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居我国三大英雄史诗之首的《格萨尔》史诗,不仅叙述了格萨尔一生的英雄业绩,展现了波澜壮阔的藏族古代部落战争场面,还融会了古代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纳西族等民族的道德观念、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它在产生、流传、演变、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知识汇总、生活教育、陶冶情操、传播信仰、精神寄托、文艺娱乐等作用。
西北民族大学自1954年始,已故著名格萨尔学泰斗王沂暖先生(2006年荣获第二届中国藏学研究最高奖——珠峰奖荣誉奖)等人,就开展了《格萨尔》的搜集、整理、翻译工作,这在全国具有开创性意义。1981年成立“西北民族研究所《格萨尔》研究室”,1994年成立“西北民族学院格萨尔研究所”,2002年更名为“格萨尔研究院”并沿用至今。
格萨尔研究院是一所研究多民族《格萨尔》史诗并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研究机构和教育机构。现有科研人员8人,其中教授(研究员)3人,副教授4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人。
格萨尔研究院自1995年开始招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方向)硕士研究生,2004年具有“历史文献学”(格萨尔学方向)硕士学位授予权和“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格萨尔学方向)博士学位授予权。共培养藏、蒙、土、汉等多民族格萨尔学硕(博)士140余名。自1996年至今,格萨尔研究院的“格萨尔学”连续四轮被评为甘肃省省级重点学科。
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学”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位于我国格萨尔学界的前列。目前,格萨尔研究院拥有《格萨尔》史诗整理与翻译、多民族《格萨尔》比较研究以及《格萨尔》文化研究等三个研究方向。多年来,格萨尔研究院研究人员们致力于边缘、交叉学科的研究,从藏族、蒙古族、土族、裕固族等多民族的语言、宗教、民俗、历史、文艺、伦理、心理、军事、比较文学等多学科的研究做起,构建格萨尔学学科。
格萨尔研究院主要通过编纂(包括整理、翻译)大型丛书《格萨尔文库》,确立重大科研项目,产出重大科研成果,组织大型国际性学术会议,完成了格萨尔学学科建设既定的阶段性目标,并促进了格萨尔学研究向纵深、广阔方向发展,建立了知识创新机制,使格萨尔学研究与教学的整体水平居国内领先地位,在国际史诗研究领域享有较高学术声誉。
集藏、蒙、土、裕固多民族、多语种(包括汉译、曲谱在内)的《格萨尔文库》,投入十多年之久时间,将《格萨尔》故事以天子下凡开首到回归天界结尾的整个情节为顺序,着重编纂并出版完整的传统《格萨尔》早期木刻本和手抄本的精髓版本,具有填补空白和正本清源的意义。《格萨尔文库》中的土族《格萨尔》通过采风,录制200多盘民间艺人口头吟唱的磁带,记录、转写整理而成。其中“创世纪”章节在其他国内出版版本中绝无仅有。《格萨尔文库》的面世,将标志我国《格萨尔》编纂等基础研究工作进入了一个更高阶段,会使《格萨尔》规范化、完整化和系统化,从而具有更高的科学研究价值。
此外,2003年9月,申请并获准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大型格萨尔文化数字资源库建设及其应用研究”(于2008年11月通过了结项鉴定,并获得“优秀”等级)的实施与完成,对促进本学科建设向纵深发展,探索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高科技的有机结合方面,具有开拓性意义。
格萨尔研究院于1992年主办全国《格萨尔》“八五”规划工作会议;1996年主办“第四届国际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2004年主办联合国参与项目——“格萨尔千周年纪念大会”;2006年主办“第六届国际格萨(斯)尔学术研讨会”;2009年组织并主持了在昆明召开的“第十六届国际人类学与民族学大会”之“《格萨尔》研究”专题学术讨论会;2012年和2013年分别主办两次“《格萨尔》艺人进校园”活动等等。多次就如何抢救保护《格萨尔》这一民族文化瑰宝、多学科多角度研究《格萨尔》等学术问题展开讨论。通过学术会议,扩大了西北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的影响,提升了格萨尔学学科品位,极大促进了格萨尔学学科建设的发展。
目前,格萨尔研究院学科团队在研国家社科项目8项;“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土族《格萨尔》说唱”等国务院、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教育部、中央高校等各级各类项目6项。发展前景良好。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