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宗教工作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全面部署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明确了西藏宗教工作总体要求,对藏传佛教作出了“要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重要指示。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拉萨哲蚌寺考察时提出了“宗教的发展规律在于和”的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述,使新时代党的宗教工作理论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最新成果。立足于对宗教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藏传佛教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习近平总书记指明了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目标与方向:“藏传佛教的发展,要有利于人民生活改善,有利于社会稳定。宗教要和顺、社会要和谐、民族要和睦。”在这一新的要求下,我们要深入挖掘藏传佛教中“和”的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为新时代文化建设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一、藏传佛教中的“和”文化思想
“和”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特征。我国各大宗教教义思想中蕴含很多积极的和谐理念。就藏传佛教而言,“和”的文化思想多以“缘起”“菩提心”“五戒”“十善”“六度”“四摄”等概念来体现。比如,“缘起”思想是藏传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思想之一,蕴含着一种深刻的哲学思想,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皆需要依赖各种条件而存在,绝对没有独存性的事物,强调人与社会相互依存,“和”而为生的深刻道理,也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而“菩提心”又蕴涵着一种深刻的道德意义,旨在引导人们不断培育慈悲之心,对天下生灵怀有怜悯之情,从而强调人与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之间要和谐共生。其余“五戒”“十善”“六度”“平等”等也无不充满着“和”的文化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以和为贵,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理念在中国代代相传,深深植根于中国人的精神中,深深体现在中国人的行为上。”我们要不断地深入挖掘、阐释和弘扬藏传佛教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和”的思想,发挥其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大局和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重要作用。
二、“和”文化思想的重要价值
从历史上看,佛教传入我国西藏地区后,与苯教文化相融合并吸收周边文化思想,建构了独特的哲学思想,建立了独特的宗教仪轨制度,相继形成了不同的传承派系,不断沿着中国化方向发展。同时,萨迦班智达、宗喀巴大师、六世班禅、十世班禅、五世嘉木样、喜饶嘉措大师等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积极挖掘藏传佛教经典、教义教规中的“和”文化思想,劝导信众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安定,推动了汉藏等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在维护国家主权、反抗外来侵略、捍卫祖国领土完整方面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如十世班禅大师一生致力于宣传爱国思想,十分重视民族团结,他曾说“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珠一样维护祖国统一”,“西藏人民只有维护祖国的统一,加强汉藏民族之间以及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才有真正幸福美满的未来”。他自始至终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成为藏传佛教界高僧大德学习的楷模。五世嘉木样在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的关键时刻,义无反顾地投身救国救民的伟大运动中,以坚定的信念积极宣传抗战思想,不遗余力地号召民众为抗战贡献力量,捐献飞机、粮食、战马等,动员大家捐款捐物,为抗日救亡事业提供有力支持。喜饶嘉措大师在抗日战争中挺身而出,号召蒙藏同胞团结一致、同心同德,投入到抗日救国的伟大事业中,他在《学处自生天之鼓》一文中,倾注了对祖国的深厚热爱,传播了充满激情的爱国报恩与和谐思想。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曾赞扬他是“藏族中有学问的人”,是一位“爱国老人”,是近代爱国高僧的典范。此外,青海查朗寺积极传承和弘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先后获评“全国首届创建和谐寺观教堂先进集体”“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等荣誉称号,为巩固当地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稳定树立了榜样。可见,继承中华民族“和”文化思想,倡导宗教和顺,是积极推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有效途径。
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尊重群众的宗教信仰,坚持独立自主自办原则,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促进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在推动社会发展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要深刻认识“宗教和顺”的思想内涵,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着眼长远、尊重规律,把坚持独立自主自办作为藏传佛教必须遵循的原则,坚定不移落实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确保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发扬藏传佛教爱国爱教光荣传统,积极引导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三、发挥“和”文化思想积极作用,做好藏传佛教工作
当今世界,和平发展与宗教和谐是时代的主题,应充分发挥“和”文化思想的积极作用,提升藏传佛教中国化水平,从而实现宗教和顺、社会和谐、民族和睦。
第一,以“和”文化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文化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平衡与稳定。在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中,也明确强调了尊重和保护公民的宗教信仰自由,这实际上与“和”文化思想中追求和谐共处的理念相契合。在实践中,应以“和”文化为指导,充分保障藏传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依法管理藏传佛教事务,不断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走深走实,为发挥藏传佛教的积极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第二,从“和”文化思想出发,正确认识藏传佛教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和”文化倡导一种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精神。在藏传佛教工作中,一方面要充分尊重和保护藏传佛教的文化传统和历史传承,在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应避免对其进行简单粗暴的改造或摒弃。另一方面,也要深刻认识到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融入藏传佛教的重要意义。
第三,践行“和”文化思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浸润藏传佛教。“和”文化思想提倡“和实生物”。在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藏传佛教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点和契合点,通过文化交流、学术研究等方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藏传佛教的浸润,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
第四,汲取“和”文化思想养分,引导藏传佛教开拓宗教和顺的新境界。“和”文化强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这正是引导藏传佛教开拓新境界的关键所在。应深入挖掘“和”文化思想资源,引导藏传佛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挖掘藏传佛教中有利于社会和谐、时代进步、健康文明的内容,促进藏传佛教健康传承,使藏传佛教在促进我国民族团结、社会发展、宗教和谐方面贡献力量。
(来源:《中国宗教》2025年第2期,作者卓玛措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本文获中国社会科学院智库基础研究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3ZKJC030,注释从略)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