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18luck新利app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18luck新利appios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学术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专家观点
喜饶尼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典型人物之一——刘家驹(格桑群觉)
在民国时期的西康地区,有一位特殊的人物,他叫刘家驹,又名格桑群觉。他的人生满是令人惊叹的传奇色彩。作为教育家、社会活动家的他,如同一根木头,为搭建一座坚实的民族团结与文化融合的桥梁,作出了毕生的贡献。在当时,他与格桑泽仁、江安西并称为“巴安(今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三杰”,备受赞誉。
王丹: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迪庆经验
多民族共创共享共情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的鲜明特征,也是各族人民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生活实践。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彰显传承人群、区域环境和社会生活交互形成的共同性与差异性,展现共同诉求和多样生活建设共有家园的情状和愿景。迪庆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多民族融居互学共荣的成果,体现了构建有形有感有效的共有精神家园建设的基本遵循和行动方略。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传承和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第二个结合”推进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往交流交融,以增进共同性、包容差异性为前提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向心力,以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体验设施拓展创新家园空间,以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培育家园意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载体,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内涵,把多民族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蕴含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基因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转化成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文化资源和生活图景,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
殷海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谱写好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铸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必将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边疆地区一个都不能少。要坚持把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作为边疆民族地区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关系,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根本遵循。
姬德强: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积极开展对外人文交流,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作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故事本身就呈现出多元一体且团结进步的历史脉络,其中的复杂性、动态性、辩证性显然超越单一的民族国家叙事。然而,当下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话语往往无法与其应具有的整体性和历史性相匹配,多流于简单化、表浅化,乃至偏见化。因此,要提升对内和对外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的能力,以丰富的内涵和精准化的方式,处理好面向不同舆论场的介绍、阐释和回应,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营造良好的国内外舆论环境。
何元凯、何成学: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几个维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要以有力的举措推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地落实,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
余飞: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这是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应对民族领域重大风险挑战的迫切需要,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是解决新阶段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落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必然要求。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担当,以钉钉子精神把这一任务抓落地、抓到位、抓见效。
强世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坚实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有利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更坚实法治保障。
万钰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互构逻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互构共生、协同共进、同频共振的关系。二者都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统一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基础、内涵意蕴和实践路径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在中华民族共同历史中孕育共生、在中华文明的共同血脉中扎根共进、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同向同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文明统一性和包容性的坚守、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要求、是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创新发展的关键。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通过完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激发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从自觉走向自为、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终目标。
秦玉莹、郝亚明: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五个基本维度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如何把握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的实践方向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属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法律基础路径,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也应与之协同。具体包括:在政治层面,应健全推进中华民族国族建设的政治制度机制;在经济层面,应加强完善实现各民族共同富裕的经济制度机制;在文化层面,应加快健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制度机制;在社会层面,应积极保障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社会制度机制;在法律层面,应逐步完善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的法律制度机制。
黄广友、李娜: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三维逻辑探赜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论述,立足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需要,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全面剖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生成的历史、理论和现实逻辑,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底蕴、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是充分发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作用的重要前提,对于反对民族分裂主义、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构筑中华民族共同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郝亚明: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强调:“着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提供强大精神文化支撑。”我国各民族之所以团结融合,多元之所以聚为一体,源自各民族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源自中华民族追求团结统一的内生动力。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使各民族人心归聚、精神相依,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纽带,才能推动中华民族走向包容性更强、凝聚力更大的命运共同体。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进一步增强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归属感,坚定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
赵泽琳: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
周伟洲: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机制探索
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主线。这一主线突出了增进共同性、聚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特点,是新形势下党的民族工作纲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
严庆:在历史长河中认知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共同体
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命运,体现着中华民族存续与发展的时空过程;共同体,则体现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在凝聚力。中华民族共同体以中华文明为动力,以各民族血脉相融、信念相同、文化相通、经济相依、情感相亲为根脉和魂脉。
马戎: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10月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在今年9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强调“加强中华民族历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研究和宣传阐释”。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遵循。
郝时远:民族团结进步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创改革开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决定》的说明中指出:“这是凝聚人心、汇聚力量,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迫切需要。”对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中国来说,“凝聚人心”之动力、“汇聚力量”之势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决定》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的部署中,强调了新时代“完善发挥统一战线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政治作用的政策举措”,明确提出“制定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健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制度机制,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任务,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展开了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新境界。
陈立鹏、薛璐璐:民族文化共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理探析
民族文化共情是指个体站在其他民族成员所属民族文化的角度,理解与感受其他民族成员想法并与其他民族成员产生共同的认知反应、情绪体验和行为倾向的心理过程。认知、情感和行为是民族文化共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三维逻辑框架。认知维度,培育积极群际态度、提高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情感维度,增强群际信任、提升跨民族友谊自我效能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行为维度,加强合作行为、促进利他行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于此,从民族文化共情视角出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建民族文化共情场域;强化共情话语实践,营造民族文化共情氛围;推进调查研究与民族社会化,深化民族文化共情认知。
德庆白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坚实法治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和全面贯彻我们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防范化解民族领域风险隐患,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西藏工作的战略性任务。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新征程上,必须用法治维护中华民族大团结、保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袁爱中:全民抗战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以《申报》关于藏族同胞抗战报道为例
抗战时期是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构的重要时期,也是晚清以降中国报刊转型的重要时期。中华民族十四年的抗战不仅改变了《申报》发展,也重构了边疆舆论场域,对中华民族观念的传播、普及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以《申报》关于藏族同胞抗战报道为研究文本,分析《申报》报道的形象建构,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建角度分析其意义,结合《申报》办报理念剖析报道背后的动因。
马明忠: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1
2
3
4
5
6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互联网宗教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京(2022)0000027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