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18luck新利app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18luck新利appios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资料库
>
中国藏学年鉴
经济研究——农牧业研究
强舸的《发展嵌入传统:藏族农民的生计传统与西藏的农业技术变迁》(《开放时代》第2期)一文,认为技术变迁受本地传统生计模式及其背后的自然环境制约,但传统的生计模式和农业新技术并不必然发生冲突,恰当的新技术不仅不会与生计传统及相应的文化观念相抵制,反而能迅速地嵌入本地生计模式,有效地解决其内在危机,达到将传统纳入发展,用发展繁荣传统的效果。
经济研究——旅游业研究
张忠孝等人的《青藏高原旅游开发研究》(科学出版社)一书,首次把青藏高原作为一个完整的、统一的综合自然地理区域进行旅游开发研究。
经济研究——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研究
德吉、吴巧生的《基于本地劳动力就业的资源型地区发展对策研究——以西藏甲玛铜多金属矿区为例》(《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第10期)一文,认为甲玛铜多金属矿区及其周边地区正处于“人口红利期”;现行发展战略对本地劳动力吸纳度有限,背离本地丰富的劳动力供给市场;应推行就业创造战略,改善经济增长绩效;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促进分工与劳动力就业。
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
白玛朗杰主编的《中国西藏农村发展报告2012》(西藏藏文古籍出版社)一书,总结了西藏农牧区60年来,尤其是“十一五”以来,西藏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成绩。
经济研究——金融与财政研究
沈宏益的《新时期西藏农牧民持续增收的财政政策设计》(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认为西藏的财政支农政策要通过夯实农牧民增收基础的财政政策,改善西藏农牧区交通、水利、通讯、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通过提高农牧民增收潜力、改善农牧民增收环境、降低农牧民经营风险、提升农牧民增收软实力、创新西藏农牧民增收途径,促使“输血型”财政逐步向“输血型+造血型”经济转化。全书分为8章。
经济研究——产业与发展路径研究
杨涛的《西藏产业互动的共享式增长效应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书,围绕西藏共享式增长的实现,从产业互动视角来研究西藏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共享以及西藏农牧民的民生改善。
经济研究——城乡居民生活现状研究
宗刚的《西藏农村生活能源消费升级及其保障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一书,认为实现西藏农村传统生活的转变,减少广大群众对传统生活能源如牛粪、薪柴等生活能源的依赖是加强西藏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构建西藏高原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济研究——经济发展回顾
徐伍达、杨亚波的《从传统迈向现代——西藏农村经济60年回顾与展望》(《中国藏学》第2期)一文,认为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多层面变迁和农村产业结构演进以及农业科技的持续进步是推动西藏农业发展的主要动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通过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农村发展资金支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推动农业科技进步,西藏农村经济得以可持续发展。
经济研究——特色产业
杨西平、张志恒的《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事实与战略》(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书,总结了和平解放以来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的物质条件、取得的显著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实证分析方法解析了西藏农牧特色产业的比较优势,探讨了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与相关领域的内在联系、西藏农牧特色产业发展战略和对策建议。全书分为9章。
社会研究——社会变迁与制度转型研究
马玉英、马维胜的《青藏高原城市化模式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书,从中华民族生态安全和青藏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学术视野,探索一条既能保证区域发展,又能保障中华民族生态安全的城市化路径。
社会研究——民族与宗教研究
苏发祥主编的《人类学视野中的安多藏区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一书,收录了18篇国外关于安多藏区研究的译文,主要内容包括:甘南和青海藏族部落研究、青海黄南六月会研究、当代安多藏区的现代性与现代化研究、安多藏区的神山神湖研究、安多藏区的民间宗教与仪式研究。
社会研究——人口与健康研究
段玉珊、王娜等人的《西藏人口老龄化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西北人口》第6期)一文,通过分析西藏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发现虽然西藏整体尚未进入老龄化社会,但个别民族已经成为典型的老年型人口,局部地区也呈现出老龄化形态。西藏人口老龄化具有老年人口以藏族为主、世居民族老龄化程度高、老龄化程度地区发展不平衡等特点。
社会研究——文化观念、社会态度与妇女发展
程科的《在蓉藏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与自信的关系探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第4期]一文,认为文化适应各维度对学业表现、体育运动、外表和与人交谈等自信维度呈显著正相关;主流文化认同对社会相互作用具有正向预测作用,学校教育认同对个人评价的外表、与人交谈维度均具有正向预测作用,总体文化适应对学业表现具有正向预测作用。说明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适应与自信呈显著正相关。
社会研究——社区与案例研究
李雪萍的《反脆弱性发展:突破发展陷阱的路径——基于西藏城镇社区发展的实证调查与理论分析》[《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2期]一文,用社区脆弱性框架分析西藏社区发展,可见其外部脆弱性与内部脆弱性叠加、累积式脆弱性与冲击式脆弱性叠加、结构性脆弱与胁迫性脆弱叠加;反脆弱性发展中,“政府服务社区”是反脆弱性社区发展的主体格局建构,“增强地域力”是反脆弱性社区发展的能力建构。
社会研究-------社会管理与社会稳定研究
张阳阳、徐平的《西藏自治区国家认同状况调查研究》(《中国藏学》第4期)一文,通过问卷调查分析,认为西藏各群体的国家认同程度非常高,应该在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辩证关系基础上,通过科学发展维护各族群众的国家认同感,在实现“中国梦”过程中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
社会研究——综述与书评
席焕久的《藏族的高原适应——西藏藏族生物人类学研究回顾》(《人类学学报》第3期)一文,认为藏族由于长期生活在高原缺氧的环境中,不仅形态和机能发生了适应性变化,而且体成分也表现出相应的变化,体现了形态、机能和体成分的统一。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