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巴拉姆:雪域高原不断开创民族团结进步新局面

发布时间:2025-08-29 10:45:48 | 来源:中国民族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1965年9月,拉萨各界人民集会,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新华社记者袁克忠摄

2023年6月12日,广东援藏医生王振疆(右二)和本地医生尼玛益西(右一)在西藏米林市吞布容村给村民检查身体。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西藏林芝市巴宜区嘎拉村,不仅是西藏“桃花第一村”,还是民族团结进步之花盛开的地方。2024年9月,嘎拉村村民小组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图为2025年4月2日,游客在嘎拉村欣赏桃花。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2025年1月3日,参加“繁饰自然·衣彩拉萨——拉萨新年服饰秀”群众文化活动的模特在拉萨八廓街巡游。新华社记者晋美多吉摄

2024年9月10日,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九年一贯制学校初三(2)班的孩子在上民族团结主题思政课。新华社记者孙瑞博摄

西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始终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工作方针政策,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全面加强西藏工作,确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系统谋划推进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西藏聚焦“四件大事”、聚力“四个创建”,高起点、高站位、高标准谋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全方位进步、历史性成就。高原儿女建设美丽幸福西藏、共圆伟大复兴梦想,幸福生活就像盛开的格桑花一样绚丽多彩。

显著成就

6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从奠基起步到蓬勃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汇聚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的磅礴伟力。

民族团结进步持续巩固。1965年9月,西藏自治区及其人民政府宣告成立,西藏开始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通过农牧业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60年来,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成功实践,民族团结日益巩固,各族人民生活蒸蒸日上,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坚强力量,充分展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政治优势。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先后出台《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条例》《西藏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创建规划(2021—2025年)》,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截至目前,西藏7个地(市)全部跻身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地(市)行列,30个县(区、市)和54家单位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8家单位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154个集体、204名个人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模范个人称号。“民族团结杰出贡献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热地的事迹广为传颂,全社会掀起向“时代楷模”卓嘎、央宗姐妹学习的热潮,争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氛围日益浓厚,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日益巩固,各族群众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团结的态度日益坚决。

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加快构筑。60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保护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投入巨大人力、财力、物力,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等多种手段,使西藏优秀传统文化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得到了弘扬和发展。西藏大力弘扬社会主义主流价值,积极传承和保护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繁荣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深入人心,更好满足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盼。尤其是近年来,编写出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系列读本”等民族团结进步教材和读本,打造“互联网+民族团结”交流平台,开展“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宣传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围绕“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和平解放纪念日”“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活动月”等时间节点,在各级党政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城乡社区广泛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知识竞赛、文艺表演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深化中华民族视觉形象塑造,建成一批中华文化主题公园,让中华文化始终成为西藏各民族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

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深化。西藏自古以来就有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优良传统。早在西藏和平解放之初,就有大批各族各界人士到其他省市参观考察。改革开放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更加紧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更加牢固。近年来,西藏以“三项计划”为重要抓手,积极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青少年群体交流方面,近三年来组织1.53万余名各族青少年参加寒(暑)期“同心营”等活动,7.2万余名各族少年儿童与内地少年儿童开展“手拉手”互通书信活动,1000余名少先队员参与“红领巾寻访”研学活动,举办两届全区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演讲大赛,覆盖青少年超7万人,极大增进了各族青少年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方面,因地制宜建设互嵌式社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格局已然形成,涌现出拉萨市河坝林社区等一批汉族、藏族、回族、蒙古族等多民族和谐街道(社区、家庭)典型。通过各省市援藏工作队实施了一批惠民项目,促进援藏干部与本地群众“结对子”,在17个援藏省市建立西藏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服务联络站,鼓励支持区外种养大户、致富能手和涉农企业到西藏创业兴业。组织开展“高原红石榴”少数民族参观团活动,让区内外群众越走越亲,推动了各民族在生产生活中深度交融。旅游促“三交”方面,2024年西藏旅游接待6300余万人次,旅游收入达745.93亿元,“天路格桑花·梦圆西藏”旅游专列顺利开行,以文化为纽带、以体验为桥梁,推动了各民族在旅游活动中互相了解、凝聚共识,增进了“五个认同”。

民心根基日益夯实。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做好民族工作,最关键的是搞好民族团结,最管用的是争取人心。民生连着民心。60年来,国家为西藏制定了许多特殊优惠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基础设施、产业发展、教育卫生、文化保护、生态文明等各个领域。中央财政对西藏转移支付力度逐年加大,在不同时期相继安排一大批关系西藏长远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重大工程项目,极大改善了西藏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指引下,始终把改善民生、凝聚人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以谋划。就业方面,始终坚持就业优先战略,2024年城镇新增就业超5万人,西藏农牧民转移就业劳务收入达到71.55亿元,转移就业人数从2012年的45万人增至2024年的64.8万人。2021年至2024年,共设立生态岗位44万余个,年发放补助金超过15亿元,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各族群众在就业增收中共享发展红利,深刻感受到党的关怀。教育领域,西藏已建立起完整的现代教育体系,实行15年免费教育,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5%以上。30万各族学子通过内地西藏班等模式享受优质教育资源,10所学校获批全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学校。教育不仅提升了各族群众的文化素养,更在潜移默化中增进了各民族的情感认同与文化交融。医疗卫生领域,医疗卫生机构从1965年的193个增长至2024年的7231个,人均预期寿命比自治区成立之初增长1倍多。医疗卫生服务的持续改善,有力保障了各族群众的健康权益,进一步夯实了民族团结的民心基础。

成功经验

60年来,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显著成就,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西藏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努力奋斗的结果,积累了一系列弥足珍贵的成功经验。

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6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从战略和全局高度谋划西藏工作,深化对西藏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总结党领导人民治藏稳藏兴藏的成功经验,形成了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做好新时代西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西藏自治区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2021年11月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着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努力做到民族团结进步走在全国前列”的奋斗目标,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西藏各项工作的主线,使之贯穿西藏各项工作始终,不断取得新进步新成效,确保新时代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正确方向前进。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积极总结完善科学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作用,健全党委统一领导、政府依法管理、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民族工作部门履职尽责、各部门通力合作、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形成做好民族工作的强大合力。按照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和民族地区干部“四个特别”要求,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确保各级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手中。各级党员干部发挥“头雁效应”,把民族团结融入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

始终重视思想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西藏全区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学习教育活动,引导干部群众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切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从思想根源上筑牢对党忠诚、对国家忠诚的信念根基。在各族各界群众中大力推进“五个认同”增进工程,深入开展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教育,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同时,为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积极打造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阵地,成立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等机构,由自治区党委、政府筹办“西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论坛,组织专家学者深入研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和现实意义,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价值的研究成果,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始终发挥文化凝聚人心作用。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西藏始终以文化浸润为重要路径,持续增进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创作350余部民族团结主题文艺作品,将中华文化融入艺术表达;建成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馆等具有鲜明中华文化特征的文化符号和视觉形象工程,挂牌立碑138处红色文化遗存和革命遗址,传承发扬伟大建党精神等精神谱系,持续弘扬“老西藏精神”“两路”精神。同时,推动全区74个县(区、市)实现民族团结进步主题宣传教育阵地全覆盖,依托多元平台讲好民族团结故事,推出大批融媒体产品,强化共同价值引领,切实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

始终坚持多措并举、凝聚合力。西藏始终将民族团结作为各族人民的生命线,通过系统施策、多维发力,推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成立由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任组长、7名省级领导任副组长、38家单位为成员的专项组。教育系统深入实施爱我中华“播种”行动,实现中小学国家统编教材全覆盖,引导青少年铸牢中国心、中华魂。全面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双语”教育全覆盖,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搭建了语言桥梁。统筹开展社区“民族团结一家亲”共建、“农牧区民族团结聚力”“美丽边疆同心守护”等行动。“十四五”以来,西藏全区累计投入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61.15亿元,实施兴边富民、特色产业、技能培训等项目1543个。构建起以党建为统领的民族团结示范带,让民族工作真正扎根基层、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让民族团结成为西藏60年来繁荣发展的坚实根基与鲜明底色。

续写新章

展望未来,西藏将以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为契机,持续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通过强化党的领导、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实践路径,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全区各族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西藏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必将续写新的华章,让“党的光辉照边疆,边疆人民心向党”的旋律更加嘹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雪域高原的强劲动力。

(来源:《中国民族报》2025年8月22日第6版,作者边巴拉姆系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西藏自治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中心研究员)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