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藏学兼具学术文化功能和社会政治功能,中国藏学工作者承担着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西藏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服务,以及弘扬藏族文化、繁荣祖国藏学事业的使命。中国藏学研究者以马列主义、毛泽 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运用唯物辩证法及人文社会科学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以 “两个服务”、“经世致用”和“参与研究”为宗旨,潜心藏学研究,深入西藏进行实地考察,经过60多年的辛勤耕耘和不懈努力,中国藏学研究主要在科研、翻译和出版三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科研方面,专题研究、断代史研究、通史研究和区域研究都逐渐由广度向深度发展,发表了数千篇藏学论文,出版了数百部藏学专著。一些领域的研究成果代表国际水平;翻译方面,藏文典籍汉译、外文藏学论著汉译和汉藏文藏学作品英译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藏文和外文藏学作品的汉译成就显著,出版了藏学翻译作品近百种,促进了藏学的发展,增进了世人对藏族历史文化的了解和中外藏学交流;出版方面,出版了数百种藏学著作,向国际学术界展示了中国藏学研究的丰硕成果,整理出版了近千种藏文典籍,以具有藏族文化“百科全书”之称的藏文《大藏经》对勘本的出版为代表,为弘扬藏族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做出了重大贡献。与国外藏学相比,60多年来,尤其是近30年来,在词典编纂、历史研究、政治研究、文学艺术、自然地理、藏医学和天文历算、学术史和学术理论、古籍整理和研究、文集和博士论文、外文藏学著作汉译等方面都取得了丰硕成果,增强了中国藏学研究的实力和影响力。经过 60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中国藏学研究已形成了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一是在藏学理论、方法、宗旨、功能等方面自成一体;二是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显著成果;三是藏学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藏学研究者不但为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团结、社会进步和学术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为一区四省藏区的和谐稳定和社会进步、经济快速发展和民生改善、西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做出了独特的贡献。本文以笔者的相关研究为基础,[1]以中国藏学界的最新研究成果[2]为主要依据, 阐述中国藏学研究对西藏发展的独特贡献。
一、藏学研究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西藏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
(一)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的贡献
即藏学研究对西藏的政治文明建设和“平安西藏”的贡献。中国藏学与西藏的现实政治和国家开展国际政治斗争关系密切,藏学研究者论证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央王朝的关系,阐明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阐明西藏的社会特点和发展演变的规律,为治理西藏提供历史借鉴;揭示藏汉民族的经济文化交往和友好情谊,增强藏民族的内聚力和向心力;研究西藏的政治现实、民族问题和宗教问题,为中国的国际政治斗争服务,为中央制订西藏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为西藏的发展和稳定服务,为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团结、维护西藏社会安宁、促进西藏的政治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具体表现在西藏政治史研究、当代西藏政治研究、西藏涉外研究,以及参与西藏政策的制定、评估、解读、宣传四个方面。
第一,西藏政治史研究。阐明历代中央政府对西藏地方的管辖关系[3],揭示政教合一的西藏封建农奴制的本质[4],探讨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方略[5],揭露帝国主义侵略西藏和制造“西藏问题”的图谋[6],探讨西藏法律文化。[7]
第二,当代西藏政治研究。出版了一批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文献[8],探讨中国共产党的西藏政策[9],阐明西藏革命史[10],揭示和平以来西藏的巨大变化和成就[11],研究西藏的主权归属和人权状况。[12]
第三,西藏涉外研究。探讨帝国主义对中国西藏的侵略及“西藏问题”的由来和演变[13],评介国外藏学研究的进展[14],研究国外藏人的历史与现状[15],探讨西方的西藏政策[16],分析西方人的西藏观[17],研究藏传佛教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18]
第四,参与西藏政策的制定、评估、解读和宣传。中国藏学研究人员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积极为国家西藏政策的制定、实施和宣传献计献策。不仅参与西藏政策的制定和评估,而且积极承担西藏政策的解读和宣传任务,参与国家关于西藏的图书、文件和“白皮书”等的撰写[19];以“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式宣传中国的西藏政策和西藏的发展变化,如以“中国藏学家代表团”身份到国外宣传中国的西藏政策以及西藏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等,通过“西藏文化周”和博物馆等展示西藏传统文化、宣传西藏的建设成就;接受国内主要媒体和国外媒体采访,在报刊发表阐述关于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的文章,并在大学和党政部门讲解中央的西藏政策;深入西藏基层,了解农牧民群众的需求和愿望,对中央西藏政策实施情况进行调研和评估;从事涉藏外宣和外交课题研究。[20]中国藏学研究人员参与国家的涉藏外宣和外交活动,不但对本国民众了解和认识西藏以及中国人西藏观的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于外国人了解当代西藏、正确认识中国的西藏政策、澄清西方人西藏观的误区产生了积极影响。
(二)对维护西藏社会和谐稳定的贡献
即藏学研究对西藏社会建设和“和谐西藏”的贡献。表现在西藏社会研究、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研究、西藏人口和民族关系研究、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西藏社会研究。藏学研究人员深入西藏,实地调查西藏社会历史和现状、社会管理和政策,揭示西藏社会发展演变的特点和规律[21],探讨西藏的现代化进程[22],研究西藏的社会管理[23],为西藏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学术依据和智力支持。
第二,维护西藏社会稳定研究。如《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宗教进行渗透的调查分析及其对策研究》、《维护祖国统一 反对分裂史研究》、《西藏社会稳定研究》等论著,以及《新的国际背景下西藏社会稳定问题研究》等课题,为西藏走向长治久安贡献力量。
第三,西藏的人口与民族关系研究。展示西藏人口的全貌[24],阐明西藏人口与社会的关系[25]。藏学研究人员研究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关系,阐明西藏与内地间人口的双向流动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睦和社会和谐发展,揭示西藏民族意识的形成和演变,关注西藏民族主义的影响,为在西藏内部及西藏与内地建立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促进藏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第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研究。
深入西藏各地寺庙,了解广大僧尼和信众的现状,分析藏传佛教影响研究[26],探讨现行的藏传佛教政策[27],实地调查和研究藏传佛教的管理方式和经验教训[28],为引导和促进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 适应献计献策。
二、藏学研究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 和民生改善的贡献
(一)对促进西藏社会经济发展和小康建设的贡献
即藏学研究对西藏经济建设和“小康西藏”的贡献。藏学研究人员十分重视西藏的物质文明、经济建设和小康西藏研究,以“参与研究”为宗旨,积极为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推进西藏的现代化献计出力,表现在西藏经济史研究、西藏经济理论和现状研究、西藏经济政策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西藏经济史研究。如《西藏经济简史》、《藏族经济简史》、《西藏地方经济史》、《当代藏区经济发展简明史稿》等,阐述西藏经济发展史,为西藏的经济发展提供可资借鉴的历史经验。
第二,西藏经济理论和现状研究。探讨西藏经济理论[29],实地考察和研究西藏的经济现状和产业结构[30],阐明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成就。[31]
第三,西藏经济政策研究。如《西藏经济的发展与对策》、《西藏农村发展战略研究》、《西藏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西藏农村发展战略——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重点与政策研究》、《西藏自治区旅游经济发展研究》、《川、滇、藏联合规划开发“大香格里拉”旅游经济区及西藏旅游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西藏少数民族地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研究》、《西部大开发与西藏农牧民传统经济生产方式研究》、《科学发展观与西藏经济的区域、产业思考》、《中国当代藏区寺院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论著,以及《区域成本差异研究》、《小康西藏研究》、《援藏项目评估》等课题。藏学研究人员深入西藏的城镇、乡村和牧场,进行艰苦细致的实地调查,分析西藏社会现状,探讨发展西藏经济的优势和不利因素,规划西藏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开发西藏献计献策,对西藏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二)对西藏民生改善的贡献
即藏学研究对西藏民生改善的贡献。表现在西藏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研究、西藏反贫困研究、西藏教育研究和西藏基础设施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西藏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研究。如《西藏农民的生活》、《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及相关问题分析》、《区域成本差异对西藏经济发展的影响》、《西藏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以农牧区“四基”供给为例》、《西藏草场产权制度变迁研究》、《中国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报告》、《中国西藏新农村建设安居工程报告2006》(绿皮书)、《西藏三产与一产发展论——以农牧民增收为重点研究对象》、《青藏铁路带来的新农村——西藏拉萨市柳梧乡柳梧村调查报告》、《西藏农牧区社会保障现状调查及法制建设研究》等。
第二,西藏反贫困研究。如《中国西藏反贫困战略研究》、《西藏农牧民增收与小康建设研究》、《西藏的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21世纪西藏农牧民增收的途径》、《西藏主要城镇贫困群体与帮困救助研究》等。扶贫攻坚研究、反贫困研究、农牧民增收研究等,对于认清西藏农村和牧区的真实情况,了解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需求,帮助西藏农牧民脱贫致富产生了积极影响。
第三,西藏教育的历史和现状研究。如《藏族古代教育史略》、《藏族近现代教育史略》、《西藏的教育》、《中国藏族教育史略》、《中国藏族寺院教育》、《中国西藏教育研究》、《西藏教育研究》、《西藏牧区教育研究》、《教育公平与西藏教育发展研究》、《西藏高等教育满意度指数模型研究》、《当代藏族汉语文学转型及其多元文化背景》、《西藏牧区基础教育发展模式与对策研究》等。
第四,西藏基础设施研究。如《西藏一援助与发展》、《西藏古代及近代交通史》、《西藏古近代交通史》、《西藏公路交通史》、《和谐社会框架下西藏交通发展的制度保障》、《交通建设对藏区农牧民现代 化的影响》等。
第五,西藏体育研究。如《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西藏传统养生体育文化》、《西藏农牧区学校体育发展对策研究》等,对于民众了解西藏的体育文化、提高西藏民众的身体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对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贡献
藏学研究对西藏生态建设和“生态西藏”的贡献。中国学者重视西藏的自然地理、生态文明和人地关系的研究,由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相互协作和配合,对青藏高原进行多学科的科学考察和研究,探索西藏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分析青藏高原自然和生态环境对西藏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影响,揭开了西藏自然之谜,为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发展西藏经济、满足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提供了科学依据,表现在西藏地理研究、西藏生态和资源研究、西藏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西藏地理研究。自然科学工作者通过对青藏高原的大规模科学考察,撰写出一批高水平的科学考察报告和论著,揭开了西藏自然之谜,把握了青藏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为开发西藏、发展西藏经济提供了科学依据。揭示青藏高原的自然地理特点和发展演变的规律[32],研究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33],阐明西藏自然地理的特点[34],研究西藏自然灾害[35],再现青藏高原科学考察的历程,勾勒中国科学家考察和研究青藏高原的艰辛历程和取得的辉煌成果。[36]
第二,西藏生态和资源研究。阐明西藏的经济地理[37],弄清西藏的植物和动物资源,摸清西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基本情况。[38]
第三,西藏生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研究。重视西藏的自然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39],探讨西藏人与自然的关系[40],为处理好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三、藏学研究对继承和发扬西藏传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贡献
藏学研究人员十分重视对西藏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实地考察和研究,积极为西藏的文化建设和文化西藏(“吉祥西藏”)提供智力支持,为西藏文化政策的制定和文化制度的建立提供咨询,为西藏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献计献策。同时,藏学研究人员自身也从学术实践中得到提高,从而提升了中国藏学研究的水平。
(一)对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贡献
藏学研究对西藏传统文化建设(继承和弘扬) 的贡献。表现在西藏和藏族历史研究、西藏文化研究、藏医学和天文历算研究、西藏科技研究四个方面。
第一,西藏和藏族历史研究。历史研究对维护国家主权和治藏方略的贡献。以史为鉴,阐明西藏地方与中央关系的历史演变,总结历代中央王朝治藏方略的经验和教训,探寻西藏社会历史的特点和规律。通史研究走向深入[41],断代史研究得到拓展[42],地方史研究有新进展[43],专题研究向纵深发展。[44]
第二,西藏文化研究。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45],打通西藏文化通史[46],深化西藏文化专史[47],阐明西藏文学的历史和现状[48],西藏艺术研究取得显著成果[49],西藏民俗研究走向深入[50],西藏民间文化艺术遗产得到了有效的收集、整理、研究和出版[51],阐明西藏的语言和文字的历史、演变、现状和特点[52],阐明藏语文现状及其与社会的关系。[53]
第三,苯教和藏传佛教研究。探讨西藏本土宗教(苯教)的历史和现状[54],深入研究藏传佛教历史,如《中华大藏经》对勘本之《丹珠尔》(124卷)和《甘珠尔》(108卷)等[55],以及梵文贝叶经目录、梵文贝叶经国际合作项目、《藏传佛教史》、《西藏宗教通史》、《现存藏传佛教典籍初步调查与整理的可行性方案研究》等课题。
第四,藏医药学和天文历算研究。藏医理论和藏医学史研究[56]、藏医临床实践研究,如《藏医外治疗法》、《中国藏药》(3卷)、《中华藏本草》、《常用藏药志》、《实用藏药名库》、《藏药名词词典》等,西藏天文历算研究[57],并研制编写了《微机处理天文历算数据应用软件》。
第五,西藏科学技术研究。如《西藏古代科技简史》、《西藏科学技术史》、《青藏建筑文化》、《西藏建筑的历史文化》、《西藏藏族人类学研究》、《西藏登山运动史》等。
(二)对促进西藏文化发展和繁荣的贡献
即藏学研究对西藏现代文化建设的贡献。藏学研究人员十分重视对西藏现代文化的实地考察和研究,其研究成果对西藏的精神文明建设,对推动西藏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发挥了独特的作用。表现在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当代西藏文化研究、当代中国的藏学研究三个方面。
第一,藏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研究。藏文古籍的整理、研究和出版[58],以及“先哲遗书丛书”、“五明精选丛书”等;藏学史料和档案的整理与研究[59];藏学史料档案和档案目录的整理、研究和出版[60];研究西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如《藏族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战略研究》等课题,以及《西藏昌都一历史·传统·现代化》等论著。
第二,当代西藏文化研究。如《当代西藏乐论》、《中国藏族地区科技发展与现状》、《西藏科技志》、《电脑辅助汉藏语词汇和语音研究》、《藏医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饮食学》、《新编藏医学》、《藏医保健学》、《藏医内科学》、《藏医诊断学》、《西藏的医疗卫生事业》、《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学》、《藏医数词词典》、《汉藏对照人体解剖学词典》等,以及《西藏文化的发展》白皮书和《西藏百科全书》。西藏文化研究成果增进了国内外人士对西藏的了解,对国外了解和认识西藏和藏族文化、对西藏文化的传播和提升西藏文化的软实力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西藏建设现代文化和社会主义新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第三,当代中国的藏学研究。藏学研究人员对中国藏学事业发展的贡献,主要表现在研究藏学学科本身的历史和现状,阐明藏学的学科理论、学科特点和研究方法,翻译国外藏学论著,如《中国藏学史》、《东噶藏学大辞典》、《当代藏学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藏学是什么》、《中国藏学年鉴》、《中国藏学书目》等。藏学工作者通过著述立说、翻译介绍和出版发行,促进了祖国藏学事业的发展和繁荣,使藏学发展成为一门独特的国际“显学”,繁荣了中华学术;外文藏学译著[61],以及“现代中国藏学文库”, “博士论文文库”,“西藏地方历史档案”,“西藏自治区地方志丛书”,“中国藏学史料丛刊”,“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丛书”,北京藏学研讨会,《国外藏学研究译文集》,“汉译国外藏学名著丛书”,“西藏文明书系”,“发现西藏书系”等,对于提升西藏和国家的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吸引力和综合实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结语
藏学研究为国家现实服务,是由三个因素决定的:第一是由藏学的学科特点决定的,藏学的命运与国家的发展密切相关,为现实服务是藏学发展的内在要求;第二是由中国的发展形势决定的,国家和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藏学研究承担起为现实服务的使命;第三是由国际政治形势决定的,为现实服务,是国家参与国际政治斗争的需要。中国的藏学研究机构客观上具有思想库的功能和作用,藏学研究者在促进祖国藏学事业发展和繁荣的同时,也承担着“两个服务”、“经世致用”和“参与研究”的使命,思想库的作用,是参与政策制订、监督政策实施、进行政策评估。实践证明,新中国藏学研究60多年的丰硕成果,对西藏社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独特作用,藏学研究对维护国家主权、民族团结和西藏社会和谐稳定,对促进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对继承和发展西藏传统文化、促进西藏文化建设和繁荣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藏学研究之所以能对西藏的发展发挥独特的作用,一是将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视为藏学研究发展和繁荣的根本保证;二是将承担起“两个服务”的神圣使命和为藏学为一区四省藏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献计献策视为藏学研 究的宗旨;三是将处理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关系视为藏学发展和繁荣的前提;四是将学术机构与党政军职能部门紧密配合视为藏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条件;五是将藏汉学者密切协作视为藏学发展和繁荣的成功经验;六是将广泛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视为藏学发展和繁荣的重要一环。国家的发展和强盛、中央政府的关心和重视、西藏各部门和各阶层的大力支持、藏学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是中国藏学发展和繁荣的不竭动力;中国藏学在地缘、材料、语言、人员等方面的优势,以及指导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特点,形成了藏学研究的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藏学研究者将学术研究与实际相结合,以捍卫国家利益、维护西藏的发展和稳定为宗旨和使命,是藏学研究促进西藏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新中国的藏学研究证明,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藏学研究才能推进社会主义新西藏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在实现西藏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和社会的长治久安,以及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科学发展和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大有作为。
中国藏学研究者任重而道远。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国际形势更加复杂,涉藏问题对中国的负面影响并没有减弱,西藏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中又出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亟待以高水平的学术研究和应用研究成果予以解答和应对。中国藏学研究人员唯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坚持中国特色和西藏特点,以更大的精力、更高的目标潜心藏学,实现中国藏学事业的科学发展,取得更好更多的学术研究成果和更具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应用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发挥在西藏社会发展中的独特作用,从而为西藏的经济建设 (小康西藏)、政治建设(平安西藏)、文化建设(吉祥西藏)、社会建设(和谐西藏)、生态建设(壮美西藏)做出更大的贡献,并为国家的涉藏政治斗争、软实力的增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出新的智慧。
[1]杜永彬.中国藏学现代化之路[J].社会科学战线,1997(4);杜永彬.新华文摘[J].1997(11);杜永彬.邓小平理论与中国藏学的命运.学习与探索[J].2000(1).杜永彬.藏学一一门独特的国际“显学”[M]//藏学是什么.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2]主要是公开出版的图书,以及大学和藏学研宄机构设立的重点研究课题,限于篇幅,本文没有列出作者、出版社、刊物和年代等,特此说明。
[3]如《西藏地方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研究》、《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史》、 《西藏历史地位辨》等。
[4]如《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藏族社会制度研究》等。
[5]如《历代中央政府的治藏方略》、《历代中央政府治藏政策》、《元朝中央政府治藏制度研究》、《清朝治藏行政法规》、《民国治藏行政法规》、《清代治藏要论》、《清代治藏政策研究》、《蒙藏委员会档案中的西藏事务》、《清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与活佛转世制度史料汇集》、《清代治藏军事研究》等。
[6]如《中国西藏的历史地位》、《西藏近三百年政治史》、《夏格巴 < 西藏政治史 > 与西藏历史的本来面目》等。
[7]如《藏族法制史研究》、《藏族传统法律文化研究》、《藏族部落习惯法研究》、《清代西藏法制研究》、《民国时期西藏法制研究》等。
[8]如《毛泽东西藏工作文献选编》、《邓小平西南工作文集》、《西藏工作文献选编》、《西藏工作文献选编(1949- 2005年)》等。
[9]如《毛泽东与西藏和平解放》、《周恩来与西藏》、《邓小平西藏工作思想研究》、《西藏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经略西藏——新中国西藏工作60年》、《当代中国的西藏政策与治理》、《西藏宗教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西藏基层政权建设研究》、《西藏县级政权机构改革与制度创新研究》 等,并完成了《中国共产党西藏政策研究》、《中国共产党西藏工作理论与实践若干重大问题研究》等重点课题。
[10]如《解放西藏史》、《西藏革命史》、《西藏地方革命史稿》等。
[11]如《辉煌的二十世纪新中国大记录·西藏卷》、《当代中国的西藏》、《西藏民主改革50年》(白皮书)、《中国西藏现代化发展道路研究》等。
[12]如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表的《西藏的主权归属与人权状况》和《西藏人权事业的进展》“白皮书”,以及《西藏人权研究》等。
[13]如《中国西藏地方的涉外问题》、《近代俄国与西藏》、《英国俄国与中国西藏》、《英帝国与中国西南边疆》、《所谓“西藏独立”的由来》、《英属印度与中国西南边疆》、《中国反对外国侵略干涉西藏斗争史》、《国际关系与西藏问题》、《美国对华战略和“西藏问题”》、《中印关系研究》、《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中的“西藏问题”》、《国外“非政府组织”对“西藏问题”的态度》、《“西藏问题”研究》、《东西之间的“西藏问题”》、《国外“西藏问题”研究报告》、《美国与“西藏问题”的关系大事记》(2000- 2010年)、《早期传教士进藏活动史》、《1774- 1925中英西藏交与川藏边情》、《“西姆拉会议”——兼析民国时期西藏的法律地位》、《英帝国与中国西藏 (1937- 1947)》、《抗战前后之中英西藏交涉(1935- 1947)》、 《日本涉藏史:近代日本与中国西藏》等。
[14]如《国外西藏研究概况(1949一1978)》、《国外藏学评论》、《美国涉藏机构指南》等。
[15]如《境外流亡藏人族群认同的建构与困境》、《国外藏胞的历史、现状和前途》、《国外藏人研究》等。
[16]如《二十世纪美国的西藏政策》等,以及《布什时代美国的西藏政策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跟踪研宄》(2001- 2008 年)和《奥巴马时代美国西藏政策的走向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2009- 2013年)等课题。
[17]如《西方对西藏的误读及其根源》、《西方人眼中的西藏》、《西方传媒对西藏的反映》等。
[18]如《藏传佛教在国外的传播和影响》课题和相关译著。
[19]如参与《西藏知识干部读本》、《西藏知识问题解答》、《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文化观教育读本》的编写,参与西藏工作会议文件的调研和撰写,参与国家关于西藏“白皮书”的撰写等。
[20]如《以影像的方式塑造和传播真实的西藏形象研究》等。
[21]如《西藏社会发展研究》、《社会学与西藏现状》、《西藏家庭四十年的变迁:西藏百户家庭调查报告》等。
[22]如《中国藏区现代化》、《西藏的现代化发展》(白皮书)、《西藏蓝皮书——中国西藏发展报告》等论著,以及《挑战与机遇——加快西藏及其他藏区现代化建设步伐的研究》等课题。
[23]如《当前西藏社会政治稳定问题研究》、《西藏自治区寺庙爱国主义教育社会效益分析》、《西藏柳梧新村变化》、《西藏小城镇建设问题研宄》等论著,以及《西藏社会发展研究》、《西藏社会管理研究》、《西藏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前沿问题研究与对策》等课题。
[24]如《中国藏族人口》、《当代中国西藏人口》、《西藏藏族人口》、《西藏人口的变迁》、《西藏境内的门巴族、珞巴族和回族》等。
[25]如《西藏的人口与社会》、《中国藏族人口与社会》、《西藏人口发展与问题研究》、《西藏土地资源生产能力及人口承载量研究》、《西藏东南部民族群体的民族亲缘关系研究》、《西藏流动人口管理与对策研究》、《汉藏民族关系史》、《西藏的人口与社会》、《西藏民族关系研究》、《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等。
[26]如《西藏宗教与社会发展关系研究》、《藏传佛教与藏族社会》、《宗教对青少年的影响》、《西藏宗教文化变迁与适应研究》等论著,以及《达赖喇嘛转世系统历史及现状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调査》、《牧民宗教信仰对草原鼠害治理的影响》等课题。
[27]如《西藏的宗教和中国共产党的宗教政策》、《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和晋升学位问题研究》,以及《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藏传佛教僧人学经和晋升学位问题专题研究》、《建设藏传佛教寺庙管理长效机制》等课题。
[28]如《活佛转世及其历史定制》、《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研究》、《清朝金瓶掣签制度的设立及其历史意义》、《藏传佛教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读本》、《西藏宗教实践与理论探索》,以及《藏传佛教教义阐释》等课题。
[29]如《西藏:非典型二元化结构下的发展改革》、《西藏经济学》、《西藏经济学导论》、《西藏经济概论》、《西藏经济发展研究》、《中国西藏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西藏经济社会若干问题探讨》、《西藏民族经济学导论》等。
[30]如《西藏自治区经济地理》、《西藏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研究》、《西藏农牧业微观基础的组织创新》、《援藏经济建设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学者视野下的西藏发展探讨》、《全国援藏的经济学分析》、《西藏林业经济》、《中国西藏与尼泊尔贸易问题研究》、《分析退牧还草对牧业和野生动物保护的影响》、《西藏的商业与手工业调查研究》、《西藏水利产业化》、《西藏的手工业和工艺品》、《中国西藏农牧业特色产业报告》、《民族手工业村经济与社会发展》等。
[31]如《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报告》、《西藏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研究》、《西藏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推进西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西藏自治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西藏特色经济与科技创新论》、《西藏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小康西藏》、《西藏农牧区金融发展问题研究》、《基于认证管理的西藏生态旅游资源保护研究》、《基于乡村社区和谐的拉萨周边地区乡村旅游产业组织研究》、《西藏地区旅游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动态仿真理论与应用研究》、《西藏现代化企业发展与现代化的关系研究》、《扶贫综合开发绩效研究——西藏扎囊县德吉新村调查报告》等。
[32]如《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报告集》、《中国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气候》、《青藏高原气象学》、《青藏高原地质文集》、 《青藏高原地图集》、《青藏高原冰川气候与环境》、《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青藏高原自然景观图》、《青藏高原新生代构造演化》、《青藏高原的形成演化》、《青藏高原近代气候变化及对环境的影响》、《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与发展》、《青藏高原晚新生代隆升与环境变化》、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环境变迁与生态系统研究》、《青藏高原生态系统及优化利用模式》、《青藏高原北部古生物地理》、《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等,以及《西藏地名》、《藏区行政区划简说》、《神奇的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离天最近的地方》、《羌塘无人区探秘记》等。
[33]如《青藏高原产业布局》、《青藏高原环境与发展概论》、《青藏高原人口与环境承载力》、《青藏高原的交通与发展》、《青藏高原的冰川与生态环境》、《青藏高原的草业发展与生态环境》、《青藏高原沙漠化与可持续发展》、《青藏高原生态变迁》等。
[34]如《西藏自治区地理》、《西藏地貌》、《西藏地热》、《西藏冰川》、《西藏的气候》、《西藏地层》、《西藏中部活动断层》、《喜玛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当代西藏的气象事业》等。
[35]如《西藏地震史料汇编》、《西藏灾异志》、《西藏自治区地震目录(642- 1995》、《西藏地震研究》等。
[36]如《青藏苍茫:青藏高原科学考察50年》
[37]如《西藏自治区经济地理》、《西藏农业地理》、《西藏自治区土壤资源》、《西藏草原》、《西藏青稞》等。
[38]如《西藏植物志》、《西藏阿里地区动植物考察报告》、《中国西藏高山植被》、《西藏高原森林生态研究》、《西藏高原森林生态景观》、《西藏的珍稀动物》、《青藏高原鱼类》、《西藏鱼类及其资源》、《西藏古生物》、《西藏水生无脊椎动物》、 《西藏鸟类志》、《西藏哺乳类》、《西藏两栖爬行动物》、《西藏昆虫》、《西藏河流与湖泊》、《中国自然资源丛书·西藏卷》、 《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土旅游资源》、《西藏自然保护区》等。
[39]如《西藏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白皮书、《西藏的开发与保护》、《中国西藏的自然保护区》、《西藏高原生态安全》、《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沙漠化土地综合整治研究》等。
[40]如《世界第一大峡谷--雅鲁藏布江大峡谷历史、资源及其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西部大开发中的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生态西藏和谐高原——西藏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西藏开发中的西藏生态环境建设战略研究》、《羌塘的发展与保护》、《生态安全与西藏新型工业化研究》等。
[41]如《藏族简史》、《西藏通史》(恰白·次旦平措著)、《藏族史略》、《藏史明镜》、《西藏通史》(10卷本,拉巴平措主编)、 《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等。
[42]如《藏族早期历史与文化》、《古代象雄与吐蕃史》(藏文)、《象雄时期的藏族文明》(藏文)、《唐代吐蕃历史与文化论集》、《唐·吐蕃·大食政治关系史》、《吐蕃史》、《吐蕃政教关系史》、《吐蕃王国的兴衰》、《西藏割据史》(藏文)、《元代西藏史研究》(译著)、《明代藏族史研究》、《清代藏史研究》、《近代藏事研究》、《当代西藏简史》、《当代中国的西藏》等。
[43]如《西藏地方古代史》、《简明西藏地方史》、《西藏百年史研究》、《口述西藏百年历程》等。
[44]如《吐蕃时代考古新发现及其研究》、《新唐书吐蕃传笺证》、《敦煌古藏文历史文书》、《吐蕃金石录》、《吐蕃简牍综录》、《古藏文写本研究》、《吐蕃碑文注释》、《古藏文注释》、《藏族文物》、《藏族史学思想论纲》、《藏族史学发展史纲要》、《清代藏学历史文献研究》、《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英藏敦煌藏文文献》、《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论文集》、《敦煌古藏文文献研究译文集》等。
[45]如藏文古籍汉译:《青史》、《红史》、《汉藏史集》、《西藏王臣记》、《王统世系明鉴》、《萨迦世系史》、《朗氏家族史》、《贤者喜宴》、《白史》、《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教法史大宝藏论》、《土观宗派源流》、《如意宝树史》、《颇罗鼐传》、《多仁家族史》、《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米拉日巴传》、《印度佛教史》、《安多政教史》、《仓央嘉措情歌》、《卫藏道场圣迹志》、《司徒文法广释》、《四部医典》、《隆钦七藏》等。
[46]如《藏族文化发展史》、《藏族文化发展简史》(藏文)、《藏族文化史纲》等。
[47]如《吐蕃文化》、《麝香之路上的西藏宗教文化》、《丝路文化·吐蕃卷》、《藏文古籍文献概论》、《西藏古代科技简史》、《藏族心理学》(藏文)、《蒙藏文化交流研究》、《西藏体育史》等。
[48]文学研究,如《藏族文学史》、《诗学通论》(藏文)、《诗学明鉴》(藏文)、《诗论明灯》(藏文)、《诗学修辞明鉴》(藏文)、 《藏族文学史略》、《藏族历代文学作品选》(藏文)、《仓央嘉措情歌及秘传》、《八大藏戏汇编》、《藏族古典文学》、《藏族民间文学》、《藏族文学研究》《藏族当代文学》、《藏族民歌》、《中国戏曲志·西藏卷》、《藏族文学理论注疏》、《藏族文学体裁通论》、《藏族古代文学史》、《西藏当代文学史》、《人类学视野下的西藏牧区乡土文化及其现代意义研究》,《西藏风俗文化史》、《大众传媒与西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研究》、《门巴族、珞巴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旅游开发研究》等;《格萨尔》研究,如《格萨尔学集成》、《格萨尔论要》、《< 格萨尔 > 与藏族文化》、《< 格萨尔 > 与藏族部落》、《民间诗神——格萨尔艺人研究》、《格萨尔文学语言辞典》、《格萨尔论文集》等。
[49]如《西藏佛教艺术》、《西藏佛教密宗艺术》、《西藏原始艺术》、《西藏艺术》(绘画卷、雕刻卷、民间工艺卷)、《藏族木刻佛画艺术》、《藏族佛画艺术》、《藏传佛教绘画史》、《元代藏汉艺术交流》、《中国藏传佛教雕塑全集》、《藏传佛教艺术发展史》、《藏族传统美术概论》(藏文)、《藏族美术史研究》、《中国藏族石刻艺术》、《西藏岩画艺术》、《西藏美术史》、《西藏美术史略》、《汉藏工艺美术交流史》、《西藏艺术考古》、《西藏舞蹈通史》、《藏族服饰艺术》、《西藏面具艺术》、《西藏铁器工艺》、《西藏音乐史》、《西藏藏戏形态研宄》、《藏文书法通论》、《藏文书法理论与实践》等。
[50]如《西藏风土志》、《西藏风物志》、《西藏民俗文化》、《西藏节日文化》、《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藏传佛教——民俗与信仰》、《藏族常用饮食辞典》、《西藏新闻传播史》等。
[51]如《西藏民间故事集成》、《西藏歌谣集成》、《西藏谚语集成》、《西藏民间舞蹈集成》、《西藏民间器乐曲集成》、《西藏戏曲志》、《西藏曲艺志》等大型民族民间文学艺术丛书,全面有效地抢救保护了民族文化遗产。
[52]如《藏语简志》、《藏汉对照拉萨口语词典》、《汉藏语言概论》、《藏语韵母研究》、《实用藏文文法》、《藏文文法概论》、《藻饰词论·智者耳饰》、《藏文藻词释难》、《通俗藏文文法》、《藏语成语集》、《藏文古词浅释》、《藏语韵母研究》、《藏文正字法》、《藏文文法简编》、《藏文动词释难》、《阿里藏语》、《简明藏文文法》、《声律学赞査巴精要》(藏文)、《古藏文详解》、《藏语文发展问题初探》(藏文)、《藏语拉萨口语语法》、《汉藏语系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藏族语言研究文集》、《藏语言学概论》、《声明学原理》(藏文)、《藏文正字学发隐》、《论藏梵语法关系》(藏文)、《苯教文法典籍》(藏文)、《藏语语音史研宄》、《藏文辞海》等。
[53]如《西藏的藏语文工作》、《西藏的语言与社会》等。
[54]如《西藏苯教史》、《苯教研究集成》、《国外苯教研究论文集》(英译藏)、《苯教史料汇编》、《苯教文化辞典》等专著,以及苯教寺院研究等课题。
[55] 《西藏佛教发展史略》、《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藏传佛教寺院考古》、《藏传因明学》、《藏传佛教思想史纲》、《活佛转世》、《西藏密教史》、《清政府与喇嘛教》、《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藏传佛教因明史略》、《论西藏政教合一制度》、《西藏佛教研究》、《西藏佛教》、《藏传佛教哲学思想史》、《历辈达赖和班禅年谱》、《藏传佛教源流及其社会影响》、《藏传佛教因明学通论》、《西藏西部佛教文明》、《吐蕃佛教》、《佛教与西藏古代社会》、《藏传因明逻辑思维新探》、 《国外因明研究》、《藏传佛教五部大论概说》、《藏传佛教宇宙学通论》、《藏族十明学问答》、《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概论》、 《西藏宗教发展史》、《藏族宗教学概论》等。
[56]如《四部医典》、《敦煌吐蕃医学文献精要》、《医学百科全书·藏医分卷》、《藏医辞典》、《西藏传统医学概述》、《西藏医学史》、《中国藏医学》、《藏医学通史》、《藏族医学发展史》、《四部医典系列挂图全集》、《藏医根本医典详释》(藏文)、《藏医基础理论》、《藏医药典籍目录》、《中国的藏医》、《藏医心理学》、《藏族医药学》、《新编藏医学》、《藏医源流史》、《< 四部医典 > 要注》、《< 四部医典 > 考源》、《中国藏药方剂大全》、《中国藏药材大全》、《藏医药藏汉大词典》等。
[57]如《藏历的原理与实践》、《藏历运算大全》(藏文)、《藏汉历算学词典》、《藏历漫谈》、《天文星算发展简史》(藏文)、《西藏的天文历算》、《藏传汉历推算要诀》(藏文)、《常用历算明镜》、《西藏天文历算学总汇》(第1卷《西藏天文历算学史》,第2卷《西藏天文历算大全》,第3卷《天文历算速算表及其用法》,第4卷《西藏星象学》)等。
[58]如《巴协》、《柱间史》、《王统世系明鉴》、《西藏王臣记》、《汉藏史集》、《青史》、《红史》、《贤者喜宴》、《萨迦世系史》、《萨班全集》、《佛教史大宝藏论》(《布顿佛教史》)、《朗氏家族史》、《宗喀巴全集》、《格鲁派教法史·黄琉璃》、《多仁班智达传》、《颇罗鼐传》、《噶伦传》、《土观宗派源流》、《郭扎佛教史》、《德乌宗教源流》、《印度佛教史》、《汉区佛教源流记》、《四部医典》、《苯教大藏经》、《米拉日巴传》、《安多政教史》、《仓央嘉措情歌》、《卫藏道场圣迹志》、《司徒文法广释》、《蓝琉璃》、《黄琉璃》、《白琉璃》、《莲花遗教》、《知识总汇》、《如意宝树史》、《颇罗鼐传》、《多仁家族史》、《藏历运算大全》、 《中国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更敦群培文集》、《西藏历代公文档案选》、《西藏历代法规选编》、《藏传佛教典籍精选精译》等。
[59]如《<新唐书·吐蕃传 > 笺证》、《藏族史料集》、《藏族编年史料集》、《全唐文全唐诗吐蕃史料》、《< 册府元龟 > 吐蕃史料校证》、《通鉴吐蕃史料》、《宋代吐蕃史料集》、《明实录藏族史料》、《清实录藏族史料》、《清代藏事辑要》、《中国西藏地方历史资料选辑》、《西藏重要历史资料选编》(藏文)、《中国西藏社会历史资料》、《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敦煌本藏文文选》、《敦煌吐蕃文献选》、《英国收藏敦煌汉藏文献研究》、《藏族社会历史调查》、《西藏文史资料选辑》、《藏族历史年鉴》、《藏文典籍目录·文集类子目》、《敦煌藏文吐蕃史文献译注》、《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清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西藏的治理与活佛转世制度史料汇集》、《西藏社会历史档案资料译文集》、《藏族民俗文献汇编》(藏文)、《西藏地方志资料集成》等。
[60]如《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 《西藏历史档案公文选·水晶明鉴》(藏文)、《十三世达赖圆寂致祭和十四世达赖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九世班禅圆寂致祭和十世班禅转世坐床档案选编》、《九世班禅内地活动及返藏受阻档案选编》、《西藏历史档案荟萃》、《西藏社会历史藏文档案资料译文集》、《六世班禅朝觐档案选编》、《清初五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西藏亚东关档案选编》、《清末十三世达赖喇嘛档案史料选编》、《清宫珍藏历世达赖喇嘛档案汇粹》、《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满、藏文部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汉文部分》、《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所存西藏和藏事档案目录》等。
[61]如《西藏考古》、《西藏的文明》、《西藏的贵族与政府》、《西藏和蒙古的宗教》、《吐蕃僧诤记》、《亚洲腹地旅行记》、《古老的西藏面对新生的中国》、《十八世纪前期的中原与西藏》、《敦煌吐蕃历史文书考释》、《西藏佛教密宗》、《印度——西藏的佛教密宗》、《西藏宗教艺术》、《西藏的神灵与鬼怪》、《鞑靼西藏旅行记》、《佛教香客在圣地西藏》、《西藏宗教艺术》、《西藏探险》、《藏边人家》、《入藏纪行》、《刺刀指向拉萨》、《西藏史诗与说唱艺人研究》、《西藏秘行》、《西藏追踪》、《西藏最早的天主教传教会》、《早期汉藏艺术》、《西藏的黄金和银币》、《消失的地平线》、《十八世纪的中原和西藏》、《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一个巴黎女子的拉萨历险记》、《发现西藏》、《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宗教与文化》、《元代西藏史研宄》、《西藏现代史——喇嘛王国的覆灭》、《现代西藏的诞生》、《西藏西部牧民》、《当代西藏佛教——宗教复兴与文化认同》、《雪狮与龙——中国、西藏与达赖喇嘛》、《香格里拉的囚徒——藏传佛教与西方》、《冷战的孤儿——美国和西藏为生存而斗争》、《西藏民族——西藏的民族关系与汉藏关系史》、《龙蟠雪域——1947年以来的西藏现代史》等。
(作者:杜永彬 摘自:《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