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18luck新利app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18luck新利appios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资料库
>
中国藏学年鉴
经济社会
2015年,中国藏学之经济社会研究专著30余部,经济研究论文近250篇,社会研究论文近200篇。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研究内容逐渐丰富深入,研究方法更加规范,更多学者倾向于选取某一区域,从微观的个案入手,采取抽样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更加深入细致地进行分析,研究结论也更具有说服力。
经济研究——农牧业研究
余成群、钟志明的《西藏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及其路径抉择》(《中国科学院院刊》第3期)一文,认为实施粮食安全保障战略,向食物安全保障战略转变,实现农牧业可持续发展,是西藏农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与内在要求。构建以青稞产业、农区畜牧业与设施农业为产业发展重点,以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为内涵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是西藏现阶段农牧业转型发展的根本出路。
经济研究——旅游业研究
马宁的《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一书,共分为十章。内容主要包括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程,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情况,西藏各民族大学生非遗认知调查,并介绍了非遗保护的多个案例,如尼洋阁藏东南文化遗产博物馆、“勒布沟”模式、“斗玉—准巴”模式、南伊沟旅游开发中的非遗、墨脱县限制性旅游与非遗保护、错那县非遗保护的困境,该书还介绍了旅游产品转化、小区参与旅游、文化多样性展演等门巴族、珞巴族非遗保护与旅游业结合的路径。
经济研究——生产要素与企业发展研究
郑长德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经济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书,认为我国少数民族人口在2000—2010年的增长率显著低于1990—2000年的增长率,持续高增长的少数民族数量明显减少。
经济研究——区域经济研究
周晶、李天的《西藏传统城镇类型与形成机制研究》(《西藏研究》第6期)一文,认为按照西藏传统城镇的形成机制和主要功能,可以划分为宗堡型城镇、寺院型城镇、边贸型城镇和驿站型城镇四种主要类型,其中以宗堡与寺院形成的二元空间格局为西藏传统城镇的代表模式,其复合型功能是西藏近现代城镇的发展基础,而其他城镇类型则可能因为所承担的功能较为单一,在社会制度变革、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交通环境改善的过程中趋向衰落。
经济研究——金融与财政
蒋霞的《中国藏族地区金融制度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一书,基于对藏区金融制度供需双方的实地调查,用交易成本等理论分析金融制度供需双方的行为与特征,探讨藏区金融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制度创新。全书分为九章,主要包括藏区现有金融制度安排特征、藏区农牧户借贷行为特征、藏区农牧户金融需求特征、藏区农牧户借贷选择解释、藏区现有金融制度的解释、藏区金融制度安排的根源、藏区金融制度创新。
经济研究——经济转型与跨越式发展
沈开艳的《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从理论层面对“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给出清晰定义,同时为其找寻理论支撑,梳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理念的脉络;实证层面,通过对西藏经济发展历程与现状的描述,分析了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制约因素和主要矛盾;政策层面,在考虑到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特殊性基础上,给出了制定跨越式发展政策的目标导向和基本原则,并在对现有政策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给出了实施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政策设计思路。全书共三章。
经济研究——城乡居民生活现状研究
廖桂蓉、盛伟的《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空间分布差异的实证分析》(《农村经济》第4期)一文,认为藏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呈现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局部大多数地区呈现高高或低低聚集趋势;海北州—海西州—海南州自然资源丰富,交通和区位条件相对更优越;山南地区—拉萨市—日喀则地区—林芝地区自然环境比较适合农作物的生长和畜牧业的发展,边境贸易的发展也促进了农牧民增收。
经济研究——公共产品供给与交通研究
李丽的《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出版社)一书,针对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中的矛盾,紧密联系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基本公共服务的差异性,从基本公共服务的目的角度出发,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全书分为六章,主要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证分析,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形式均等与实质均等差异的原因分析,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实质均等的基本思路,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有效供给的政策建议,少数民族地区基本公共服务的现实问题——以青海省治多县为例等内容。
经济研究——特色产业研究
张志恒、杨西平等人的《西藏特色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一书,从西藏农牧特色经济、西藏绿色矿业经济、西藏特色旅游经济、西藏上市公司发展战略选择、西藏农牧区消费者行为以及拉萨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查研究等入手,总结了上述特色经济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存在的主要问题,运用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的分析方法解析西藏特色经济在上述领域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促进这些特色经济领域加快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经济研究——经济发展回顾
田祥利、余正军的《中央旅游援藏政策的逻辑起点与历史演进》(《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1期)一文,将中央旅游援藏政策分为四个阶段,即起步阶段(1984—1993年)、发展阶段(1995—2001年)、调整阶段(2002—2010年)、完善与深化阶段(2011年至今)。中央旅游援藏政策演进特征为政策目标呈有序演替的态势,政策工具多元且组合协同性,政策模式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政策连续性和波动性并存。
社会研究——社会变迁与制度转型研究
王跃、何成都的《路径依赖理论视野下的西藏社会转型探究》(《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第6期)一文,认为西藏正在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应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藏,加强公民教育,扩大公民有序参与,建立良性的社会转型依赖路径。
社会研究——民族与宗教研究
艾菊红、廖旸的《羌笛藏歌:陇南宕昌藏族的族群认同与构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通过阐释宕昌藏族族群认同与构建的实践过程,试图说明在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化心理情感的共同作用下,族群认同是一个不断重新构建的主观动态过程。全书分为八章,主要包括宕昌概况、宕昌藏民的社会生活、凤凰山神、家堂龙王神、佛陀与其他诸路神灵、历史记忆、羌藏之争、文化认同与文化再创造。
社会研究——人口与健康
徐学书、喇明英等人的《藏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工作探讨——以四川省成都市为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第6期)一文,从制定专门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机制政策、完善基础信息采集机制措施、加强针对性机制政策建设和服务工作等方面,对提升成都市藏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的机制政策和措施进行探讨。
社会研究——教育与妇女儿童发展研究
次仁央宗的《珞巴妇女性别角色与社会地位变迁:以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为例》(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一书,通过文献回顾、入户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对比民主改革之前和之后妇女在政治、经济、家庭、婚姻以及社会活动中的地位,采取统计分析的方法从人类学、社会学和民族学研究视角对珞巴族妇女在社会变迁中婚姻家庭以及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地位进行描述、总结。该书认为经过60多年社会经济的发展,珞巴族妇女在政治、经济、教育、婚姻和家庭等方面已经拥有了较好的社会地位。
社会研究——社区与案例研究
彭陟焱、叶健的《藏传佛教中的藏族家庭神圣空间探析——以拉萨市当巴社区为例》(《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社版第3期)一文,认为藏族的家庭空间一般分为世俗空间与神圣空间,神圣空间主要包括门垛、佛堂、火塘、塔觉、粮仓。文章通过对哲蚌寺脚下的当巴社区内藏族家庭神圣空间的考察与分析,阐释神圣空间所蕴含的藏族民俗文化、象征文化、哲学文化、宗教文化。
社会研究——社会管理研究
赵会、陈旭清的《境外非政府组织(NGO)与西藏治理关系研究》(《理论月刊》第4期)一文,认为境外NGO通过实施公益项目,对当地经济社会及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但也有一些怀有敌意的境外NGO在西藏地区开展违反中国法律、破坏我民族团结、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如何对这些组织进行有效识别和监管,利用这些组织的力量推动西藏地区的稳定与发展,维护国家的安全,是实现西藏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社会研究——综述与书评
王超霞的《简述近十年以来西藏妇女扶贫及其成就》(《西藏发展论坛》第1期)一文,认为西藏妇女扶贫取得的成绩包括制定金融优惠政策,制造更多机会参与经济活动,提升社会地位;西藏妇联组织扶贫活动,开展扶贫项目;妇女的政治地位得到提高;妇女医疗条件得到较大改善,贫困妇女健康得到基本保障。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