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收入的文书都是根据拉露(Lalou)女士所编写的目录(《巴黎国立图书馆所藏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目录》,第1卷(1—849号),1939年巴黎版,第2卷(850—1282号),1950年巴黎版;第3卷(1283—2216号),1961年巴黎版)的先后顺序而整理的。因此,在阅读本藏文卷子选辑时,有关对写本的具体分析和注记,请参阅该目录。我们在简析中又指出了这批卷子的分类情况。本选辑中对某些文书的介绍与拉露《目录》并不完全一致。我们于本书的附注中介绍了其中修改的情况,并且具体指出了文书本身的编号。
每卷写本的页数都是从1页往下接着编的,即使是有的卷子原来没有编页码或文书开始部分已残缺,也用a和b等字母分别表示每页的正面和反面。对于文书内部的残缺处,我们只标注“残缺”等字样,并紧接着继续编页,并在残缺以前的一页处以星标符号作记。
对于那些装订成册的写本,我们也是按照页数而编号的,如1a—1b,2a—2b等等。
对于折页的卷子,我们也是从第1页正面开始一直往下编,与对各页编码时所遵循的原则完全一样,其背面的页码与正面最后一页相接,并且注明是背面。
对于成卷的写本,由正面的第一叶开始一直到背面连续往下编。
在左部边缘的罗马数字一般都是指拉露女士对文书的分析。这种分析没有区别同一篇文书的各个段落和各篇不同的文书。我们有时候也对这些划分法作了修改,并且大体保持了使用罗马数字中模棱两可和含糊不清的地方。
由今枝由郎、斯巴尼安(ArianeSpanien)、魏普贤(HélèneVetch)和允丹嘉错(Yon-Tan-Rgya-Mcho)等人所写的提要都用作者名字的起首字母所表示。
前两辑所复制发表的敦煌藏文写本目录
第1辑:
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Pt.1、15、16(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卷751号)、22、37、39、40、41、42、44、55、76、85、100、103、113(背面Ⅴ、Ⅵ,Ⅶ)、116(Ⅲ—Ⅸ)、121、126、127(回鹘文卷子除外)、129、130、131、132、134、175、219、220、230、239、351、448、454(背面)、504、505、506、512、572、610、611、613、640、813、814、845、849、911、958、959、960、962、967、977、983(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卷第737号)、986、990。
第2辑[1]:
伯希和敦煌藏文写本:Pt.997、998、999、1001、1003、1038、1039、1040、1043、1044、1045、1046(Ⅱ)、1047、1051(正面)、1055、1057、1060、1067、10682、1071、1072、1073、1075、1077、1078、0782、1079、1080、1081、1082、1083、1084、1085、1086、1087、1091、1092、1094、1095、1096、1097、1098、1101、1104、1106、1111、1113、1115、1118、1123、1124、1125、1129、1130、1131、1132、1134、1136、1142、1184、1185、1118(背面)、1189、1194、1199、1200、1201、1202、1203、1205、1211、1212、1217、1288、1239、1240(Ⅲ—Ⅴ)、1241、1246、1248(正面)、1253、1256、1257、1258、1262、1263、1283、1284(Ⅰ、Ⅱ)、1286、1287(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第Ch、ⅩⅦ·2号写本)、1288(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750号和大英博物馆Or·8212)、(1871号写本)、1289、1290、1291、1292、1297、1552(背面)、2099、2111、2123、2124、2125、2127、2204(b·c·)2205、2218(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Ch·73,幡号写本第12段残片)2220。
复制写本内容简析
艺术:
——图片:Pt.37、55、239、2123
史地:
Pt.16(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卷751号)、100、130、131、132、134、175、230、849、960、1038、1060、1091、1123、1188、1286、1287(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卷Ch··2号)、1288(补充以印度事务部图书馆藏卷750号和大英博物馆藏卷Or.8212(187)号1290+1067、1283§Ⅱ、1552、2111。
语言:
梵文转写词及藏译文:Pt.845、849。
用汉藏两种文字所写的文献:Pt.85。
包括译自汉文的文献:Pt.127。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