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来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综述与展望

发布时间:2021-11-12 14:28:26 | 来源:《中国藏学》2019年第4期 | 作者:彭翠 陆观荣 | 责任编辑:

70年来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综述与展望[1]2019年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各项事业,在经历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改革开放40年和新时代的风雨洗礼后,均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作为人民喉舌和社会公器的新闻传播事业,70年来正以跨越式发展的节奏,从传统媒体时代进入了智媒时代。我国少数民族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不仅早已摆脱了原始传播时代和印刷传播时代,正以快马加鞭的速度从电子时代迈入智能时代乃至5G时代。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得益于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国家相关政策的扶持,发展迅猛。

1.西藏新闻传播实务与学术研究现状

70年来,特别是西藏民主改革以来,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取得了惊人的发展。西藏报业的发展主要以《西藏日报》全媒体报业集群引领,构建了汉藏双语传播的完整体系。据统计,2018年西藏实际发行报纸26种,其中省区级党报1种,地市级党报7种,都市报1种,晚报1种,行业报4种,藏文报纸12种;广播事业的推进,主要以西藏人民广播电台为龙头,构建西藏广播传播体系。截至2017年,西藏人民广播电台已办有藏语广播、汉语广播、藏语康巴话广播、都市生活广播、藏语科教广播共5套广播节目,以及中国西藏之声网、中国西藏之声网手机客户端、西藏广播电视台等多种传播渠道。1985年建台伊始,西藏电视台就取得了历史性发展。目前主要开办有西藏卫视、藏语卫视两个上星频道,以及影视文化频道、经济生活服务频道2个地面频道。此外,自办藏语、汉语多种类型的栏目多达42档,其中仅新闻栏目就有11档。目前,西藏的主要传统媒体都建立了自己的新媒体中心,拥有藏族地区规模最大、类型最完整、最具权威的网络新媒体集群。[2]可见,西藏新闻传播实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正在形成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全屏、全息、全效的新型全媒体格局。

笔者利用中国知网总库平台在“高级搜索”专项栏里以主题词“新闻传播”和“西藏”搜索到的论文有18篇;以“西藏新闻传播”进行搜索有12篇;再以“西藏新闻舆论”“新闻传播”加“西藏”搜索,则共有4篇论文;以“西藏报纸”搜索则有21篇论文;再以“西藏广播电视”作为主题词搜索则有论文15篇;以“西藏媒体”搜索论文数量更是多达94篇;而以主题词“西藏新媒体”搜索共有11篇论文,数量明显降低。经过筛选,国内共发表西藏新闻传播研究方面的CSSCI来源期刊论文大约70篇。而从CSSCI论文作者发表的数量来看,则以西藏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周德仓教授最为高产。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有所涉猎的人都知道,周教授[3]与中央民族大学的白润生[4]教授一样,长期从事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的研究。周教授有关藏族地区新闻传播的研究成果最为丰硕,文章大多刊发于《中国藏学》《西藏研究》《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传播》等专业性较强的学术期刊;从其他发文作者的工作单位来看,则主要集中在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西藏日报社等民族地区的主要教育单位和官方报社等部门。

当然,这与国内关于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起步较晚不无关系。由于教育的不平衡,直到改革开放后,藏族学者和其他民族学者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才加以陆续关注。从纵向来看,20世纪末是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起步阶段。在该阶段,学者们的研究主要聚焦于西藏新闻业的发展和回顾,整体上以介绍性的文章为主,其中,尤以益西加措、李佳俊等为代表。从2000年到2010年则是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发展壮大阶段。这一时期,随着新型媒体的不断发展和学术研究的日益规范,藏族新闻传播研究队伍正在不断壮大,专业性也在不断加强。其他民族的学者则开始深入西藏地区进行人类学或社会学的各种调研。与此同时,藏族媒体人也结合工作环境和自身经历展开了相关的研究。总之,来自不同背景的研究者开始从理论和实践的双重角度进行多向度的切入,使得该阶段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数量迅速增加,索群、次旺卓玛、央金卓嘎、尼松多吉、仁青卓玛、周德仓、郑保卫、张瑞倩、罗晓燕等是其中的主要代表。2010年至今则是新闻传播研究的繁荣发展阶段。在该阶段,国内学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多元化的研究视角对西藏新闻传播研究进行了深化拓展。这一时期的研究主要结合网络信息化大背景来展开多学科交叉研究藏族地区的新闻传播,其中,白润生、周德仓、周晓艳、詹恂、益西加措、赵靳秋、王斌、刘小三、尕藏草、尼松多吉等是较为突出的代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学界对西藏新闻传播的研究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论文方面,既有次旺卓玛的《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的中国西藏新闻研究综述》、周晓艳的《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访周德仓教授》、李佳俊的《西藏新闻事业的回顾和展望》,以及周德仓的《改革开放40年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和重塑》《西藏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述略》《西藏当代新闻传播60年》等回顾性研究论文,也有益西加措的《元朝以前藏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周德仓的《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业的确立》《西藏民族区域自治背景下的藏汉双语新闻传播》,赵凯、张大伟的《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的意义》,以及次旺卓玛、央宗的《西藏媒体市场化实践与思考》等专业化文章。可谓内容详实、视角多元。专著方面,则主要有白润生教授的《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民族报刊研究文集》《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生平检索》等,徐丽华教授的《藏学报刊汇志》、周德仓教授的《西藏传播史》《中国藏文报刊发展史》等学术力著。

2.西藏新闻传播的综合性研究

关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综合研究,学界作出了积极的探索。周德仓在2011年从宏观上考察了1951年到2010年西藏和平解放60年间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整体状况,基本涵盖了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不同发展时期报刊业、广播电视业、网络传播、广告业、内地对口援藏、新闻传播教育、中央驻藏媒体、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等多个领域,同时也解读了西藏新闻传播的特点和规律。[5]另外,他发表系列文章,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进行了综合探讨。他认为:从1956年《西藏日报》创刊,到1961年与新华社西藏分社合二为一,再到西藏广播电视初步建立,标志着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正式确立。[6]他从西藏近现代报纸和广播事业建设发展情况两方面对西藏近现代新闻传媒业进行分析,梳理出西藏近现代新闻事业的基本框架;[7]也从双语传播的历史渊源、传播机制、传播功能和传播的未来走向等方面把握其特征和价值,并提出了西藏新闻传播的藏汉双语传播设想;[8]并从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视角, 阐述其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影响力, 并解析民族地区国家认同传播与民族认同传播的关系。[9]王梦敏于2011年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大背景,讲述了当代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状况,总结了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具有全媒体融合、区内外媒体携手并进促发展、汉藏双语传播并重、国际化影响力、民族和地域特色等显著特点。[10]彭敏也在同年从新闻出版工作的角度阐述了新闻传播事业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西藏新闻出版在全面建设小康西藏中的历史使命和具体任务。[11]赵凯、张大伟则在2009年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出发,对西藏地区新闻传播方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系统梳理,并从5个方面论证了开展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的重大意义。[12]秦永章从涉藏对外宣传工作的角度,总结了党和政府对涉藏外宣工作的重视程度、西藏通过发表涉藏白皮书等一系列措施取得的效果及不足之处等,提出了争取对外宣传的主动性和丰富对外传播手段的建议[13]。总的来说,不少学者已经开始聚焦于西藏新闻传播的整体视域,其敏锐的视角和历史的梳理,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3.西藏新闻传播史研究

益西嘉措在1989年对西藏古代的新闻传播进行了研究,梳理了古代西藏独特的新闻传播方式,并第一次界定了元代以前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阶段,且沿用至今。[14]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集大成者为周德仓。他认为对西藏新闻传播史进行研究,有必要就西藏新闻史研究的范畴作出一般性规定,并着重强调要分清“西藏新闻史”和“藏族新闻史”。[15]他也对藏文报刊的百年历史(1907—2007)进行了回顾,深刻阐述了藏文报刊在藏族地区社会发展、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和媒介作用。同时,以历史的眼光,解析藏文报刊产生的历史背景、发展轨迹、基本构架和传播特点。[16]他指出,抗战时期,藏族聚居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在当时具有特殊的地位,作为战略大后方的藏族人民为民族解放战争作出了特殊贡献。[17]李佳俊认为西藏在近现代曾经有过两次新闻传播的短暂尝试。一次是张荫棠、联豫等在1907年创办的《西藏白话报》,另一次是南京国民政府开播藏语广播节目。[18]对此,周德仓则认为西藏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非但尚未形成体系,没有连续性,一直处于孤立发展的状态,且影响力很小。[19]

4.西藏报刊业发展研究

有关西藏地区报刊业发展沿革的研究,学者们主要聚焦藏文报刊的历史发展和西藏主流媒体的办报历史及其持续发展。周德仓教授早在2007年就提出了藏文报刊所历经的“发韧—确立—成熟”三个阶段的历史分期,并指出藏文报刊已经成为中国大众传播体系中颇具影响力和独特传播功能的平面媒介。他对藏文报刊的发展历史、传播功能和历史地位所进行的文化解读,有助于我们把握藏文报刊的传播价值和民族文化意蕴。[20]次旺卓玛在2016年着重以《西藏商报》为研究对象,梳理了该报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变革,揭示了“经营媒体”的市场化演进过程,对西藏媒体的市场化实践作出了独到的思考。[21]周晓艳、马烈、任沛东等分别在2013、2014和2015年对拉萨周边的县乡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他们的主要调查内容集中于群众对西藏地区发行的主要报纸在接触、认知、选择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以此判断出西藏地区报纸的影响力状况。此外,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他们也提出了确保党报的主流地位、提高办报质量以及报纸需加快媒体融合进程等建议,具有一定的借鉴性。[22]王多在2011年以日喀则报社作为分析样本,研究了西藏地区党报事业的发展情况,认为2011年西藏自治区地方党报的发展非常不均衡,并提出解决这一不均衡问题需从地方党报的用人制度和经营理念等方面进行改革,[23]同样具有一定的针对性。钟夏莲则以《西藏日报》为例,结合西部民族生态关系,从多元视角分析了西藏党报话语的变化,以及《西藏日报》的话语体系在结构、深度、修辞等方面进行的多维度创新。[24]益西加措也从《西藏日报》60年的办报实践历程阐述了西藏党媒在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中的重要意义。[25]面对同一个研究样本,马志德、廖嘉兴则通过《西藏日报》对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报道的解读,指出这是党报新闻创新的一种有益尝试。[26]整体来看,学者们对于藏族报刊业的发展主要聚焦于党报的研究,而鲜有对商报和都市报的涉猎。

5.西藏广播和电视事业发展研究

广播和电视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和传播速度较快的媒介,在西藏新闻传播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此,不少学者开展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郑保卫教授在2010年就深入西藏日喀则地区和山南地区的相关新闻传播机关单位,考察调研了当地的报社和广播电视台,对当时西藏新闻业的发展状况、存在的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他在调研中发现,西藏新闻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改革愿望和创新意识以及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但另一方面,也明显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比较落后的客观事实,因而制约了当地新闻业的发展。[27]赵靳秋在2013年则采用文献细读法和历史分析法,讲述了西藏藏语广播影视媒体的发展与变迁,对60多年来藏语广播影视事业的发展路径进行了描述和勾画。她指出:改革开放初期和2012年分别是藏语广播与电视迅猛发展阶段。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西藏的广播和电视已经成为藏族人民群众了解外界信息的重要渠道,在促进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宣传党和政府的大政方针等方面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28]泽玉、罗布桑珠、罗布次仁等以西藏电视台的新媒体建设发展为研究案例,探讨了西部地区,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在新的传播格局中以创新求发展的实践路径。[29]陈默、崔锋则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作为研究个案,以电视与西藏乡村日常生活为基本研究内容来探究电视在西藏乡村日常生活变迁中的作用。[30]王斌受国家广电总局的委托组建了课题组,从 2010年3月到7月,其团队针对“电视媒体在藏族同胞中的影响力”这一课题在西藏展开了调研工作。他们采用问卷调查加个案访谈的方式,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他们发现,电视媒体对藏区群众接收信息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找出了制约西藏地区电视媒体影响力提升的三个瓶颈:藏语电视节目的稀缺、网络媒体的崛起、与电视的激烈竞争。[31]

6.西藏网络媒体新闻传播研究

网络媒体作为西藏新闻传播的新兴渠道,日益受到学界的关注。总的来说,当前西藏新闻传播网络媒体的研究主要聚焦于党媒向新媒体转型研究、新媒体用户使用现状研究、新媒体的传播力研究三个方面。一方面就网络媒体和“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对西藏新闻传播发展的影响进行研究。周德仓提出,网络正在成为西藏最具传播优势和影响力的新兴媒体,媒介融合正在改变西藏新闻传播的态势。[32]詹恂、孙宇则从各个平台的用户数量、分布情况和各自的运营特色等方面分析了西藏自治区三大党媒(西藏日报社、西藏电视台和西藏人民广播电台)旗下的“两微一端”的发展现状。他们指出,通过借助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西藏的传统媒体得到了更有活力的发展,受众的关注度和用户黏性均有了较大提高。[33]

另一方面,对于藏族群众手机媒体的使用研究,学界也颇为关注。刘新利、梁亚鹏于2017年运用民族志研究法对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观察。研究发现,手机媒体可以改变乡村的政治面貌,村民的民主政治意识有所提高,手机成为政务信息的发布者。针对村民在手机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他们认为,要想使手机在乡村民主政治生活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必须提高村民的汉语水平,加强网络信息体系建设和完善农村基础网络设备。[34]王荣山、钟婷婷通过问卷调查,向藏族大学生发放了《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问卷》共360份,收回有效问卷350份,调查分析了网络新媒体对藏族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35]在族际交往方面,许亚锋在2017年选取了某高校的180名藏族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利用相关量表,探索新媒体接触行为与国家认同之间的关联。[36]

在网络舆情研究方面,刘小三分析了新时期涉藏舆情呈现出的新特点和挑战,并着重分析了境外负面信息的“倒灌”现象、涉藏网络“意见领袖”影响力的增强、草根阶层在涉藏舆情“生产”中的角色凸显、“两微一端”等新媒体对涉藏舆情的产生和走向的影响、涉藏负面舆情呈现出更多的隐蔽性、涉藏舆情呈现与其他四省藏区联动、合流的现象等,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37]此外,王翔、鲍海波等学者在2016年还分析了新媒体环境下西藏地区城市形象传播的现状及取得的效果,并提出从顶层设计、优化整合渠道、形成传播联动机制、完善运营管理制度、科学规范化运行等提升新媒体平台对西藏地区城市形象传播力的推动。[38]尕藏草在2014年大胆运用网络民族志研究法,从受众、议题、舆论变化及藏族人的凝聚与分化等方面分析了2000年到2015年藏族地区互联网发展不同阶段的特点。[39]其结论与方法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新和应用价值。

7.西藏新闻传播事业队伍建设研究

学界对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队伍建设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教育体系、新闻工作者队伍建立等方面。罗晓燕在2005年就提出:要想保障西藏新闻工作的正常运行和长久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和相对稳定的新闻工作者队伍。而且,随着新闻传播事业市场化的加强,传媒业的创新势必需要大量既懂政治和业务,又懂经营管理和法律的复合型人才。[40]周德仓在2019年分析了西藏新闻传播教育的沿革和西藏高等教育中关于新闻传播教育的历程后指出,当前的西藏高等教育中新闻人才的培养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且初步满足了新闻传播事业的人才需求。[41]周晓艳、周红雁从双语新闻人才培养的角度,论述了西藏新闻传播队伍的建设问题。她们建议,应从拓宽渠道加强院校间与媒体之间的联合培养、完善双语新闻人才培养模式和重视新闻工作者理论学习和研究等方面促进藏汉双语新闻人才的培养。[42]总体来说,学界认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队伍的建设是要努力培养和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的高素质的新闻工作者队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还需要不断加强双语新闻人才的培养,提高新闻队伍的思想业务水平,改变西藏地区新闻传播工作队伍人才匮乏、整体素质不高、专业结构不合理的短板现象,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和藏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宣传报道的需要。

8.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对策研究

郑保卫在2010年提出,西藏新闻业的发展应主动适应时代需要,一是从实际出发制订新闻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西藏新闻业向集团化和市场化发展;二是着力促进西藏新闻业网络媒体的发展;三是大力培养掌握藏语的新闻人才,着力提升西藏新闻工作者的专业素养及能力;四是努力加大内地对口支援单位对西藏新闻业的支持力度,大力加强西藏新闻界同内地新闻界和学术界的业务和科研联系;五是大力提升西藏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力和舆论引导力。[43]周晓艳认为,在意识形态领域中,提高藏族地区新闻媒体的信息传播力与舆论引导力刻不容缓。她根据对西藏地方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特点及存在问题所进行的分析,指出应从提高新闻信息产品生产能力、实现不同媒体的优势互补、改进突发事件和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新闻报道、培养舆论领袖等途径来实现西藏地区的舆论引导。[44]王梦敏指出,要想推进当代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一要整合资源、创新求变;二要在媒体融合趋势下,加快传媒产业战略转型;三要加强突发公共事件新闻报道,提高主流媒体的权威性;四要坚持“三贴近”原则,走差异化宣传报道道路。[45]学者们的探讨可谓殊途同归,共同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出谋划策。

在电视发展策略方面,尼松多吉指出,需要从节目形式和内容的拓展、电视功能的拓展、电视受众群体的拓展等三个维度促进西藏广播电视的创新性发展。[46]央金卓嘎则结合其自身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指出藏历年晚会的重点在于节目系统的构建,应综合、灵活地运用各种艺术样式的元素,在边缘交叉地点寻找新的节目形式。[47]显然,这种来自业界的声音也给西藏新闻传播的发展提供了电视节目方面的经验。刘小三从涉藏舆情方面论述了西藏新闻舆论工作的开展。她认为在自媒体环境下应对涉藏舆情,一是需要特别注重网络舆情的监测;二是需要加强正面宣传,把握关键时机积极开展舆论引导;三是预防新兴领域“隐性反宣传”渗透,发挥社会大众监督力量;四是做好网上“意见领袖”工作,发展“网上统一战线”;五是建立传统和网络媒体相适应的管控标准;六是加强网络舆情工作人才培养,加强理论的学习和研究。[48]这些论述均关注自媒体时代电视发展应该注意的问题。

总体来看,学者们对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主要从顶层设计、发展模式、媒介融合、民族语言人才培养、新闻工作者业务能力和媒体素养培养、内地与藏族地区的对口支援支持力度、新闻传播理论研究和业务交流、网络舆情应对与引导等方面建言献策,对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9.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研究展望

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与研究,经过70年的积淀后,正在不断从单纯的注重实务发展走向理论与实践的双向探究。总的来说,在经过了70年的发展和媒介融合后,学界对西藏新闻传播的整体性研究、报刊业研究、广播和电视研究、网络媒体研究、发展策略研究,以及新闻传播事业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研究方法上,学者们从历史与现实双重观照的视角,综合采用问卷调查、文本细读、实证、观察,以及网络民族志等多种研究方法,得出的结论较为客观而中肯,而且研究领域也横跨了“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历史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49],宏观上为当代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健康发展给出了科学合理的剖析和建议。但由于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西藏的经济、文化、教育发展相对滞后,这就使得学界对西藏新闻传播的关注与研究起步较晚,但毋庸置疑的是,西藏的新闻传播事业后劲十足,且前景广阔。一方面,这是由西藏独特的宗教文化和区位优势所决定的;另一方面也和国家大力倡导的“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有关。故而,新时代的西藏新闻传播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下,一定能够紧跟国家大势,稳妥地走好从传统媒体向新型媒体的转型之路,积极打造好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全屏、全息、全效的全媒体平台,以适应和满足西藏的信息传播需要和讲好西藏故事的时代使命。与此同时,西藏信息传播还应该积极打造好自媒体平台的建设,积极引领官方与民间在微信、微博的政务公开与信息互通,努力打造品牌客户端和公众号。毕竟对于信息传播而言,民众也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强劲力量。尤其是为那些“志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自媒体在推送意图、艺术营造、表现形式等方面,探索出一个文化传播的新范式”[50],只有政府与民间力量互动,西藏的官方媒体与自媒体在内容打造和品牌传播上,才能走得更远、更接地气,更具国际视野和全球格局。

10.结语

西藏新闻传播事业虽然在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史上起步较早,但对于西藏新闻传播的研究起步却比较晚。通过对中国知网总库平台上收录的相关论文的分析,不难发现: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有学者对西藏新闻传播研究有所涉及,但进入90年代却未能很好地延续,直到2002年,这一领域的研究才有了一定发展。进入21世纪,受国内高校纷纷成立新闻传播学院并致力于大力开展新闻传播教育的影响,民族地区高校也涌现出一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研究者。总体而言,进入21世纪,西藏新闻传播与中国藏学一样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可以说进入了一个繁荣发展的时期。从2002年至今,西藏新闻传播研究广泛关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新媒体、新闻传播工作队伍建设及西藏新闻传播发展的现状和对策等问题,初步形成了有关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群体和团队,并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多学科的研究趋势。而一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者对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关注与研究,更是直接为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拓宽了研究空间。相信随着国家战略规划的实施,加上已有的研究基础,西藏新闻传播研究的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可期。

[1]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周边传播理论与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ZDA288)、国家广电总局基金项目“我国文化益智类节目的品牌构建与受众心理研究”(项目批准号: GD1955)的阶段性成果。

[2] 周德仓、吴江霞、王清华:《改革开放40年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和重塑》[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1期,第40—47页。

[3] 周德仓教授著有《西藏传播史》[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年;《藏语报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年。

[4] 白润生教授著有《白润生新闻研究文集》[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民族报刊研究文集》[C],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1996年;《中国少数民族新闻工作者生平检索》[C],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7年。

[5] 周德仓:《西藏当代新闻传播60年》[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第13—23页。

[6] 周德仓:《西藏当代新闻传播业的确立》[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第25—29页。

[7] 周德仓:《西藏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述略》[J],《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第111—117页。

[8] 周德仓:《西藏民族区域自治背景下的藏汉双语新闻传播》[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第30—34页。

[9] 周德仓:《民族区域自治与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构建》[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S1期,第90—95页。

[10] 王梦敏:《当代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回顾与思考》[J],《西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91—95页。

[11] 彭敏:《论新闻出版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西藏中的基本任务》[J],《西藏研究》2011年第6期,第105—112页。

[12] 赵凯、张大伟:《西藏地区信息传播方式研究的意义》[J],《兰州学刊》2009年第1期,第10—11页。

[13] 秦永章:《近年来我国的涉藏外宣工作成效及启示》[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1—5页。

[14] 益西加措:《元朝以前藏族的新闻与新闻传播》[J],《西藏研究》1989年第1期,第79—85页。

[15] 周德仓:《西藏新闻传播史的历史分期问题》[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第95—101页。

[16] 周德仓:《中国大陆藏文报刊百年回首》[J],《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第101—107页。

[17] 周德仓:《中国藏族聚居区的抗战与新闻传播》[J],《西藏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第83—88页。

[18] 李佳俊:《西藏新闻事业的回顾和展望》[J],《中国藏学》1999年第3期,第26—36页。

[19] 周德仓:《西藏近现代新闻传播事业考评》[J],《西藏大学学报》2003年第2期,第46—49页。

[20] 周德仓:《中国大陆藏文报刊百年回首》[J],《中国藏学》2007年第4期,第101—107页。

[21] 次旺卓玛、央宗:《西藏媒体市场化实践与思考——以〈西藏商报〉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139—144页。

[22] 周晓艳、马烈、任沛东:《西藏地区报纸影响力调查及提升路径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38—46页。

[23] 王多:《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西藏地区党报事业发展研究——以日喀则报社为分析样本》[J],《西藏研究》2011年第5期,第38—47页。

[24] 钟夏莲:《多元维度视野下的西藏党报话语嬗变——以〈西藏日报〉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3期,第60—65页。

[25] 益西加措:《从西藏日报六十年的办报实践看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重要意义》[J],《西藏研究》2016年第2期,第101—108页。

[26] 马志德、廖嘉兴:《党报新闻创新的有益尝试——〈西藏日报〉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报道解读》[J],《新闻战线》2008年第9期,第34—36页。

[27] 郑保卫:《西藏、新疆新闻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第67—70页。

[28] 赵靳秋、余萍、刘园园:《西藏藏语广播影视媒体的发展与变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年第8期,第151—152页。

[29] 泽玉、罗布桑珠、罗布次仁:《少数民族地区电视媒体转型路径探析——西藏电视台新媒体个案分析》[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6年第11期,第115—118页。

[30] 陈默、崔锋:《电视与西藏乡村日常生活——以曲水县茶巴朗村为例》[J],《中国藏学》2011年第3期,第134—143页。

[31] 王斌:《电视媒体在藏族同胞中影响力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1年第2期,第55—56页。

[32] 周德仓、吴江霞、王清华:《改革开放40年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和重塑》[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40—47页。

[33] 詹恂、孙宇:《西藏党媒“两微一端”的发展现状及传播力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报)》2019年第6期,第143—149页。

[34] 刘新利、梁亚鹏:《手机媒体对西藏乡村民主政治生活影响的民族志观察——以拉萨市曲水县才纳乡协荣村为例》[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第129—133页。

[35] 王荣山、钟婷婷:《新媒体传播对藏族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传媒》2014年第12期,第72—73页。

[36] 许亚锋:《新媒体接触行为与国家认同——基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证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年第7期,第202—208页。

[37] 刘小三:《“自媒体”环境下西藏地区的舆情呈现及其应对》[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5—120页。

[38] 王翔、鲍海波:《西藏地区城市形象传播中新媒体公共平台建设探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3期,第182—189页。

[39] 尕藏草:《我国藏区互联网络的发展与变化》[J],《当代传播》2014年第6期,第84—86页。

[40] 罗晓燕:《西藏新闻事业的成就与发展对策》[J],《西藏大学学报》2005年第3期,第36—39页。

[41] 周德仓、吴江霞、王清华:《改革开放40年西藏新闻事业的发展和重塑》[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第40—47页。

[42] 周晓艳、周红雁:《关于西藏地区藏汉双语新闻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第56—61页。

[43] 郑保卫:《西藏、新疆新闻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当代传播》2010年第6期,第67—70。

[44] 周晓艳:《关于提高西藏地方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力的思考》[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第28—34页。

[45] 王梦敏:《当代西藏新闻传播事业的回顾与思考》[J],《西藏研究》2011年第1期,第91—95页。

[46] 尼松多吉:《论西藏卫视的“三个拓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6年第3期,第160—162页。

[47] 央金卓嘎:《浅谈藏历年晚会创作体会》[J],《西藏艺术研究》2005年第2期,第54—56页。

[48] 刘小三:《“自媒体”环境下西藏地区的舆情呈现及其应对》[J],《西藏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第115—120页。

[49] 彭翠、格勒:《传播符号学视域下的藏戏传承探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9年第2期。

[50] 彭翠、陆观荣等:《论诗词类公众号的传播与创新》[J],《新闻爱好者》2019年第7期。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