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欣、胡瑶琳:雪域瑰宝藏医药魅力绽放新时代——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藏医药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发布时间:2025-08-29 10:42:11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藏医药是发轫于青藏高原的中华传统医学瑰宝,是西藏各族人民世代守护的健康和文化遗产,是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沃土的智慧结晶。历经千年传承发展,藏医药事业在新时代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推动藏医药事业实现了从民间自发传承向现代规范化体系发展、从手工作坊向标准化工业规模生产的历史性跨越。藏医药已深度融入高原各族群众健康福祉保障体系,成为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权事业进步的鲜明印证,显著提升了西藏文化软实力。

藏医药学融汇了生命健康、天文历算、哲学思想和生态智慧,构建起特有的理论范式与临床实践路径。在旧西藏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下,藏医药长期被三大领主垄断,广大农奴被剥夺基本健康权利。西藏和平解放后,特别是自治区成立以来,藏医药事业获得新生。当前,西藏自治区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创建“四个世界一流”为目标,积极推动藏医药“医、教、研、产”协同发展,走出了一条符合区情的高质量发展道路。

一、政策引领与制度保障:顶层设计筑牢藏医药高质量发展根基

西藏藏医药事业的历史性成就,根本在于党中央战略指引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度保障的精准发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及自治区将藏医药深度融入卫生健康事业发展全局。党的二十大报告作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要部署,为新时代藏医药工作指明方向。2022年,自治区坚决贯彻中央精神,颁布实施《中共西藏自治区委员会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和《西藏自治区“十四五”时期藏医药事业发展规划》,以政策硬举驱动产业升级,举全区之力锻造藏医药品牌。2025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新时代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将藏医药发展成就列为西藏人权进步的重要实证。 

聚焦体制机制创新。西藏自治区科技厅率先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四链融通”与产、学、研、医“四点联动”的科研攻关机制,打造以藏医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1+N”创新网络体系。政策红利释放巨大效能。2023年藏药产业总产值突破30亿元大关,17家企业通过国家GMP认证,培育销售额超亿元龙头企业3家,藏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初具规模。

二、服务民生与健康保障:藏医药实践彰显社会主义人权观

藏医药深度融入西藏健康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保障各族人民生命健康权、发展权的关键支撑。自治区人均预期寿命由2010年的68.17岁提升至2020年的72.19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至38.63/10万,婴儿死亡率降至5.37‰,有力印证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医疗服务体系实现全面覆盖。全区公立藏医医院数量从2012年的28家增至2024年的51家,实现综合医院、妇幼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区覆盖。基层卫生服务能力跨越式提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藏医药覆盖率分别从2012年的50%、71%、15%提高到2024年的100%、94.4%、50.04%。医疗机构年总诊疗人次由2012年的1167万增长到2023年的1570.57万,三级以上医院从3家增加到17家,远程医疗服务实现乡镇以上公立医疗机构全覆盖。

普惠性保障制度日臻完善。西藏全区城镇基本医保实现了自治区级统筹,参保率达95%以上;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应急救治制度有机衔接,构建了覆盖全民、城乡一体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家庭医生签约率52.91%,重点人群超70%,兜牢健康公平底线。

三、科技引领与产业腾飞:藏医药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突破

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是藏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西藏自治区以国家级战略平台建设为突破,全面激活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自治区藏医院建成全国首家民族医临床研究基地并布局4个重点实验室,西藏藏医药大学打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联合25家机构组建藏医药科研联合体,系统性推进《中国藏医药影印古籍珍本》等重大课题攻关。 

标准化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西藏自治区每年专项投入强化技术标准研究,成立省级藏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导制定《藏医药浴法标准》《藏医医疗技术规范》等标准。医疗服务能力实现跨越,西藏自治区藏医院成功创建首个国家中医医学中心(藏医),昌都市藏医院启动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现代化产业体系加速成形。仅2024年1-11月全区藏药工业总产值达31.07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持续提升。同时西藏抓住“健康+文旅”的机会,自主研发“消脂丸”已取得制剂批号,打造“藏医药甘露健康之旅”康养路线19条,推动藏医药从单一医疗功能向大健康产业生态转型升级。

四、人才培养与藏医药传承:薪火相传筑基未来

人才是藏医药事业行稳致远的战略根基。西藏自治区系统构建现代教育与师承体系多轨并进的育人机制,破解传承断层的难题。西藏藏医药大学作为教育部特批的全国唯一独立建制藏医药高等学府,汇聚国家级高层次人才50余人次、自治区级专家60余人次,建成国医大师、名医传承室等国家级育才平台2个,教职工队伍达311人(含援藏骨干12人),形成本硕博贯通、医教研协同的学科生态。该校锚定藏医学、藏药学核心学科,构建起11个博士点学科方向、9大藏医药研究领域,持续扩增藏医药人才供给规模。

除了院系培养,师承工程与基层培育双向发力。通过“国医大师师带徒”项目,建成45个传承工作室,培养100余名继承人。推动实施藏医住院医师规培、全科医生特训计划,锻造专业技术人才方阵。全区在编藏医药卫生技术人员突破3800人,藏医药专业人才梯队完成基本布局,为健康西藏建设提供人力支撑。 

五、藏医药非遗保护与创新:守护西藏文化根脉

藏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态载体,其保护传承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西藏自治区坚决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推动千年藏医药智慧在新时代焕发蓬勃生机。藏医药浴法于2018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四部医典》2023年载入世界记忆名录,标志藏医药获全球认同;国内层面,17项藏医药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居少数民族医药之首,文化自信根基持续夯实。

创新实践取得突破性进展。藏医药浴、涂擦疗法完成标准化临床研究,西藏自治区投入专项经费实施藏医药康体技术攻关。全区统筹推进古籍抢救工程、经典名方挖掘、特色制剂研发等专项行动,藏医药标准化诊疗技术率先在自治区藏医院完成临床转化。卫生健康部门实施藏医药科研专项攻坚计划,在基础理论突破、适宜技术推广、健康服务提质、健康产品转化等领域形成系统性成果,开辟传统医学服务现代民生的新路径。

六、国际合作与全球影响:藏医药正在走向世界

藏医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在“一带一路”框架下持续深化人文交流,为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注入核心动能。在国家有关部门指导支持下,西藏自治区成功主办第四届“环喜马拉雅”国际合作论坛传统医学圆桌会议,汇聚中国、美国、尼泊尔、奥地利等国20余位知名学者,共同探讨传统医学的发展;2024年10月成功举办首届《四部医典》国际学术交流会,邀请2名国医大师、3名全国名中医及3名来自美国及尼泊尔专家,以及国内90余名专家学者,共探经典传承创新。系列高端国际对话有效夯实了藏医药在全球传统医学体系中的话语地位,为世界卫生健康事业贡献不可替代的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藏医药事业实现从濒危抢救到高质量发展转型跃升的历史性跨越,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西藏人权事业进步的鲜明注脚。自和平解放初期“无医无药”的困境,到今时今日全民健康保障体系健全完备;从传统手工作坊模式,到现代化全产业链生产,藏医药的腾飞历程深刻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新征程上,西藏自治区将纵深推进医教研产融合创新,持续增强藏医药国际话语权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阔征程中,藏医药必将以更高水平对外开放姿态融入国际,为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注入中华文明智慧。雪域高原这颗璀璨的文化瑰宝,必将在新时代绽放愈加夺目的光芒。 

(作者冯欣系 藏医药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胡瑶琳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