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落地生根,服务社会深学笃用—— 科研30周年

发布时间:2021-11-12 14:28:26 | 来源:《中国藏学》2016年第S1期 | 作者:拉巴平措 郑堆 | 责任编辑:

1986年5月20日,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关怀下, 在北京成立。 是国家根据涉藏工作的特殊任务和藏族文化的实际状况成立起来的学术机构,是以我国西藏及其他藏区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学术机构,以西藏及其他藏区的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宗教、语言等为研究对象,以繁荣和发展我国的藏学研究事业为己任,职责是“两个服务”,即为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服务,为西藏和四省藏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的成立是藏学界的一件大事,也是深入推进党和国家涉藏工作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藏学研究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标志着藏学研究为维护祖国统一、增进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势力,承担起了更加重大的责任。

30年来, (以下简称藏研中心)经历了艰苦创业、逐步成长和稳步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86年到1994年,是藏研中心的艰苦创业阶段。在这个阶段,藏研中心明确了内部领导体制,初步建立了具有科研、资料、出版三大职能的较为完整的科研系统,基本形成了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和行政后勤人员队伍,汇聚了一批以中青年为主的科研人员,确定了一批重大科研项目;第二阶段从1994年到2000年。在这个阶段,藏研中心逐步成长起来,有了固定的办公地点,结束了辗转搬迁的日子,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逐步成长起来,首次有了博士生导师并培养出了自己的博士,产生了一批较有影响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制定了一系列科研和行政管理制度,北京藏医院和藏文大藏经对勘局的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第三阶段从2000年至今。藏研中心各项事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藏研中心成立30年来,始终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指导学术研究。藏研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以正确的理论指导,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坚持批判地继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坚持爱国主义立场,自觉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顺应时代发展和历史潮流,注重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传统文化研究中体现时代精神,在现实问题研究中尊重历史规律。围绕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稳定的实际情况开展藏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

——建成了以科研为中心的多功能的藏学研究机构。设立社会经济研究所、历史研究所、宗教研究所、当代研究所、藏医药研究所、图书资料馆、中国藏学出版社、中国藏学杂志社、中国藏学网、西藏文化博物馆、北京藏医院和大藏经对勘局等业务机构,科研业务办公室、办公室、机关党委和人事办公室、机关服务中心等管理、服务机构。在西藏的拉萨和林芝分别建立了工作站。

——建立起多民族的藏学专家学者队伍。藏研中心是一个多民族团结友爱的集体,干部职工分别来自汉、藏、蒙、满、回、彝、白、土家、纳西、达斡尔10个民族。形成了老中青梯级人才结构。由于我们高度重视干部队伍建设,特别是科研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了一支马克思主义藏学研究队伍,从而确保了各项科研任务的组织实施和全面完成。

——发挥了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的积极作用。在中国现有五十多个藏学机构中,藏研中心承担着牵头协调的职能。初步建立起全国藏学机构协调机制、课题合作研究机制、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和对外学术合作交流机制。

——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与科研任务。以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宗教学、政治学、藏医药研究、藏文和梵文文献研究为主要学科和研究方向。完成了上千项各级各类科研课题,取得了丰硕成果。专家学者们还承担了来自中央有关部门和有关地方的大量科研任务,为决策咨询、涉藏外宣做出了重要贡献。

——开展了广泛的藏学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每年接待外宾数百名,每年出访约50人次。与50多个国家的相关研究机构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开展了众多科研项目合作,聘请了5名特邀研究员。

——搜集了众多文献、音像、档案资料。图书资料馆现有图书约10余万册,杂志500多种,藏文和汉文历史档案数万件,还有大量的影视、录音和图片资料、梵文贝叶经复印件等学术档案。与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第二历史档案馆等密切协作,合作开展藏学文献及藏文历史档案的保护整理项目。

——出版了大量汉、藏、英文图书杂志。中国藏学出版社现已出版各类图书1200余种,300多万册,已经成为国内外最有影响的藏学专业学术出版机构。《中国藏学》是中国目前唯一的国家级藏学专业学术期刊,有汉、藏、英三种文版,已出刊262期。

——搭建了中国藏学界信息交流平台。中国藏学网是藏学专业网站。组织开发的国际标准藏文计算机字体——“珠穆朗玛体”,使多种传统藏文字体首次在计算机上得以应用。

——展示了独具特色的藏族文化。北京藏医院发展成为“以藏医为主,集医疗、科研、教学和康复为一体,多民族医药相结合”的国家级民族医院,受到海内外患者的青睐。西藏文化博物馆成为首都展示、普及和研究藏族文化的一个形象而直观的窗口。

同时,在科研与行政管理、后勤保障、机关建设方面也取得了进展。

30年来,藏研中心所取得的每一份成绩,都归功于中央和中央统战部的正确领导,归功于中央和国家有关部门、西藏和四省藏区的鼎力支持,归功于全国藏学研究机构和专家的积极协作和通力合作,归功于包括老干部在内的中心全体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的努力工作。

回顾藏研中心30年来科研的发展历程,我们深刻的体会到:

一、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西藏工作和藏学研究工作

早在五六十年代,党和国家第一代领导集体就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进行藏学队伍的建设,在全国各科研院所开设藏语文班,培养了一大批懂藏语,业务精、素质高的藏学研究骨干,为今后中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为首的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为加大藏学研究力度,批准组建了中国藏学研究的最高机构—— 。在成立大会上,习仲勋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对藏学研究提出几点希望。第一,要把藏学研究中心办好。第二,要注重文献资料的收集。第三,要团结藏、汉族的专家学者,抓紧培养有志于藏学研究工作的各族青年,不断扩大藏学研究队伍。第四,要加强指导、协调和信息服务工作。中央从维护祖国统一、争取国际舆论、保护藏族文化等方面阐明了成立藏研中心的意义,提出了明确的方针和任务。

2000年10月,胡锦涛同志对藏研中心负责同志当面指示:“中央很关心你们,仅依靠你们一百多人搞藏学是不够的,要把全国各有关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藏学工作者组织起来,共同开展藏学研究。”2005年,中央在12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加强藏学研究,培养一支坚持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藏学研究队伍”,藏学研究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关于西藏和其他藏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5月18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同志亲临视察,转达了胡锦涛同志对 20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的热烈祝贺,向多年来辛勤努力和敬业奉献的全国藏学研究工作者表示亲切问候。他提出了把藏研中心建设成全国藏学研究、人才、资料、出版、信息、展示六个中心的要求。2011年5月19日,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部长杜青林同志到藏研中心参观了25年成就展,对我们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他提出藏研中心要“整合资源力量,夯实基础研究,破解现实难题,多出成果、多出精品、多出人才,努力把藏研中心建设成为党的西藏政策宣传基地、西藏和其他藏区工作的理论研究基地、藏学科研人才培养基地”。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了党的西藏工作理论,提出了“治国必治边、治边先稳藏”的重要战略思想,做出“坚定不移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积极构建维护稳定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西藏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确保到2020年同全国一道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指示。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对藏学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直接的指导意义,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基础与现实研究齐头并进,科研项目成果丰硕

藏研中心成立30年来,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围绕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稳定的实际情况开展藏学研究,取得了可喜成绩:

1、承担多项国家级文化工程

党和政府历来重视藏族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工作,尤其高度重视藏文古籍的抢救和保护。为保护藏族优秀传统文化,藏研中心牵头申请多项国家级重点文化工程。其中,《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藏研对勘版和2013年启动的《中华大典·藏文卷》项目,代表了当前藏文古籍保护与发展的最高成就。

(1)《中华大藏经》(藏文)对勘项目

《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藏文古籍,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1986年9月26日中央批准藏研中心对勘出版《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经过近20年的努力,《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藏研对勘版已于2008年全部出版。其中,对勘本《甘珠尔》108卷、《丹珠尔》124卷,收录经典4570部,包括显、密、经、律的佛教原始经典,内容涉及哲学、逻辑、文学、语言、艺术、天文、历算、医药和建筑等大小五明学科,堪称保护整理藏族传统文化的一项巨大的文化工程。《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藏研对勘本的出版,在国际藏学界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2001年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胡锦涛同志率领的中央代表团,2005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贾庆林同志率领的中央代表团,都把《中华大藏经·丹珠尔(藏文)》对勘本作为礼品,赠送给西藏的100座寺庙。

(2)《中华大典·藏文卷》项目

《中华大典·藏文卷》是2011年批准立项的国家“十二五”重点文化工程,是继《中华大藏经》(藏文版)对勘项目之后,由 组织实施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也是我国保护和弘扬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又一个标志性工程。项目计划15年完成,将收集历代藏族学者和高僧大德的主要著作,预计达上千册。编纂《中华大典·藏文卷》,是全面系统整理出版藏族优秀文化的重大工程,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整理出版藏文古籍文献开创先河、填补空白的创新性工程,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编纂《中华大典·藏文卷》是有史以来集中最多人力、财力,全方位、多领域,全面、系统地保护和发展藏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巨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目前《萨迦五祖文集》25册已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

(3)《西藏通史》

《西藏通史》是由 牵头承担的国家重点科研课题,该书共8卷13册逾900万字,由中国藏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著作。由 总干事拉巴平措研究员主持,以历史研究所研究人员为主,并广泛吸收全国藏学研究力量参与。该课题旨在全面、系统地研究和展现西藏地方历史的发展过程和全貌,探讨其发展的客观规律,并形成一部带有地方通史性质的多卷本著作。该课题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指导,从西藏地方历史研究领域中的疑难点和空白点入手,利用文物考古资料及多种文字的相关档案、史籍,借鉴国内外相关优秀研究成果,对于上起新石器时代下至当代的西藏地方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宗教、军事、科技、交通、民族关系等方方面面加以探讨,并将研究重点放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藏族与内地民族交往”以及“西藏地方历史自身发展特点”等三个方面。此外,为了与“藏族民族史”加以区分,本课题以元代为分界,之前以西藏地方历史为主,同时涵盖甘青川滇藏区的相关历史;之后则专写西藏地方的历史。该书集中体现中国西藏历史研究的成就,既有助于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也有助于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服务于西藏的稳定与发展。

2、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应用研究齐头并进

基础性研究和现实应用研究,是我们做好“两个服务”的主要手段。坚持“以科研为中心”导向,狠抓基础研究和现实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藏学的根基,脱离了基础研究的应用研究就成了空中楼阁。以基础研究为依托,以应用研究为重点,紧扣“出精品、出品牌”目标,实施名家战略、品牌战略,坚持“走下去、走进去”,深化学术研究,努力打造精品,加快成果转化,藏研中心学术领军能力增强,中国藏学面貌焕然一新,在国际藏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得到进一步提升。

(1)基础性研究方面

藏研中心与兄弟单位合作编辑、出版的7卷本《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和2卷本《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研究》,受到了国内外藏学界的好评。前者荣获1997年中国档案学会优秀成果一等奖、199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三等奖。合作编辑的中国第一、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和川、青、甘、滇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文献目录、《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汇编》等资料,成为藏学专家学者们的常用书籍。《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具有百科全书性质的藏文古籍,是藏学研究的重要基础资料,于2008年出齐的《中华大藏经(藏文部分)》藏研对勘本在国际藏学界反响热烈。“西藏现存贝叶经整理与研究”课题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七·五”期间国家重点研究课题得到立项,收集了珍贵的贝叶经资料,并取得了初步研究成果。我们组织编纂、出版发行的《东噶藏学大词典》、《藏文总称释义》受到学术界的好评。搜集整理《藏药方剂大全》等重点课题。《西藏通史》共8卷13册,计900多万字,是一部完整、全面、系统介绍西藏地方历史的通史著作。《中华大典·藏文卷》进展顺利,到2015年,已编辑出版《萨迦五祖文集》25册,约2400万字。《西藏历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对《西藏地方政治制度发展》《藏族在中华民族形成和发展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等重大问题作了进一步深入研究与阐释。2014年启动《西藏政治史研究与藏文文献翻译整理》项目。中心重点课题《中国藏医药藏汉大辞典》结题通过验收。《藏传佛教史研究》按吐蕃卷、宋〖BFQ〗代卷、元代卷、明代卷、清代卷、民国卷和当代卷7个课题开展,其中当代卷业已出版,其他部分正在修改或结题。《西藏所藏梵文手写本校勘研究》项目成果丰富,与奥地利科学院和德国汉堡大学合作的《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已出版18卷,相关研究论文若干。为全面、准确、及时记录和反映藏学研究发展状况,加强藏学学科建设,编辑出版《中国藏学年鉴》,为全国藏学界搭建了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

(2)现实性应用方面

始终牢记“两个服务”的政治任务,为党和国家的西藏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发挥智囊团作用。中心始终围绕这“两个服务”做好现实应用研究,为西藏和四省藏区长治久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智力支持。中心科研工作十分重视西藏和四省藏区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小康社会研究,积极为藏区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藏区的现代化献计献策。特别是在藏区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研究、西藏反贫困研究、西藏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扎实的研究。

在排除达赖集团干扰破坏,圆满完成十世班禅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和十一世班禅坐床典礼的过程中,藏研中心出版了《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清朝民国管理藏传佛教法规选编》,当时撰写的《清朝金瓶掣签制度的设立及其历史意义》《第十三世达赖喇嘛转世灵童寻访、认定和坐床考实》和其后撰写的《垂范后世,昭彰未来——纪念班禅寻访认定七周年》等文章,在《人民日报》等媒体发表,详述了寻访认定达赖喇嘛、班禅转世灵童的历史定制、宗教仪轨和中央政府的权威。我们还承担了《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和晋升学位问题专题研究》和《研究制定〈藏传佛教高级佛学院学位授予办法〉》等课题,会同相关学者写出了《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和学位晋升问题专题研究报告》。中央有关领导部门和有关专家学者认为此课题“填补了该问题调查研究的空白,将学术研究和政策研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项优秀的研究成果”。

围绕西藏和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开展调研,撰写的《西藏现代化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西藏扶贫攻坚研究》《农牧民增收与西藏建设小康社会研究》《农牧民的相对贫困——西藏强势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对西藏边境县贫困问题的调研》等著述,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出了建议。这些建议和《区域成本差异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关于西藏学习使用和发展藏语文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拉萨卷》《西藏昌都——历史、传统、现代化》等课题研究成果,受到了西藏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好评,有的调研报告还受到中央领导重视,形成有关政策并得到落实,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藏研中心完成的国家科委1994年重点科研项目《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课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西藏政治发展态势研究》《藏区治理体系现代化与治理能力建设》《西藏前沿问题研究》《当代西藏历史发展的两个政治性发展判断论证报告》等课题有序开展。《甘青藏传佛教主要寺庙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及对策》《台湾佛教发展现状及带给藏传佛教的思考》在中央统战部《调研参考》刊发,获得中央领导同志的肯定并做出批示。完成《西藏的社会稳定机制研究》《西藏基层政权建设研究》,形成了数篇研究报告。《新的国际背景下的西藏社会问题研究》《涉藏反分裂斗争实践的理论思考》《奥巴马时代美国的西藏政策的走向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等成果产生积极效应。协调全国藏学力量,完成中心重点课题《西藏跨越式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研究》,为西藏自治区提供决策服务,研究成果多次获得中央、统战部和西藏自治区政府领导批示。完成《西藏产业结构布局优化研究》《西藏战略性支撑产业对策与政策研究》等课题。《青藏高原环境与山水文化》等项目顺利开展。

2015年8月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提出发挥藏研中心等智库作用的要求,给藏研中心赋予新的职责,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会后,藏研中心先后召开党组会、总干事办公(扩大)会,认真学习领会会议精神,深入研究探讨发挥智库作用和开展智库建设的目标、措施、方法。随后,在北京举办第二届藏学珠峰论坛,邀请北京、西藏、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的专家学者近80人,围绕“青藏高原与‘一带一路’战略”主题,如何发挥智库作用,进行研究探讨。并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就如何为西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扶贫攻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基础设施瓶颈、发展优势产业、新型城镇化、社会全面进步、“美丽西藏”建设、加强民族团结和各民族交流交融、保持社会持续稳定发展等十大方面发挥藏研中心“智库”作用,进行了深入探讨。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活动将在“十三五”期间不断深化,我们将就发挥“智库”作用,进行更深层次探索,抓住机遇,不断培育中国藏学事业发展新动力。

三、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凝聚全国藏学研究力量

2010年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赋予藏研中心发挥好牵头协调全国藏学机构的职能。为了履行好职能,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藏研中心认真研究探讨发挥牵头协调作用的机制、方法和措施,并不断创新完善。形成以课题为纽带、以活动为载体、以交流、成果展示为平台,加强统筹协调的机制和措施。全国藏学机构合作体制逐步建立,统筹规划、分配任务、提供经费、反馈成果的牵头协调机制日趋完善,全国藏学机构和专家学者的各种合作方式、聚焦凝力的水平不断提升。

30年来,藏研中心不断加强与国内各藏学研究机构的学术合作,与全国各地学术机构共同开展藏学研究、举办学术会议、进行多渠道、多层次的机构合作。

1、机构合作

30年来,藏研中心与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学院、西藏藏医学院、青海省社会科学院、青海省委党校、青海藏族研究会、云南民族大学、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阿坝州编译局)、黄淮学院等11家藏学机构和政府签订了合作协议。此外,中心还与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西藏大学、西藏社科院民族所、西藏佛学院、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兰州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陕西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和机构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2、人才培养

藏研中心一直高度重视科研队伍建设,特别是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培养,努力培养和造就政治可靠、知识扎实、业务精炼、充满活力的马克思主义藏学研究队伍,从而确保了各项科研任务的组织实施和全面完成。同时,全力推行“精品战略”,不断推出“精品成果”。实施了《西藏通史》《中华大典·藏文卷》编纂工作、《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研究》等重大社会和学界关切项目,吸引了国内藏学研究精英,推动了藏学研究的繁荣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藏学在国际藏学研究领域的地位和影响。

人才联合培养方面,藏研中心与西南民族大学共建了博士点,中心专家在中国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担任博导,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藏学研究人才。

3、课题合作方面

(1)积极吸收国内相关研究机构的专家学者参与中心重点课题,如《西藏通史》课题是以藏研中心历史所为核心组成课题组,并在课题运作与管理体制上进行了探索和创新,吸收全国藏学界共9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课题研究和撰稿工作,先后召开多次学术研讨会、审稿会,以及“海峡两岸西藏历史学术研讨会”、与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合作举办“西部西藏的历史与文化学术研讨会”等,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充分吸纳了国内外藏学界的意见和智慧。

(2)与国内相关机构共同申报合作课题。一方面,2012年以来,中心先后与西藏民族大学、云南民族大学合作申报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目前协同创新中心各项工作正有序开展。另一方面,中心学者作为课题负责人与国内高校的研究机构共同申报课题,如与兰州大学敦煌研究所共同申报和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课题《佛教与吐蕃社会》、目前正在进行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敦煌吐蕃文献分类整理与研究》等等。

4、合作举办学术会议

藏研中心自成立以来,与国内各藏学研究机构经常合作、联合召开各类学术会议,其中连续性的学术会议有自1991年起与西藏社会科学院联合举办的北京(国际)藏学讨论会,迄今已经举办5届(详见下文);自2010年开始举办藏医药人才高级研修班,迄今已举办6届,共邀请西藏、青海、四川、甘肃、云南和北京的500多名藏医药人才来北京藏医院学习和进修,提高了藏医药从业人员的医术,打造了藏医药人才培养的新途径;自2103年起连续3年举办全国藏学期刊协调会,牵头联系全国各地的藏学期刊从业人员交流、学习,就新形势下提高藏学期刊杂志的学术性和影响力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对策。

除上述形式外,藏研中心还着力打造牵头协调平台,《中国藏学》、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藏学研究珠峰奖、藏学珠峰论坛、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中国藏学年鉴》等是藏研中心精心打造的学术品牌,在国内外藏学界都有了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1)《中国藏学》

《中国藏学》是由 主办、中国藏学杂志社编辑出版的国内唯一的国家级藏学类学术期刊,分汉藏英三种版本,其中汉、藏文版均于1988年创刊,季刊;英文版创刊于2003年,半年刊。截至目前,共刊发262期,其中汉文版123期(含1期特刊),藏文版113期,英文版26期。

《中国藏学》自创刊以来,即以刊发国内优秀藏学文章为己任,较早地承担起了协调全国藏学的任务,持续关注藏学界的热点问题,积极组织重大选题、重要学术稿件,比如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持续关注藏传佛教艺术研究,每期刊发相关文章1-2篇,推动了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在国内的发展;目前国内的藏传佛教艺术研究已经达到国际水平,相关学术单位自2000年起至今已举办了六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国际藏学界赢得了很好的反响。

2012年底,《中国藏学》受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项目资助,遂以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类期刊为己任,自2013年起,联合其他藏学类学术期刊,分别在西藏拉萨、北京、甘肃兰州、青海西宁成功举办了4次涉藏学术期刊会议,该会议已成为涉藏学术期刊每年度的大事之一。与此同时,设立社科基金专栏,2013年至2015年短短3年间,推出藏学特色专题研究专刊或专题8个——第五届北京藏学研讨会专刊、国家重点课题《西藏通史》研究成果增刊、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50周年专刊、文献档案增刊、李安宅先生研究专题、敦煌吐蕃文献研究专题、因明研究专题、藏医药研究专题,在藏学界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2)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

由藏研中心、西藏社会科学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自1991年创办以来,至今已举办了5届。 无论是参会学者的人数和来自的国家,还是收集论文数量和质量都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和增长,国内外影响力不断扩大。在增进学术交流的同时,也宣传了党和国家的西藏政策,在国际上发出中国藏学界的声音(参见下表)。

image.png

(3)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

由 主办的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目前已经举行了4次。

首届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于2004年11月9日至1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60余个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近百名代表参加会议。藏研中心总干事拉巴平措作了题为《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加强组织协调,开创我国藏学研究工作的新局面》的主题报告。这次会议是藏研中心成立18年来举行的第一次协调工作会议,旨在回顾、总结50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藏学事业的成就和经验,明确新时期新阶段藏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围绕如何进一步组织协调好全国藏学研究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统一认识,制定措施,为开创我国藏学研究工作新局面规划蓝图。

第二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于2006年5月18日至21日召开。全国78个藏学工作相关机构的负责人100余人出席了会议。第二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不仅学习领会了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回顾总结了藏研中心贯彻落实第一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精神的工作进展情况,共商切实完成党中央赋予藏学研究工作的新的历史使命,大力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推进全国藏学事业的大计。

第三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于2010年5月30日在北京召开。全国60多家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主题是学习、贯彻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围绕如何进一步组织协调好全国藏学研究工作,集思广益,群策群力,制定措施,进一步促进中国藏学事业发展繁荣。

第四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于2014年5月17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全国60多个相关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近100人参加会议。会议回顾总结了第三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以来的工作,深入探讨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形势下做好藏研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提出今后几年的任务。

(4)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是根据首届全国藏学协调会议精神,设立的我国藏学研究领域的国家级奖项,由 和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共同主办,每四年一届。《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评奖办法》经第一次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审议原则通过并经修订而成,共设汉文研究专著、藏文研究专著、汉文学术论文、藏文学术论文、英文研究成果和基础资料成果等6大类奖项,另设特别奖和荣誉奖(授予为我国当代藏学事业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德高望重的老一辈著名藏学家)。获奖证书依法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该奖的设立是中国藏学事业进入新的繁荣阶段的一个标志,评选此奖,有利于出更多藏学人才、出更多学术精品,同时有助于提升中国藏学界在国际藏学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首届珠峰奖设立于2005年。截至目前,共举办三届。

image.png

(5)藏学珠峰论坛

藏学珠峰论坛是由 主办的我国藏学界学术交流、展示研究成果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四年举办一届。 创建中国藏学珠峰论坛的主旨和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全国性的学术平台,凝聚全国藏学研究力量,宣传中国藏学研究最新成果,扩大和提高中国藏学在国际藏学领域的影响与地位,增强藏文化“修身育德、促进和谐、造福人类、繁荣文明”的功能和作用。

首届藏学珠峰论坛于2010年11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北京、西藏、甘肃、青海、四川、云南等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近百位专家学者参加了讨论会。 总干事拉巴平措作了主旨发言,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藏学成果进行了回顾,对下一年的藏学研究进行了展望。此次论坛有三个特点:1、内容丰富。论坛分5个小组,在同一小组中,学者们关注的问题也有所不同,选题多样、方法各异,既有理论探讨,又有应用研究,内容几乎涉及藏学研究各个领域的方方面面。2、成果新颖。论坛的选题大多数是各位专家学者最新的研究成果。3、交流广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年龄的学者共聚一堂,充分利用论坛这个平台实现了全国藏学界的全面交流。《中国藏学》2011年第1期设有“首届藏学珠峰论坛”专栏,予以宣传。

第二届藏学珠峰论坛于2015年10月30日至31日在北京举行。此届论坛以“青藏高原与‘一带一路’战略”为主题,重点研究建设“面向南亚开放的大通道”、生态保护、民生改善等问题。彰显了藏学研究“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理念,充分体现了论坛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面向藏区稳定发展服务的方向。共有80余专家学者参加,其中40位专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学术交流。

(6)《中国藏学年鉴》

全面、准确、及时记录和反映藏学研究发展状况,是藏学学科建设的需要,也是藏学专家学者的要求。藏学界一直企盼编撰出版《中国藏学年鉴》。藏学学科的综合性、藏学与其他专门学科的交叉性特点则显示出这是一项颇为艰难的工作。2010年,乘着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的东风, 知难而上,启动这项有利于藏学学科发展的工程,开始编撰2009年《中国藏学年鉴》,并以特稿的形式,把1949年至2008年的我国藏学研究内容陆续收入以后各年度的年鉴之中。在中央统战部和有关部门、地方关心和支持下,在全国各藏学机构、专家学者的支持、帮助下,由藏研中心和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的30余名专家学者共同组成了《中国藏学年鉴》编辑部。

通过《中国藏学年鉴》编委会和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目前已完成了《中国藏学年鉴》2009—2013年的编撰、出版工作,《中国藏学年鉴·2014》已进入出版流程,即将面世。《中国藏学年鉴》已成为每年对藏学研究领域进行全面总结和系统梳理的资料性工具书。

此外,由藏研中心主办的“中国藏学网”的宗旨也是贯彻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议精神,利用网络的便捷手段,整合国内藏学研究资源,协调国内藏学研究力量,力求为国内外专家学者提供丰富的学术资讯,包括学术动态、最新研究成果、藏学研究机构、著名学者资料等,为国内、国际藏学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搭建信息平台,进一步推动我国藏学研究的发展。于2015年12月5日上线的,由 主办、中国藏学杂志社和中国藏学网联合全国藏文学术期刊共同创建的中国藏文学术期刊网则是以藏文学术期刊为核心资源的公益性数字化网络资源服务平台。它的上线是我国藏学界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将实现我国藏文学术期刊媒体的数字化、网络化转型,为全国藏文学术期刊提供统一的资源数据库与权威的传播渠道。

四、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扩大中国藏学的国际影响力

藏研中心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实施“借船出海,筑巢引凤”战略,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强化外宣,宣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介绍西藏今昔变化,推介中国藏学研究成果,扩大影响。

(一)科学组团出访,认真接待来访

藏研中心成立30年来,派出出访团组开展项目合作、海外讲学、学术交流等600余人次,百余个团组,访问了70余个国家和地区。接待海外政要、媒体、外交官、学者、藏胞等2500余人次,涉及近百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出访和接待来访,向世界宣传中国共产党和政府的民族宗教政策,介绍西藏今昔变化,推介中国藏学研究成果。

(二)积极主动举办和参加国际藏学会议,发出中国藏学声音

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同时致力于打造自身国际会议品牌。自成立以来,藏研中心共计举办了5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3届海峡两岸藏学研讨会、组织召开了20余个双边及多边国际学术论坛等。多次协调全国藏学界参加了国际藏学会。

(三)努力开拓海外外宣基地,扩大藏学国际合作

以学术促外宣,寓政治与学术中是藏研中心开展涉藏外宣的主要做法。积极与海外学术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辟海外项目合作基地,实现我涉藏外宣工作走出国门,扎根海外,通过学术合作的方式将涉藏外宣基地拓展到全球各地。藏研中心自成立以来,与奥地利科学院、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汉堡大学、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得堡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大学、日本龙谷大学、阿根廷中医学院、南非金山大学等近20个国际知名藏学研究机构签署了合作框架性协议,其中与奥地利科学院及德国汉堡大学合作出版的《西藏自治区梵文文本系列丛书》得到国际藏学界的高度评价。

为加强人才培养,藏研中心邀请多位国际知名藏学专家来访进行公开讲座,传授藏文经典文献研究、藏文写本转写、藏文资料收藏及信息化等高端藏学知识,助力藏学研究人才成长。自成立以来,藏研中心共邀请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日本大谷大学、德国莱比锡大学、英国剑桥大学等十余家国际知名藏学研究机构的学者授课近千课时,不仅面向藏研中心全体学者,而且还吸引了来自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其他单位学者参加,累计有百余人参加了培训。

(四)实施“草根”外宣,拓展涉藏外宣领域

开展涉藏外宣工作,藏研中心除了继续推进向上层人士宣传工作外,还加强了对普通民众、院校师生、科研机构等层面的宣传。藏研中心自成立以来,共计派近20个海外讲学团,百余人次分赴英国、美国、意大利、瑞士、新加坡、智利、阿根廷、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在大学、科研机构、学术机构等进行公开的学术演讲和讲座,累积听众超过几千人,充分展示西藏现状,宣传我方主张,收到良好的效果,获得了广泛好评。

2012年以来,连续四年组团参加德国法兰克福书展,对外展示了中国藏学研究成果,了解了国际涉藏图书出版情况。

(五) 发挥资源优势,打造在京涉藏外宣窗口

以藏研中心及所属北京藏医院、西藏文化博物馆为基地,致力打造“在京涉藏外宣窗口基地”。通过座谈交流、专题讲座、观看展览、藏医把脉、赠送图书、播放专题片等一条龙的方式,为来访人士展示真实的西藏,并答疑释惑,在介绍我藏学研究成果的同时,宣传西藏及四省藏区发展面貌,发挥展现西藏的窗口作用。目前,藏研中心已经成为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中国人民友好协会等单位邀请的涉藏团组必到之处。

(六) 积极培养涉藏外宣人才

做好涉藏外宣工作,实现涉藏外宣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外宣人才是基础。藏研中心成立以来,通过项目合作、派出访问学者等方式进行人才培养。自2001年开始开展外宣能力培养系列活动共计5期、英语口语及写作培训4期、邀请国际藏学专家开展讲座10余次、派遣青年学者出访20余人次等多种方式助力青年学者成长,派出8批学者赴澳大利亚、加拿大进行语言培训,派出10余批学者赴日本、德国、意大利、奥地利开展学术研究培训。

(七)建立完善海外学者资料库

海外藏学机构及学者是开展藏学国际合作和藏学研究的宝贵资源,藏研中心自成立以来,开展海外藏学研究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对海外藏学研究的机构、团体、个人等进行汇总,形成海外学者资料库。目前,海外学者资料库中囊括了几十个国家的近千条资料。

2016年是全面落实国家“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西藏和四省藏区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依法治藏、富民兴藏、长期建藏、凝聚人心、夯实基础,是党的十八大以后党中央提出的西藏工作重要原则。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西藏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任务、工作要求,对推进西藏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作出了战略部署,对加快四川、云南、甘肃、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全面部署。西藏和四省藏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努力推动经济与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国际国内和各藏区形势的发展,为藏学研究提供了大量新课题,为藏学研究的发展繁荣和藏学机构的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

藏研中心以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大等中央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反腐倡廉、深入进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动力,紧跟中央,改革进取。中心全体干部职工都要牢固树立大局意识、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服务意识,不断增强发展的紧迫感、使命感、责任感,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保持良好精神状态,在中央统战部的领导下,用改革创新解决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更好地推进藏研事业发展。

在科研管理体制上,进一步完善有关制度措施,按照“科学规范、适应需求、运转有序、优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科研管理和科研创新,努力实现向多功能、服务型转变,促进科研重心向应用研究、现实研究转变,科研成果向多出精品、多出力作转变,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环境和氛围。在科研方法上,学习借鉴国内外社科研究领域新手段、新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理分析方法,促进不同研究项目、课题之间的沟通和协作,努力形成联合攻关优势。在课题设置和研究上,紧紧围绕中央统战部涉藏工作要求和交办任务,围绕西藏和四省藏区党委政府的工作思路和发展稳定任务目标,深入基层,深入农牧民,扎实开展调研,提出真知灼见,在服务决策、服务现实上有新突破。

“十三五”期间,藏研中心的指导思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两个服务”的政治导向,以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秉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和“五个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以科研为中心,以建设“三个基地”“六个中心”为目标,深化改革,开拓创新,苦练内功,提高能力,多出精品,更好地发挥牵头协调全国藏学研究作用,发挥智库作用,全面推进藏学事业的不断发展。发展目标是:深化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和前瞻性研究,开展藏学重大理论问题研究,注重藏文化的历史文献研究,努力建设西藏文化中心,加强资料建设、藏学出版、信息工作、推动博物馆建设和藏医院建设,着重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工作机制,着力提高藏学研究工作科学化水平,实现藏研中心内涵式发展,不断开创藏研工作和藏学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中央统战部领导下,按照藏研中心“十三五”科研发展规划,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和适应新形势新常态,以稳中求进为基调,坚持科学发展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两个服务”这个根本,牵头协调全国藏学机构力量,充分发挥“智库”作用,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坚持“走下去、走进去、走出去”,加强治理能力,不断培育中国藏学事业发展新动力,促进“内涵式”发展,不断提升藏研工作科学化水平,为中央涉藏工作提供智力支持,为西藏和四省藏区发展稳定和长治久安服务,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应有贡献。

我们决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团结一致,开拓进取,为藏研中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中国藏学事业的发展繁荣,做出更大贡献!

附: 30年重要科研项目及学术会议

国家重点项目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二、中心重点课题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四、学术会议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image.png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