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乐格尔:汉藏文化的多彩共融——以甘肃拉卜楞寺为例

发布时间:2025-04-15 13:09:17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闻名遐迩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的拉卜楞寺,是传统安多地区政治、经济、宗教、民族文化汇聚、传播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人才教育的主要场所,记载了汉藏文化交流互动的历史。

一、藏地关公信仰:汉藏共融的关帝庙

关公所具有的“忠”“义”“仁”“勇”的精神品质,成为中华文化千百年来所敬奉的楷模。关帝庙宇遍布中华大地,在各个民族地区亦绚丽绽放。拉卜楞寺所在的夏河县也坐落着一座享誉涉藏地区的关帝庙,它是甘肃省道教协会所辖的重点庙观,也是甘肃省为数不多的关帝庙之一。

整个夏河县的兴起,正是寺院带动周边发展的典型案例。关帝庙的坐落位置虽未在拉卜楞寺寺圈内,但其形成和发展与拉卜楞寺的存在有密切关联。在拉卜楞寺的影响之下,关帝庙成为一座融合汉藏文化特色的庙观。

该庙始建于清朝末年。相传当时来自山西、陕西、北京的商贾到夏河县做生意,因当地人民朴实善良,汉藏民众均讲究信誉,他们的生意逐渐红火。而彼时的关公早已在官方推崇下成为全民信奉的神明,在内地传统民间信仰的影响下,被尊称为“武财神”。因关公所拥有的高尚品质正是经商之人所秉信的生意之道,故极受商贾崇敬。于是,由外来商贾和当地汉藏群众捐资建筑了关帝财神庙。

关帝庙的山门之上,用汉藏两种文字镶嵌着“关帝庙”的金字牌匾。大殿正中神龛上,关帝手托长髯,左手持《春秋》,威严而慈善,形象与内地无别。关帝神像前的香案上,供奉着水果、冰糖、青稞等祭品,还供有明亮的酥油灯,白色或黄色的哈达。神龛一侧插着藏族文化中象征吉祥幸福的神箭,两侧供奉着藏族群众崇奉的山神阿尼念钦神与藏传佛教宗教领袖班禅的照片,均是当地汉藏文化融合、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而且这里一年四季香火旺盛,各族朝圣者络绎不绝。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三日,是夏河关帝庙最盛大的庙会,众多慕名而来的汉藏信众观瞻、朝拜与祭祀,这是汉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之硕果在安多地区的生动体现。

二、藏地罗汉信仰:僧众敬奉“哈香”

罗汉题材是反映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型实例之一。

罗汉信仰由古印度传入,传播到中国之后开始广泛流行。最早是十六罗汉,其名称体现在唐代玄奘所译的《大阿罗汉难提蜜多罗所说法住记》。在元代之后,加入了降龙、伏虎罗汉,构成十八罗汉。

受内地罗汉信仰文化的影响,藏地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加入达摩多罗与布袋和尚,形成独具藏传佛教特色的十八罗汉组合。其中的布袋和尚,显然是源自汉传佛教。在拉卜楞寺,很多僧人(尤其是年长的老僧)在其僧舍内供有布袋和尚之像。他们称之为“哈香”。其所供奉的“哈香”,身着亮色宽大僧袍,左手持佛珠,右手拿一小布袋,大肚翩翩,开口大笑,周围还有五位童子环绕,与汉传佛教的布袋和尚、大肚弥勒佛的形象极为相似。可谓是汉藏文化在各自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交流互鉴的真实写照。

三、汉藏艺术交流:佛教器乐的融合

“道得尔”乐队,又称“嘉木样乐队”,是拉卜楞寺独属的寺院乐队,如今已被选入我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关于其来源:据说,在第一世嘉木样大师从西藏东返途中,随从僧人请求奏乐,大师应允。从此奏乐习俗得以流传。凡寺院举行盛大典礼时,均辅以奏乐,表示欢喜与吉祥。经历世嘉木样大师的组建与扩充,特别是到第四世嘉木样时期,此乐队还移植了清朝宫廷音乐和内地寺院音乐,使其逐渐趋于完善,具一定规模。

“道得尔”乐队每年都会根据传统习俗,于固定节庆日进行公开表演,如:在正月“毛兰姆”大会(又称“祈愿大法会”)中的初八“放生节”、农历二月法会中的初八“亮宝节”等仪式中均发挥重要作用。乐队所使用的乐器以藏式乐器、仿印度乐器和汉式乐器为主,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的乐器,包含大鼓、云锣、海螺、骨笛、加林、扬琴、四胡等诸多种类。海螺号是具有鲜明藏族文化特色的乐器,其音浑厚、穿透力强,也是藏传佛教八吉祥物之一。而其中藏语称为“加林”的管乐器,早在西藏古代宫廷音乐中便有出现,音声明亮而高亢,本质即是内地的唢呐。

可见,拉卜楞寺“道得尔”乐队融合了汉藏器乐文化与民族文化,其演奏效果既保留了藏族音乐的自由奔放,又体现出汉族乐曲的优美旋律,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突显了汉藏文化的相互影响与交相辉映。

四、多元化僧才教育:佛学院的建立与发展

拉卜楞寺是甘肃省佛学院所在地。甘肃省佛学院创建于1986年,是培育藏传佛教爱国爱教僧才的宗教高等学府。校园环境优美,功能设施齐全,办学条件完备,师资力量雄厚。办学目的是培养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政治上靠得住、宗教上有造诣、品德上能服众、关键时起作用”的合格佛教僧才和教学研究人才

甘肃省佛学院逐渐采纳新型教学模式,学习与借鉴了现代化招生与教学体系。在招生考试内容方面,分为佛学、政治、文化三个科目。中级学衔班的佛学辩经考试范围为释量论、般若论、中观论;政治考试范围为民族宗教政策、法律常识和时事政治;文化考试范围为藏文文法、藏族历史、佛学常识及写作。考试方法上既保留藏传佛教传统中重要的辩经考试形式,也将内地的闭卷、开卷等考试模式贯通于其中,如辩经释量、般若两论由辩经人员提问,考僧进行立宗答辩,中观论由考僧内部对辩;政治为开卷考试;文化为闭卷考试,形成融汇汉藏文化的现代学院式招生形式。最后依据考试成绩从高分到低分选录。同时重视考僧在寺院的政治思想表现和个人品德,进行综合评价后录取。

学院创办三十多年来,认真贯彻宗教院校办学方针,为甘肃、青海、四川、内蒙古等省区和北京雍和宫、山西五台山、河北承德普宁寺等藏传佛教寺院培养了大批优秀僧才。学院对毕业学僧坚持“寺来寺去”的原则,他们大部分于所在寺院担任经师、寺管会主任及委员等职务,为该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藏传佛教的健康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甘肃省佛学院的成功创办与多元发展,是汉藏文化交融互鉴的精彩呈现。 

(来源:《中国宗教》2025年第2期,作者其乐格尔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