问书》对比
孔子与项橐论难的故事,出现于先秦时期,后经长期发展,一直流传至现代,遍及敦煌、吐鲁番、台湾、西藏等地区,甚至远至日本和爪哇等地。现在发现的写卷,不仅有汉文本、藏文本,而且还有日文本。敦煌写卷中现存3篇藏译本,即P.T.992/2、P.T.1284、IOL Tib J 729。P.T.992/2和P.T.1284两篇无残损,除去一两字不清晰外,首尾完整。其中P.T.992/2共75行,P.T.1284共74行。英藏IOL Tib J 729号开头7行残缺,首尾不全。这3篇文本都没有提供任何关于译者和翻译年代的信息,只在P.T.1284写卷末写有题记“石华延抄”。冯蒸据汉文诸写卷中有明确纪年的S.395卷子末的“天福八年”(即公元943年)的题记,推论藏文写卷应与汉文同时或稍后写成,即公元10世纪左右,他也从语言特征上加强了这种推论。然这种结论也只是一家之言,证据不够充分,目前唯一能确定的是文本形成的时间下限在藏经洞封闭前。文本的内容方面,“虽然内容词句有些参差,但是基本上还是相同的。根据这种情况不难推断,这篇古藏文文献是根据汉文本译述的,在译述的过程中,译述者作了一些必要的增删加工,以适合当时当地藏族人民的需要”。
汉藏文本具体对比如下:
(一)内容方面
汉文本中童子名为“项橐”。藏译本没有给出童子的具体姓名,然文本中实际上出现了四位童子,即两位玩双陆的童子,一位与孔子辩论的童子,最后还有一位追杀水鸟的童子。藏文本不是一字一句的完整翻译,而是选择性地接受,但故事中的精华部分都已译出。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藏译本对汉文本的内容做了部分删除,也做了部分增译。汉文本文末的诗文藏译本缺,藏译本在结尾增补了一则“童子追杀水鸟”的寓言故事,行文以“水鸟不孝,食母并不行丧葬”来奚落孔子,孔子受感悟立即返回故里,择选吉日为父母隆重举行丧葬,后得“大孝”之盛名。这则故事最早的出处不得而知,但当时译者对此应该很熟悉,放在此处不仅不显得违和,也从侧面反映了吐蕃时期对丧葬的重视程度。另外,相比汉文本,藏译本中缺“夫子曰:‘吾与汝平却天下,可得以否?’小儿答曰:‘天下不可平也。或有高山,或有江海,或有公卿,或有奴婢,是以不可平也。’”“夫子曰:‘吾与汝平却高山,塞却江海,除却公卿,弃却奴婢,天下荡荡,岂不平乎?’小儿答曰:‘平却高山,兽无所依,塞却江海,鱼无所归,除却公卿,人作是非,弃却奴婢,君子使谁?’”“夫子曰:‘善哉!善哉!吾知屋上生松,户前生苇,床上生蒲,犬吠其主,妇坐使姑,鸡化为雉,狗化为狐,是何也?’小儿答曰:‘屋上生松者是其橼,户前生苇者是其箔,床上生蒲者是其席。犬吠其主,为旁有客,妇坐使姑,初来花下也,鸡化为雉,在山泽也,狗化为狐,在丘陵也。’”“小儿却问孔子曰:‘鹅鸭何以能浮,鸿鹤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夏常青?’夫子对曰:‘鹅鸭能浮者缘脚足方,鸿鹤能鸣者缘咽项长,松柏冬夏常青者缘心中强。’小儿答曰:‘不然也!蛤蟆能鸣,岂犹[由]咽项长,鱼鳖能浮,岂犹[由]脚足方,胡竹冬夏常青,岂犹[由]心中强?’”4则对话。藏译本中多出“孔子曰:‘善哉!善哉!你我二人秘密结盟,若有美酒则相互邀请,若有斗殴则相互援助,周游之后分手,可否?’幼童道:‘经常喝酒名声败坏;作斗殴相助之友,日后仇恨加深。因此,不如远离避之。’‘繁星聚集,也抵不上一轮明月光亮。一窗六牖之亮光,也比不上户门进来的光芒。一根针眼,能穿过千条绺线。’”的对话和“坟地集市无利”的内容。
(二)翻译方式方面
藏译本不完全拘泥于直译,还采用了意译、改译和释译,以此来更好地适应读者的需求。如汉文本:二小儿作戏,一小儿不作戏。夫子怪而问曰:“何不戏乎?”在藏译本中翻译为:二幼童在玩耍,一幼童既不玩耍,且脸色严肃。孔子问道:“尔等三小儿,二人欢乐玩耍,一人既不玩耍且脸色严肃,这是为何?”加入了修饰语“脸色严肃”。又如“马生三日,趋及其母”,藏译本改译为“小驹出生三日能行千里”,“兔生三日,盘地三亩”改译为“小兔出生三日能奔驰视力所及三倍之地”,“人生三月,知识父母”改译为“婴儿出生三日能识父母”,“空门无关”改译为“墓门无闩”。特别是“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两句译为“国王沉迷于此(博弈),则不顾百姓生计;大臣沉迷于此,则风雨失期(时无宁日)”,对此,陈践认为“从行文逻辑上看,译文似乎更胜一筹。因为天子(国王)是治国者,应顾及百姓生计;诸侯(大臣)为治理者,应及时解除危害百姓之灾难,让他们过上太平日子”。“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笞挞及之”,藏译本中被“商贾沉迷于此,则输却家私;出行人沉迷于此,则会遭受损失;小儿沉迷于此,背脊则遭笞挞”替代。而“风出苍吾(梧)”改译为“风出昆仑”,更贴切易懂。另外“仙人无妇”翻译为“化身仙人无妇”,“舆车无轮”翻译为“二人所抬之辇车无轮”,藏译本中对“仙人”和“舆车”作了解释说明。汉文本中孔子提议玩他马车上的双陆游戏,藏译本将“双陆”翻译为藏族人熟知的“棋盘”(དམྱིག་མངས),而后期的《赛米经》中却使用了“双陆”的音译“ཆོ་ལོ”。
(三)对话顺序方面
藏译本对汉文本中的对话顺序做了调整,其中“夫子曰:‘善哉!善哉!吾与汝共游天下,可得已否?’小儿答曰:‘吾不游也。吾有严父,当须待之;吾有慈母,当须养之;吾有长兄,当须顺之;吾有小弟,当须教之。所以不得随君去也。’”这一则对话,放在了“夫子曰:‘吾车中有双陆局,共汝博戏如何?’小儿答曰:‘吾不博戏也。天子好博,风雨无期;诸侯好博,国事不治;吏人好博,文案稽迟;农人好博,耕种失时;学生好博,忘读书诗;小儿好博,笞挞及之。此是无益之事,何用学之!’”之后。
综上,相比《尚书》《战国策》藏译版本,这一故事的古藏文译文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通俗易懂”,此处的“俗”可理解为符合藏族的习俗、社会生活、生产实际。例如,藏族人把“吏人”改译为“商贾”,说明吐蕃时期汉藏两大民族之间、农牧民之间、百姓之间的贸易已经相当频繁,经商在生活中占重要的地位。在诸多藏文占卜文书中常有“行商盈利否”之卜辞内容,可见吐蕃人非常重视商贸。“易懂”可理解为不完全拘泥于直译,必要时可意译、改译、释译、增译、删除,以期读者明了真实含意。这一点可以从以上对翻译方式和对话顺序的差异分析得知。
二、《赛米经》与贡泽楚加
《赛米经》是雍仲苯教创始人敦巴辛饶的传记,作为伏藏文本,由章杰塞米(དྲང་རྗེ་གཟེར་མིག)于桑耶地方掘出。据桑木丹·噶尔美(Samten Karmay)的研究,《赛米经》的部分内容至迟在11世纪就已形成,因为麦顿谢绕奥赛(1058—1132)和阿夏罗追坚参(1198—1263)引用了相关内容。《赛米经》第13章记载了贡泽楚加(ཀོང་རྩེ་འཕྲུལ་རྒྱལ།)国王在大海上修建神殿的过程,其中引用孔子与项橐的故事。这段故事的主人公贡泽楚加被认为是内地的孔子,但作者没有给出故事的具体来源。通过与敦煌藏文本的对比可知,《赛米经》中的故事发生了很大变化。虽然作者的目的或想法与敦煌本的作者不同,但这一故事的蓝本无疑是来自敦煌本《孔子项橐相问书》。《赛米经》试图将中原地区世俗文化故事融入苯教的话语体系中,却因为文化的差异,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这一点可以从文本中出现的若干晦涩难懂的词汇看出。《赛米经》中的故事源自何处关系到其创作的具体时间,但目前没有充分的资料证明这一内容何时因何原因编入《赛米经》中。此处我们只能通过敦煌文献中的故事与《赛米经》中的故事作初步对比,来说明“孔子与项橐”故事在不同时空下的流变,以及这一故事对藏地的影响。
敦煌藏译本与《赛米经》的内容初步对比如下:
1.敦煌本中“孔子”音译为“贡泽”(ཀོང་རྩེ།),《赛米经》中孔子的名字写为“贡泽楚吉加布”(ཀོང་ཙེ་འཕྲུལ་གྱི་རྒྱལ་པོ།),有时候在前面加个“嘉”(རྒྱ),就变成了“嘉贡泽楚吉加布”(རྒྱ་ཀོང་ཙེ་འཕྲུལ་གྱི་རྒྱལ་པོ།)。“嘉”在文本中既是地名,又是姓氏,意为“嘉地的神变国王”。《赛米经》中说“贡泽楚吉加布”的出生地位于“魏摩隆仁”(འོལ་མོ་ལུང་རིང་།)的西面“嘉拉奥米朗”(རྒྱ་ལག་འོད་མའི་གླིང་།),因为是“嘉”氏国王的儿子,而且出生时手心出现30个神变的甲子字母,于是就取名为“嘉贡泽楚吉加布”。敦煌本中与孔子辩论的童子没有给出具体的姓名,而《赛米经》中明确指出童子名叫“恰贡泽兰梅”图片,身穿旧羊毛斗篷,手拿水晶珠子。“贡泽楚吉加布”与童子“恰贡泽兰梅”的一系列对话来源于“贡泽楚吉加布”修建神殿的故事。“贡泽楚吉加布”为积累来世的福气,决定修建一座人类未曾建造的神殿,于是在众魔鬼的帮助下开始修建神殿,并与魔鬼约定隐瞒此事,绝不告诉他人。但后来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因不忍父母担忧,悄悄告诉父母,父母又把事情告知于他的妻子。由于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违背约定,众魔鬼便罢工回家,修建神殿一事无奈搁置。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也在伤心和遗憾中丢下家人,与随从向东流浪。流浪途中在一沟口处偶遇三个童子,见两童子大呼小叫,汗流浃背,围着棋盘激烈地玩双陆游戏,而一人却闭着眼睛,好像心事重重的样子。接下来就发生了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与童子间的问答。一番激烈辩论后,童子告诉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自己叫“恰贡泽兰梅”,并预言神殿的修建会在神、天人、鲁、魔鬼、给、恰等的帮助下完成。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回到自己的住所,在神、天人、鲁、魔鬼、给、恰等的帮助下修建完成“戛纳扎萨”(དཀར་ནག་བཀྲ་གསལ།)神殿。之后,诸魔鬼不满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之前的所为,决定摧毁神殿,将要得逞之际,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的祈求被辛饶弥沃(གཤེན་རབ་མི་བོ།)听到,辛饶弥沃阻止了魔鬼的计划。而“戛纳扎萨”神殿也成为苯教徒集结“四门一库”经典的场所。
公元11世纪开始出现的雍仲苯教,是在佛教传入藏地后与本土信仰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下形成的,而在其历史建构的过程中,苯教徒将周边地区的文化纳入自己的体系中,这也是雍仲苯教建构自己话语体系的核心策略之一。在《赛米经》中被称为“神变王”的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以一位国王的身份出现,他既是雍仲苯教教主辛饶弥沃的学生、施主和岳父,也是禳解仪轨(གཏོ)、历算(རྩིས)等的传承者。在苯教的资料中,他以几种不同的方式被描绘。费迪南德·莱帝(Ferdinand Lessing)将这位“贡泽”称为中国圣人“孔子菩萨”,列为藏地宗教中被崇拜的非佛教神灵之一。因此,“ཀོང་ཙེ”很可能首先被苯教采用,并影响了西藏的宗教和文化,尤其是对西藏本土仪式产生巨大影响。
2.敦煌本中孔子乘车东游,偶遇童子。《赛米经》中说贡泽楚吉加布(孔子神变王)因修建神殿遇到挫折,失望流浪至沟口,与3位童子相遇。敦煌本中孔子与童子之间有11次问答,而《赛米经》中多达18次。通过对比发现,《赛米经》中除了故事情节和问答形式外,内容上与敦煌本仅只有几处相似,大部分已经完全不同。二者相似的部分列表如下:
3.《孔子项橐相问书》是表达以孝道为主的儒家伦理思想的世俗故事,涉及长幼尊卑、家庭关系、生活常识等。虽然有很多人认为该故事的主要意向是“反孔”,也就是轻薄儒家精神,但我们无须繁琐地摘引这篇故事中大量的片段,就可以肯定地认为这不是一篇“反孔”的“斗争”文学作品,而是道地的宣扬儒学观点的世俗故事。敦煌藏译本末尾增补有童子追杀水鸟的故事,说“男儿至十五岁,便能代父从军;女孩至十岁,便能替母做饭;水鸥生下八日,便将父母置于窝内,喂食报恩。此水鸟从母肚一形成,便与其他动物不一样,在母腹将其心、肺吃掉,才啄破母背出来,不丧葬其母,到树上一个劲儿乱叫。[我]并非喜食鸟肉,只想杀死此不孝子孙而已”。通过这样的故事和论述,在最后直接点出主题,起到了升华的作用。而这也可能是作者翻译孔子与项橐故事的原因。《赛米经》虽然借用了孔子与项橐辩难的故事形式,但在内容上与原本已相去甚远,完全变成了服务苯教教义的本地故事。例如,敦煌本中说明沉迷游戏的过失时说:“国王沉迷于此,则不顾百姓生计;大臣沉迷于此,则风雨失期(时无宁日),商贾沉迷于此,则输却家私;农夫沉迷于此,则会错过耕种农时;出行人沉迷于此,则会遭受损失;小儿沉迷于此,背脊则遭笞挞。”而这段在《赛米经》中变成了“不要沉迷邦赛(དཔོན་གསས)教法,这样不会彻悟教言(ལུང);不要沉迷黑水(ཆབ་ནག)教法,这样不知世续苯的全部;不要沉迷盘域(འཕན་ཡུལ)教法,这样难以把握显宗苯;不要沉迷白水(ཆབ་དཀར)教法,这样秘密苯不会圆满;不要沉迷托妥吉具(མཐོ་ཐོག་སྤྱི་རྒྱུག)教法,这样不会懂得诀窍苯的核心。幼稚的旅行者,不知了义法,与胜义相去甚远”。《赛米经》的作者将孔子与项橐辩论的故事融入文本中的目的非常明显,就是为了借此故事宣扬苯教教义,从开始“孔子神变王”想要为来世积累福德而决定修建神殿,已经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基调。整个辩论的内容涉及前世今生、因果业力、福报、了义法、胜义、生老病死、五毒、究竟安乐、菩提心、无上智慧等观念。故事发展到最后,“孔子神变王才知童子实为菩萨,便同众随从绕三圈,供奉各种花,并双膝跪地,合掌于胸,说道:‘神奇特别的童子,如镜子般洞察万物的心,因无明所犯的罪过,向菩萨忏悔。我的过去你是清楚的,未完成的善业该如何继续,请对我和玩双陆游戏的童子指明道路。’”“孔子神变王”也得到了童子的预言,完成了神殿的修建,并成为苯教历史上最有名的神殿,这座神殿也被认为是苯教徒集结教主辛饶弥沃语录的场所。
三、结 语
《孔子项橐相问书》唐初就已经形成,此后逐渐流传到中国各个地区及周边国家:西蒙古地区的“骑黑牛的童子”、壮族《莫一大王》型传说中的“竹生甲兵”、藏族苯教文学中“孔子神变王”的故事,以及爪哇文的译文。孔子与项橐的故事作为汉文书面叙事作品在藏地的一种变体,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西方诠释学理论认为,任何文本在没有与读者和阐释者发生关系(接触)前,文本的价值和意义还没有实现,这个文本只能是半成品。只有当文本与相应的读者和阐释者发生关系,文本的意义进入到读者和诠释者的思想以后,文本才形成全成品,文本的价值和意义才得到了实现。因此,文本的意义就来自不同时空条件下读者的理解和诠释,这个过程也必然是文本本土化和时代化的过程。
孔子与项橐的故事最初在敦煌地区完成藏文翻译,译者的动机可能是一位熟稔藏文的非藏族用来研习藏文的材料,也可能是生活在敦煌的藏族人由于被该故事的辩论形式和内容所吸引而做了翻译。通过对比与分析发现,敦煌藏译本的翻译虽有改述和增补,但基本忠实于原文。之后,该故事很快传入藏地,被更多的藏族人熟知。藏传佛教后弘期各教派渐次形成,佛教的观念和思想开始全面影响藏族社会,苯教为适应发展的需要也大量吸收了佛教和其他文化思想。在这样一个历史背景下,《赛米经》的作者在撰写雍仲苯教教主辛饶弥沃传记时,也将孔子与项橐的故事纳入其中,保留了辩论问答的形式,内容上则做了大量的发挥和创造,从而彻底实现了这一叙事的藏地本地化。在《赛米经》中被称为“神变王”的孔子,是以一位国王的身份出现,他是辛饶弥沃的学生、施主和岳父。故事的内容是传播前世今生、因果业力、了义法、胜义、生老病死、五毒、究竟安乐、菩提心、无上智慧等藏族人熟悉的观念和思想。《赛米经》的作者目的很明确,就是为宣扬苯教教义。从此,中原儒家的圣人孔子,在藏文化中成为在占卜、禳解、历算、工巧等方面具有神奇能力的“孔子神变王”,其形象和职能都发生了变化。与此同时,原先表达儒家思想的敦煌藏译本《孔子项橐相问书》的内容慢慢被藏族人所遗忘。今天,孔子与项橐的故事几经流变,已经成为汉藏人民共享的文化资源,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象征。
四、附录:《赛米经》中的“孔子神变王与童子辩论”故事
孔子准备为来世做点什么,于是观察手心出现的神奇文字,得知要在非人的帮助下建一座人类未曾建造的神殿。于是,孔子发挥神力,调伏魔鬼之主哈达那波(ཧ་དྷ་ནག་པོ),让其为自己修建神殿,魔鬼之主迅速召集一百魔鬼开始建神殿。孔子与魔鬼约定将此事瞒于家人。但孔子不忍父母担忧,便告诉了他们,后来又被妻子得知。因为违背了与魔鬼的约定,众魔鬼罢工回家,孔子也在伤心和遗憾中丢下家人,与随从向东流浪。
穿越了九个山口,穿透了九个山谷,跨越了九条河流,看到了九块土地,孔子走了很远的路,来到了一个山谷,铁山和铜山的山峰相互靠拢,几乎接触在一起。他吃了一惊,抬头看了看下面。山谷向阳的一面有一百个人,黑暗的一面有一百个人,他们都在往绿色的大路上看,几位吵闹的男孩在那里喊着“ཁུ་ཁུ་དི་རི་རི”。他走到他们面前。一个男孩穿着山羊皮长袍,拿着一把金剑,另一个男孩穿着山羊皮长袍,拿着一把铁锯,还有一个男孩穿着一件旧羊毛斗篷,拿着一串水晶念珠。带念珠的那个人在不远处半闭着眼睛。另外两个人在两块骰子布上扔着绿松石图案的金骰子,一块是白色的,另一块是黑色的,他们一边玩一边大声喊叫,汗流浃背。
孔子说:“童子,你是病了吗?如果问你一个问题,你是否愿意回答?”
童子睁眼看了看孔子,答:“你的行为真是奇怪,生病的人怎能跨越千里到沟口,你的行为表明你在远方徘徊,而你的心被留在了家里。为什么?”
孔子说:“你若不是生病,两位朋友在玩双陆游戏,你看都不看是为何?”
童子答:“不要收集无用的东西,它可能会让你招惹是非。不要携带委托给你的有价值的东西,这可能会引起担心。即使你的肚子很饱,也不要争吵,你可能会失去你宝贵的生命。即使你不是太忙,也不要玩骰子,人们会嘲笑你,你的田地会被荒废。恶言伤害你的朋友,剧烈的运动会激起身体的疾病。如果你失去了你的愤怒,你将陷入悲伤的海洋。你认为我是那种会玩骰子的人吗?”
孔子说:“穿羊毛斗篷的童子,是谁给你教这些?”
童子答:“我宝贵的身体的光芒是一本书;我的心是一个神奇的宝藏,作为主题;我的感官的太阳光引我入正道;我的智力的粘性水分把文字的音节粘在一起。由于我拥有智慧,我的舌头,这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法宝)并随时使用它。我需要一个老师吗?”
孔子羞愧不已,下马车后说:“能说会道的童子,你姓什么?父母是做什么的?怎么称呼你?”
童子答:“你这个懒惰的旅行者真是个话痨。被送去卖的动物叫什么?怎么了,你问我的族名?你怎么了,在空旷的平原上问一个人父母的名字?你会不会把你遇到的所有的人的名字都记下来?这有什么用呢?”
孔子说:“智慧的童子,答非所问是不好的。我们在这里遇见是前世的业力,何不约定互相帮助?”
童子答:“结拜远方之人希求获得帮助,遇到陌生人就想盟誓,我们俩可以得到什么?如果没有前世修来的福分,不可能同修同一教法,如果我们俩有前世发愿的加持,不盟誓也会利益对方。”
孔子说:“智慧的童子,不回答问题处处抬杠是不好的,若不喜欢交友,就让我们中的一个人提供食物,另一个人也一起吃。”
童子答:“这是不可以的。如果一个人在没有邀请的情况下去做客,主人会立即失去信心;如果一个人偷吃了别人的食物,来世一定会有不好的结果。一般来说,对事物的追求和狡猾是不明智的。”
孔子说:“你这个顽固的孩子。你就是不回答。如果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有敌人,至少应该站在对方的一边。”
童子答:“每个生命都会有敌人和朋友,因为业力的关系。由于一个人无法战胜自己的敌人,如果用自己的力量去战胜朋友的敌人,而自己被利器所伤,那么就会产生很多遗憾。如果涉及生与死的问题,就不用说有多大的遗憾了。保持平和的心态,没有敌人。”
孔子说:“你这个心思敏锐的孩子,难道你连一个问题都不打算直截了当地回答吗?说些直截了当的话吧!”
童子答:“你,旅行者,缺乏理性思维。你喜欢胡说八道。不要被喋喋不休分心,去一个有价值的地方。喜欢学说的人的工作不可能迅速完成。懒惰是敌人,勤奋是亲属。勤奋一点,去一个值得的地方。”
孔子说:“童子善于言辞,言语优美且让人醉心,你若不直言,我会一直坐在这里。”
童子答:“不要沉迷邦赛(དཔོན་གསས)教法,这样不会彻悟教言(ལུང);不要沉迷黑水(ཆབ་ནག)教法,这样不知世续苯的全部;不要沉迷盘域(འཕན་ཡུལ)教法,这样难以把握显宗苯;不要沉迷白水(ཆབ་དཀར)教法,这样秘密苯不会圆满;不要沉迷托妥吉具(མཐོ་ཐོག་སྤྱི་རྒྱུག)教法,这样不会懂得诀窍苯的核心。你这个幼稚的旅行者,难道你不明白我在教你真理吗?快去找一个值得一去的地方吧!”
孔子说:“没有所谓的真理。你在开玩笑吧,孩子,即使我不知道你的出身,我也会跟随你度过一百个人生。”
童子答:“国王不应该对教义感兴趣,如果他这样做,他将永远不会处理国家事务。大臣们不应该对教义感兴趣,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永远无法提出讨论的主题。百姓不应该对教义感兴趣,如果他们这样做,他们就不能及时得到收获。旅行者不应该对教义感兴趣,如果他这样做了,他就不能及时到达旅店。如果你仍然不明白我所教的一切,你就是完全愚蠢的。如果不是这样,你一定是受了魔鬼的影响,或者你是疯了。我不能确定。”
孔子没有回答,心想:我上半辈子因为福报,所想皆成,后半辈子却很不幸,想要完成的善业却不得不搁置,只能灰心流浪。现在我遇到了一个这样的男孩,无论我问什么,他都不回答,而是说完全相反的话,都是福分浅薄所致。突然,他自信地走上前去,用他的银制权杖敲打男孩的背部。男孩跳到一边,躲过了权杖的攻击。
男孩在一箭距离之外,脸上带着高兴的表情对旅行者说:“你是多么幼稚的旅行者,喜欢这个教义!你先是问我,那个在空旷平原上的人是否有病。接着,你没能回答我的任何问题,最后,你生气了,跳到我身上来打架。我们为什么要无缘无故地打架?听的人不会嘲笑我们吗?不要用那根银杖打我,我不会做你的对手。”
孔子斟酌再三,觉得童子说的有道理,心生悔意。又想通过辩论去征服童子,说道:“穿羊毛斗篷的童子,与你交好你又不肯,与你争斗又不是你的对手,问的问题也不如实回答。如果你比我强那么多,你会像我一样拥有黄金和绿松石的珠宝,但你只有一个水晶念珠,你有什么毛病?”
童子答:“如果一个人在永恒的领域里念着智慧之神的咒语,带着一百零八颗珠子的水晶念珠,可以毫无差错地计数,那么就可以看到你是多么可怜,穿着金子和绿松石的旅行者,你与痛苦的海洋同行,担心失去它们。”
孔子说:“如果你比我好那么多,应该像我一样身穿绸缎和飘带,只穿破旧的羊毛斗篷,与乞丐有何区别?”
童子答:“当我看到我穿着温暖的、不显眼的、令人满意的衣服,这些衣服很容易得到,所以不用担心穿坏了,然后我看到你是多么可怜。旅行者,穿着你的丝绸和毛皮,你与痛苦的海洋同行,担心它们会穿坏。”
孔子说:“如果我身上全是缺点,你身上全是优点,为何不像我这般众随从相随,而是弱小地独处?”
童子答:“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怎能使唤别人?如果使唤别人,死时必然会发生不幸。抛弃随从和财物是为了消除不幸。你的随从们才能高超,他们因驾马车而汗流浃背,这不就是在为自己死时增加负担吗?将缺点看成优点是可悲的,我不执着于虚幻的俗世。”
孔子思考片刻后,心想这位童子观一切事物为幻象,这样是好还是不好。赞颂几句后,环顾四方,说:“穿羊毛斗篷的童子,西方有人欲获得究竟安乐,却被四条河挡着,被五个凶猛的敌人抓着。如果想逃脱敌人,想跨越四条河,用什么做船费,用什么做船,用什么做船桨,用什么做舵手,请告诉我。”
童子答:“坐马车的旅行者,你心中的疑惑,正好我可以解答。所谓西面的人就是心(སེམས),安乐就是苯性(བོན་དབྱིངས),被四条河阻挡,不是生老病死吗?被五个凶猛的敌人所抓,不是五毒吗?如果想逃脱敌人,想跨越四条河,用布施做船费,用戒律做船,用智慧做船桨,用禅定当船夫。具足以上者,实为圣人,会获得解脱。你的疑问如是解!”
孔子望了望西方,说:“穿羊毛斗篷的童子,你已经获得了语言和思想的力量,所以在语言方面,你是最有智慧的人。在西方,有五个太阳在闪耀,还有一个九层楼的金塔。你知道每个太阳在照耀什么吗?请告诉我。”
童子答:“啊呀!坐马车的旅行者,你心中的疑虑,正好我可以解答。西方太阳处,金子做的不朽的神像是作为崇拜的对象来保存的,九层代表九乘教法。至于正在闪耀的五个洞察力的太阳,一个照耀主神,说其究竟意义,它是洞察力照耀虚空的境界;一个照耀父亲,说其究竟意义,它是智慧照耀手段;一个照耀母亲,说其究竟意义,它是戒律照耀着灵感的教义;一个照耀兄弟姐妹,说其究竟意义,它是誓言照耀着兄弟之爱;一个照耀自己,说其究竟意义,它就是智力照耀自己。你的疑问如是解!”
孔子望了望南面,说:“啊呀!穿着羊毛斗篷的男孩,他的智慧从内心深处闪耀!南方有一匹没有角的白色母犏牛,驮着五个包袱和八个麻袋,被三个人打,两个人骑,一个人牵。你知道他们去了哪里,要去哪里吗?”
童子答:“啊呀!坐马车的旅行者,你心中的疑虑,正好我可以解答。在南方,犏牛象征着力量,雌性象征着源泉,白色象征着誓言的纯洁,它没有角象征着无害。它有八个麻袋表示八种感官,五捆表示五种智慧,三个人打,表示身、口、意,两个人骑,表示父亲和母亲,一个人领,表示菩提心,他们踏上了不灭的道路。他们要去一个旅行无法到达的地方。你的问题如是解!”
孔子望了望东面,说:“啊呀!穿羊毛斗篷的童子,在东方,有一个人出生了,当地球上的黑暗变成光明时,他很高兴。他非常担心他的肚子、他背上的衣服和他的债务。为了填饱肚子,遮盖背部,偿还债务,他在田里做惯常的工作。什么东西可以做田地?什么东西对土壤有好处?用什么做犁好呢?犁头人用什么好呢?沟渠用什么好?思维灵敏且具足福报的童子,请你告诉我。”
童子答:“坐马车的旅行者,你心中的疑虑,我可以解。东方降生一人,当地球上的黑暗变成光明时,他很高兴。他非常担心吃穿和债务。为了填饱肚子,遮盖背部,偿还债务,他在田里务农。纸张做田地,墨水做土壤,竹笔是犁具,犁头人是拇指和食指,托钵是墨瓶,尺子是直的,可以用来开沟。像这样在田里工作的人,会找到不朽的宝藏。因此,无论是活着还是死后都是幸福的,一个人应该在田里好好干活。你的问题如是解!”
聪明的孔子国王意识到这个穿羊毛斗篷的男孩其实是位菩萨,并与他的随从绕他三圈,献上鲜花。孔子跪下来,握住他的手,对他说:“多么美妙的孩子啊!你有一个水晶般的头脑,在你的头脑中,你可以找到你想要的东西!你有一颗晶莹剔透的心,世界在你心中就像在一面透明的镜子里一样。我在无知的情况下与你争论,我向你的身、语、意承认这一切,你这孩子,永恒的存在!我生命的整个故事在你心中是清晰的。我怎样才能完成我未完成的善业?我请求你向我解释你自己和那些玩骰子的男孩的情况。”
童子答:“出生于‘嘉’地的国王‘贡泽楚加’,你问得非常好。我已经知道你的虔诚和不可磨灭的信心。你因失望流浪至此,又与我相遇,所想所愿都会慢慢实现。对于你的问题作如下解答:这个地方的名字是‘无垠山口的峡谷之巅’(ལ་འགྲེམས་འཕྲང་བའི་རྩེ),它是四王疆域的交汇点。在山谷的阳面观看的一百个人正在为神灵的胜利祈祷。在阴面看守的一百个人在诅咒(神),以便恶魔能获胜。在我们三个人中,穿着三角袖子的山羊皮袍子、拿着金剑的是被称为‘祈祷者’的神。穿着山羊皮袍子、拿着铁锯的男孩是被称为‘生于诅咒之苦’的恶魔。穿着旧羊毛斗篷、拿着水晶念珠的男孩,就是我,他叫‘恰贡泽兰梅’(ཕྱྭ་ཀེང་ཙེ་ལན་མེད)。前两个人正在用金骰子战斗,一个为神,另一个为魔。我正充当见证人,想看看战斗的结果,这时你遇到了我。你能来真是太好了!你是人类的国王,人是六道中最有福报的,而所有人中国王最具权势和福报。请你拿起金双陆,祈愿神获胜吧!神获胜代表人和天人获胜,幸福、财富、善业、歌舞等世间所有美好的都会兴起;魔鬼获胜代表饿鬼、畜生、地狱的获胜,世间会充满痛苦、饥荒、疾病、战争等不好的东西。”
嘉贡泽楚吉加布顿时非常欢喜,拿着金双陆祈祷神获得胜利。
原文载于《中国藏学》2025年第1期
为便于阅读,脚注从略
引文请以原刊为准,并注明出处。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