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西藏文化建设60年来成果显著,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与发展,有效保障了各族人民的文化权利。2012年至2024年,中央和西藏自治区财政累计投入专项资金4.73亿元,用于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开展传习活动及保护利用设施建设等。西藏现有各级各类非遗代表性项目2760项,代表性传承人1668名。《格萨(斯)尔》、藏戏和藏医药浴法已列入联合国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认定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5家、自治区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12家,命名8个非遗特色县乡村、19个非遗旅游景区(点)、159个非遗传习基地和153支民间藏戏队,完成66名高龄国家级、8名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的抢救性记录工作,设非遗工坊224家,各类非遗项目得到有效传承、保护和发展。
近日,笔者随“辉煌60载魅力新西藏”媒体采访团在日喀则、山南、林芝等地采访,第一视角呈现西藏非遗传承和发展的西藏故事。
湘巴藏戏:日喀则南木林县的文化名片
南木林县是日喀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县,全县共有77个非遗项目。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项、自治区级21项、市级6项、县级47项。主要流行于南木林县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湘巴藏戏,是孜东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核心保护项目。
进入南木林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随处可见的“藏戏之乡幸福南木林”的宣传标牌,这里是传承700年的湘巴藏戏的故乡。
日喀则南木林县非遗公园 阿音娜摄
藏戏是我国现存最为古老的剧种之一,分为很多流派,广为流传的是白面具派和蓝面具派。湘巴藏戏属于蓝面具四大流派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14世纪藏戏创始人唐东杰布。2006年湘巴藏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湘巴藏戏蓝面具
湘巴藏戏历经几代艺人的传承创新,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不断吸纳新时代气息,融入新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曲调。目前,湘巴藏戏以《文成公主》《朗萨文波》《智美更登》等八大藏戏的惠民常态化演出为基础,构建起完善的藏戏传承体系。南木林县共有29支民间藏戏队,876名藏戏从业者,还有一支成立于2022年由32名少儿组成的平均年龄9岁的少儿藏戏队,人才梯队培育基本成形。藏戏也得到自治区和日喀则市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近三年来,通过自治区级专项经费、演出场次补贴、濒危剧种补贴、传承人补助等形式已发放扶持资金57万余元。近几年,南木林县各乡镇每年都有戏曲进乡村的演出补助。
媒体团来到南木林县非遗公园采访时,正值当地孜东文化生态区“非遗赋能匠心传承”暨第四届“湘巴工匠”非遗技能大赛如火如荼,各种非遗技艺展示夺人眼球。但最吸引媒体团的是一场少儿藏戏团表演湘巴藏戏,唱腔高亢嘹亮,表演细腻入神,身段灵活张弛,记者们纷纷跑过去采访小演员们,5岁的桑巴拉姆、14岁的云旦加措等成为团宠,他们自小跟着爷爷、父亲学藏戏,湘巴藏戏后继有人,代代相传。
少儿藏戏表演阿音娜摄于南木林县非遗公园
泽当“泽帖尔”:编制技艺里的民族交融
641年,文成公主远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唐蕃联姻、民族交融,文成公主带来了先进的制作技艺,纺织就是其中之一。“泽帖尔”是西藏传统纺织技术和内地先进纺织工艺相结合创新发展而成,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历史上,泽帖尔还是西藏地方向明中央王朝朝贡的贡品。清代更是成为西藏地方高僧大德及噶厦政府官员服饰的专用面料,由泽当孜仲管理。2021年,“泽帖尔”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泽帖尔”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山南代表性非遗项目。
“泽”是山南市乃东区泽当镇的简称,“帖”是藏语音译“帖玛”的简称,意为毛哗叽。泽帖尔是泽当本地独有的绒毛哗叽纺织产品,也是藏族传统羊毛织品中的“奢侈品”,因质地柔软、持久耐用、纹路清晰、冬暖夏凉、清洗不变形等优点享誉西藏,也因生产技术难度大、做工复杂而珍贵。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类现代化纺织产品的不断涌现,“泽帖尔”这一历史悠久的优秀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一度濒临灭绝。泽当村民能够掌握“泽帖尔”纺织技能的只有5人,其中年龄最小者也已年过八旬。在各级党委政府帮扶下,2008年,当地农民带头人巴桑组织7名农民成立了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巴桑向乃东区泽当居委会村民白宗、查斯等5位80岁以上高龄手艺人系统地学习“泽帖尔”羊毛选料、分梳和经线、纬线捻线技能、“泽帖尔”纺织技能、泽帖尔染色及防虫、防缩水等技艺,经过几年的努力,成功挽救了濒临灭绝的泽帖尔手工纺织技艺。为了使“泽帖尔”这一优秀非遗转化为山南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的现实生产力,使“泽帖尔”纺织产品符合现代社会大众的需求,让民族优秀非遗在西藏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巴桑还对“泽帖尔”的原材料、纺织染色等工艺进行深度挖掘和创新改进,从此这一古老技艺焕发勃勃生机。
媒体团来到位于山南市经济开发区的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采访,这是一处集设计生产、加工销售、工艺传承、帮扶助困于一体的精准扶贫产业基地,让笔者真真切切感受到传承千年的非遗项目在乡村振兴、凝聚人心、脱贫攻坚方面所发挥的时代效能。
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展品 阿音娜摄
展现在记者们眼前的是“泽帖尔”制作的18道工序,全部为手工制作,每一道工序都极其考究。首先是取毛。编织泽贴尔必须选用羊脖子及背上的上等细毛,织一条泽贴尔围巾大概要用掉20只羊的后颈羊毛。通过从老百姓手中采购原材料,也带动了农牧民的增收。取下的羊毛经过特殊的清洗、梳理、晾晒、捻线等工序后,才正式上架编织。
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编制场面 阿音娜摄
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拓宽渠道,积极与北京服装学院、北京朗姿公司等合作设计产品,这些产品将民族特色和时尚元素相融合,得到了更多年轻人的青睐,“泽帖尔”品牌知名度得到大幅提升。进入新时代,合作社积极创新发展、拓展合作渠道,2013年与北京朗姿集团合作成立了西藏哗叽服饰有限公司,泽帖尔产品逐步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今年企业负责人巴桑也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
截至目前,“泽帖尔”工匠品牌生产、加工、销售等各项经营项目直接解决当地贫困群众长期稳定就业人数达到127人,这些人员多数是由本市建档立卡贫困农民、残疾人等组成,人均年增收3.2万元。间接从业和延伸产业各项经营项目解决就业人员总数达到400余人。“泽帖尔”产业已经成为山南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的重要组成部分,带动了众多的农牧民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泽帖尔”纺织技艺在西藏发展与传承,是内地先进的纺织工艺与藏民族传统氆氇纺织技术相融合的精品,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新时代缩影。
苏卡“药香”:香飘朗县最抚人心
藏香具有清洁空气、预防流感、消毒的作用,也有安神等功效。苏卡药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林芝市朗县拉多乡扎村里最抚人心。
苏卡药香已有500多年的历史,是依据著名藏医南派创始人苏卡•娘尼多吉的藏医理论之精髓,汲取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之精华,融汇民间特殊药香配制之技能,以藏红花、阳雀花、藏木香等37味珍贵藏药材和多种纯天然香药研制而成,具有除垢杀菌、清洁空气,解除疲劳、安神养性等功效。
藏医南派创始人苏卡•娘尼多吉(拉多苏卡药香厂内展画)阿音娜摄
朗县地处林芝市西南部,雅鲁藏布江穿境而过,属于边境县。全县平均海拔3700米,是藏族、汉族、回族、珞巴族、门巴族等多民族聚居区。朗县拉多乡扎村2007年从大山里的旧村落整村搬迁到距县城23公里、距乡政府28.4公里的新村,扎村从深山中搬出来后,资源匮乏且人均耕地不到0.6亩,严重阻碍着村庄的进一步发展。2014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扎村立足深厚的藏医南派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藏医南派创始人苏卡·娘尼多吉出生地这一有利优势和苏卡药香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县级),通过村民自筹、银行贷款、争取政府扶持等方式,筹措资金43万余元创办拉多苏卡药香厂专业合作社,制作销售药香系列产品。
拉多苏卡藏香成品 阿音娜摄
2020年,扎村为了降低药香生产原材料成本,探索产业链向上游延伸,在老扎村的荒地上建设藏药材基地,种植桃儿七、藏木香、紫茉莉、当归、黄精等药材,并重点培育桃儿七这一种植药材,与西藏农科院携手首次在朗县开展育苗试验,2023年成功培育桃儿七幼苗10万余株,次年拉多乡将7个村组织起来,实行“联村联建”模式种植桃儿七140余亩、10万余株,由扎村供苗和收购成熟药材,在为奇正藏药等制药企业直接供货的同时,一部分桃儿七作为原材料直接供给合作社生产,由此打通了“产、供、销”三大环节,2024年仅出售苗木及桃儿七药材,实现收入40余万元。
苏卡药香厂自主培育原材料——桃儿七 阿音娜摄
苏卡藏香,非遗传承,香飘朗县,如今更成为扎村乡村振兴的顶梁柱。
三个镜头,只是六十载西藏文化传承发展的一个瞬间。青藏高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多民族优秀文化交融的产物。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高度重视各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质量,通过实施健全非遗名录体系、强化政策体系建设等多项措施,西藏非遗保护事业取得了突出成绩,从基础薄弱走向体系健全、从单纯保护走向保护利用协调发展,不仅有效守护了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维护了国家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也极大增强了西藏各族人民的中华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支撑。
(作者阿音娜系 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