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够参加《西藏通史•清代卷(下)》“经济”部分的撰写,荣幸之至,同时感到使命光荣,责任重大。这部鸿篇巨著,具有里程碑意义,最具权威性,怎样评价都不为过。现在结合当年写作的体会,谈一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不对不正确之处,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2002年底还是2003年初,接到王维强博士的邀请,参加《西藏通史•清代卷(下)》“经济”部分的撰写任务,因此,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收集各方面材料,做材料的选择和甄别,同时,在写作过程中,按照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客观评价,对书稿不断打磨,不断修正。
体会和认识有这么一些:一是《西藏通史》是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方法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书写,突破了传统的西藏史、藏族史的写作方法;二是坚持了正确的政治导向和问题意识,全书通篇都体现了“五个认同”;三是站位高、立意远,立足挖掘各种史料,尤其是考古材料和新发现的史料、档案等,是对学界既有研究成果的充分吸收和创新,体现时代感,极具价值,是反“藏独”、反分裂的集大成者,也体现了中国藏学界老中青三代的结合,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四是《西藏通史》努力探寻西藏地方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规律以及区域特点,通篇都贯穿着中央政府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论述,体现多元一体格局中的西藏和历史上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体现了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真实写照;五是有清一代是西藏经济发展史上极为重要的转型变革时期,深化清代西藏经济研究,对新时代治边稳藏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六是清代西藏经济发展内外环境复杂,关联内容极其丰富,涉及范围广、领域多,其发展受政治影响大,增加了撰写的难度;七是有清一代,西藏与中央及相邻省份的关系越来越紧密,撰写过程中严把政治关和学术关。
也有一些遗憾:一是材料运用上,主要是基于当时现有相关研究成果和公开出版材料,作为一手的大量档案材料未能有效使用是一个缺憾;二是受体例和篇幅限制,只能粗线条、概要式书写,研究深度还不够,相关专题研究未能充分展开。
建议:一是《西藏通史》是划时代的巨著,供研究存史资政之用。但是,社会普及版也应当纳入中心的工作计划中,除了普通版的简本之外,还应有科普读物版和藏文版、外文版,起码英文版是必须有的;二是《西藏通史》的数据库建设,并将相关的研究资料纳入其中;三是加大成果宣传和推广力度。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