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蒙蒙:制度伟力引领产业跃迁与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5-09-10 09:49:46 | 来源: | 作者: | 责任编辑:

2025年,西藏自治区迎来成立60周年这一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性时刻,雪域高原实现社会制度的历史性跨越,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斐然。六十载拼搏奋进,西藏以坚实步伐书写中国式现代化的壮丽篇章。往昔“靠天吃饭”的传统农牧业已成过往,如今构建起具有高原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产业结构完成从农牧业主导的“一三二”向服务业引领的“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型。西藏产业发展历程,生动彰显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与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的科学性,深刻呈现制度变迁与产业变迁的高度协同性。

一、制度伟力引领产业跃迁

(一)第一产业:制度奠基与特色转型,筑牢高原粮仓根基

西藏自治区成立以来,通过强制性制度供给与资源投入的有机结合,实现了生产关系的根本性变革,传统农牧业向社会主义集体经济转型,释放了农牧业生产力。

自1965年启动人民公社试点至1975年完成全区集体化改造,西藏逐步确立了“统一经营、按劳分配”的制度模式。在中央财政支持下,通过农机推广与基建投入形成“集体化+机械化”双轮驱动模式,促进了良种推广与耕作制度改善,为农牧业发展奠定制度基础。中央第二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土地归户使用、牲畜归户私养”的“两个长期不变”政策,极大激发农牧民生产热情,这是党的治藏方略在农牧区的具体体现。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确立的援藏机制,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中央关怀与全国支持的集中展现,助力建成青稞、牦牛等特色生产基地,推动第一产业从单纯“增产”向“增收”转型。

在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引领下,科技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下的政策倾斜和资源投入,促进青稞产业链深度延伸,糌粑粉、青稞啤酒等产品产值显著;特色种养模式广泛推广,有机茶园、藏鸡产业园等不断涌现;产能稳步提升,粮食连年稳产超百万吨,从1965年的29万吨增加到2024年的112.9万吨,肉奶自给率达98%。这不仅保障了粮油肉供应,还大幅提升农牧民收入,实现特色资源的高附加值转化。

(二)第二产业:制度赋能与绿色崛起,构建现代工业体系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为西藏填补工业空白、构建现代工业体系提供根本政治保障。依据不同时期发展需求精准施策,从基础工业布局到绿色低碳转型,引领西藏工业走出一条契合高原特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在国家战略布局和制度保障下,现代工业从无到有。1966年林芝毛纺厂采用“原料本地化+产品市场化”模式成功构建畜产资源转化产业链。1977年羊八井地热电站开启中国高原地热开发先河,这些标志性项目的建成投产,拉开西藏工业化的序幕。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极大地降低物流成本,改善工业发展条件。同时,清洁能源战略开始落地,大规模推广太阳灶、光伏发电,绿色工业框架初步形成。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下的政策创新和自主探索推动西藏工业向清洁化、特色化、高端化迈进。能源革命领跑全国,昌都八宿风电场等项目建成,使西藏成为全国首个全清洁电力供应省级电网,清洁能源装机占比96%,发电量占比超99%。特色制造提质增效,“西藏好水”产业产量谱写产业强区篇章,自主研发的“雪莲花”高原炊具获18项专利,各项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大量就业。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华新水泥、高争建材等企业服务国家重大工程,推动产业升级,一个以清洁能源为支撑、特色制造为亮点的绿色工业体系已然成型。

(三)第三产业:制度红利与文旅融合,激活美丽经济动能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在西藏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特别是文化旅游业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制度保障下的开放、扶持与创新,让独特的自然人文资源转化为强劲发展动能。

西藏自治区成立后,现代商业网络逐步取代传统集市。得益于改革开放政策和交通条件持续改善,初步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商贸流通体系,西藏“美丽经济”被激活。旅游业呈现“超规模、井喷式”发展。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将西藏定位为“重要世界旅游目的地”,并组建西藏国际旅游集团,标志着旅游业作为西藏支柱产业的地位在国家战略层面确立。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就业规模迅速扩大。

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的文化繁荣政策和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引领下,文旅深度融合成为核心驱动力。文化IP产业化,《文成公主》实景演艺等成为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典范,带动大量就业。全域旅游升级,2024年接待游客6389.1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745.93亿元,影响力持续扩大。发展红利共享,通过产业链延伸至手工艺、民宿、农牧产品直销等领域,旅游收益广泛覆盖农牧区,有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农牧民增收,实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核心要义。

二、当代启示: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与创新

(一)党的治藏方略:制度创新的根本保证

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科学构建了涵盖“政治、经济、生态、安全”的系统性政策框架,清晰指引了西藏制度建设的历程:从奠定基础的初步探索(1965-1979),到激发活力的改革深化(1980-2011),再到新时代的守正创新,党的治藏方略始终与时俱进。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通过科学制度设计,有效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2019年西藏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充分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边疆民族地区治理中的显著优越性。

(二)援藏机制创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

援藏政策不断深化升级,从早期的“输血式扶持”向“造血式赋能”转变,持续强化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经济纽带。1994年以来,累计10批、11900名援藏干部人才响应号召、扎根高原、无私奉献;“十三五”期间,17个对口支援省市投入资金200亿元,实施援藏项目1260个,建成藏青工业园等一批重要产业平台。东部先进管理经验与西藏特色资源优势深度结合,成功培育了“5100”矿泉水等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企业,为西藏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谱写了民族团结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三)生态价值转化: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成功典范

西藏坚决扛起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成功走出了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将“绿水青山”的生态优势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发展优势:科学划定占国土面积26%的生态保护红线,建立起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的制度体系;“十四五”期间,投入生态岗位资金62.45亿元,帮助50万名农牧民群众实现向生态守护者和文化旅游从业者的成功转型;创新构建高海拔地区“风光互补”绿色供电模式,稳步推进碳汇交易试点,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滋养高原、惠及群众的“金山银山”,为全球生态脆弱地区绿色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四)产业融合攻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路径

西藏积极构建“三产联动、城乡互融”发展格局,着力打破传统城乡二元结构,有效破解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文旅产业为引领,串联农牧产品加工、民族手工业等特色产业,有效赋能区域经济发展;随着铁路网络不断延伸和数字基建全面覆盖,农村电商覆盖率达到95%,破除地理阻隔对发展的制约;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2024年城乡收入比降至2.57:1),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各族群众,推动西藏城乡发展呈现出均衡协调、融合共进的良好态势。

结语

西藏自治区60年的产业发展史,是一部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根本保障与党的治藏方略科学指引下,制度创新与产业变革同频共振、相互促进的辉煌史诗。从制度破冰释放生产力,到改革开放激活市场活力,再到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每一次产业转型升级都深深植根于制度的深刻变革和政策的精准导航,三大产业的蓬勃发展有力证明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西藏的成功实践,更彰显了党的治藏方略的强大生命力。60年沧桑巨变中,西藏用实践生动回答了“高原如何实现现代化”的世界性命题,不仅创造了地区生产总值增长320倍的奇迹,更贡献了边疆民族地区现代化的“西藏范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西藏正沿着“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的指引,加速建设重要的国家清洁能源基地、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重要的高原特色农产品基地,谱写雪域高原更加灿烂辉煌的产业新篇章,继续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注入磅礴动力,为人类可持续发展贡献东方智慧。

(作者席蒙蒙系 社会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