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18luck新利app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18luck新利appios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学术专题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专家观点
马明忠:巩固发展中华民族大团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总结了新中国成立75年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根脉和魂脉,明确提出了新时代新征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总体要求,思想深邃、视野宏阔,是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纲领性文献。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而不懈奋斗。
阿依古丽: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夯实法治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指出:“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我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辽阔疆域,共同缔造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共同书写了辉煌的中国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历史必然。”
曲扎:不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大团结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前提和基础,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进程,必然是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必然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从对历史规律和宏伟目标的深刻把握中,科学阐明了民族复兴必将在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中实现的光明前景。
高永久、冯辉丨从“一条主线”到“一线两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导向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标志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线两面”工作要求的正式形成。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始终坚持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用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统领和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建设。”日前,“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暨第十四届中国人类学民族学学科负责人联席会议在浙江师范大学举行。会议由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主办,浙江师范大学承办,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浙江师范大学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共同协办。来自全国各地的近300位专家学者,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进一步巩固和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理论方法和实践经验等展开研讨。本报在此摘登部分发言。
倪培强、谭乾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论断的三维阐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民族理论方面作出的重大原创性论断,作为新时代民族工作的根本遵循,是生成逻辑、实践指向和价值意蕴的有机统一。生成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经验总结。实践指向表现为:党的领导确保民族工作的政治方向;利益共享夯实美好生活的物质基础;文化教育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依法治理提升民族事务治理法治化水平;命运与共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价值意蕴旨在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彭建军:为什么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西方民族理论的全面超越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国理政的重大原创性论断,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基本遵循和根本指导。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反映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变化的趋势,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和民族工作需要,反映了各民族的迫切愿望,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性和人民群众主观选择性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实践的有机统一。
吴晓蓉、邢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叙事与教育践行
从关系叙事视角阐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合理性和逻辑自洽性。中华民族共同体产生并持续形塑于关系互动之中,它以人与人的关系互动为构成要素,以共同体的关系模式为内在结构,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解为聚合方式,究其本质是一种关系性存在。立足于主体的人,关系叙事揭示出主体是在先赋关系的规定、社会关系的互构、关系情境的交互中,逐步形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其实质是对共同体成员身份关系的认同和界定。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教育的强力支撑,借由学校主场域发挥育人功能,即通过构建多元协同的文化育人体系,强化各民族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深刻认知与自觉传承;通过搭建交往交流交融的关系媒介,推动各民族学生在社会关系互动中逐步内化和建构身份认同;通过创设适宜涵养共同情感与价值追求的关系情境,促进各民族学生建立稳定且自觉的情感归属。
莫代山:改土归流对中华民族发展的贡献
改土归流使王朝国家疆域得以稳固、国家意志在改流区得以贯彻、对改流区民众的教化得以全面推行。同时,改流区民众与国家的联系加深、国家认同意识增强,各民族汇聚交融与和谐关系得以形成。这些变化实现了国家整体利益和改流区局部利益的双向同步增长,对于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刀波:论中国式现代化视野下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历史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巩固发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结果。现代化的过程也是社会再整合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对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带来了深刻的积极影响,极大促进了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发展、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的全面发展。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的部署,表明中国式现代化迈上新的征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需要乘着中国式现代化的东风,把握机遇、主动作为,不断打牢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使56个民族同心共圆中国梦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证。文章着眼于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对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了深入分析,对在更高起点上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面临的时代课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何生海:培育“中华民族大家庭”深厚情感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大家庭意识贯通于中华民族整个发展历程中,在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从分散自在的“小团体”逐渐形成了谁也离不开谁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从“五方之民共天下”到“中华民族一家亲”,离不开各民族持续不断的交往交流交融而形成的强大凝聚力。中华民族大家庭滋养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资源。在个体与“大家庭”的互动中形成了强烈的价值依恋、政治依恋、文化依恋和情感依恋,这四种“依恋”情结正是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所需要的源头活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不断培壅个体与大家庭的依恋情结,进而使其承担起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责任伦理与价值伦理。
索南才让: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藏传佛教中国化历程的基本特点
藏传佛教中国化是我国宗教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化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如何使宗教更好地适应社会,这是任何一种宗教发展的必然要求。藏传佛教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完成本土化以后同样面临适应社会的问题,即藏传佛教如何适应元明清三朝的核心利益,如何在社会主义社会发挥其积极作用。长期以来,藏传佛教在发挥凝聚人心、稳定边疆、维护统一等重要作用的同时,自身也得到了发展。藏传佛教中国化不是完全改变,更不是削弱或消灭其自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健康发展,不断地主动适应社会。
严庆、郭雨晨: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构建的思考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体现学术自主、理论自信的具体表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包括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理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本体是事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观念,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实践。观念反映事实,观念推动建设实践,实践推动本体的发展,从而形成本体——意识——实践的能动循环,助推本体的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对本体的反映,而是通过主动“铸牢”,能动地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生动体现着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上的责任与使命担当。
姜杰、青觉: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逻辑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密不可分,二者共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目标,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二者的互构有助于有效增强各族人民的国家认同,提高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本文在“互构论”的视角下,阐明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和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互构条件,系统剖析它们之间相互建构的逻辑关系,以更好地促进二者的良性互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中华民族的共同语言文字,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性,而且能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有利于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具有基础性的价值。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民族建设和国家建设的有机统一,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指明了方向,因而需要树立正确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观,完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体系及其服务,促进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国际化传播和影响。
赵君: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引领未来,还构成了中华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的纽带,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
王志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实现了党在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体用辩证法”——深入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
2023年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并以“明体达用、体用贯通”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品质作出鲜明概括。体用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如何理解“体”“用”的相互关系和体用观的内涵?如何理解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内在逻辑?如何科学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突破,以及在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进而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围绕上述议题,本期圆桌对话特邀4位学者展开讨论。
中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党组: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
2023年10月27日,二十届中央政治局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宏阔、思想深邃、内涵丰富,是“两个结合”在民族领域的最新成果,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真理光辉的重要文献,极大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指导性,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要深入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民族工作的重大决策部署。
王珍、卢姿元:坚持我国宗教中国化方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
杨超过:“王侯”纹锦——早期西藏与中原交流往来的考古实证
在西藏博物馆“雪域长歌——西藏历史与文化”展厅,一件“王侯”文鸟兽纹锦格外引人注目。据考古人员考证,这是青藏高原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丝绸实物,织锦上织有“王侯”汉字字样,具有明显的中原风格。这件织锦究竟产自何地?背后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1
2
3
4
5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