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18luck新利app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18luck新利appios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曾燕等:“两路”精神的科学内涵和时代价值再认识
“两路”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两路”人所彰显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顽强拼搏、甘当路石”的不懈奋斗和无私奉献精神;“军民一家、民族团结”的军民深情和各族人民群众团结互助精神;三者既相互联系,又互相影响,形成了“两路”精神有机整体的高度统一,是对伟大建党精神的有力诠释和丰富发展。新时代新征程,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和新挑战,需要传承好、弘扬好“两路”精神,激发全民族的奋进力量和精神斗志,形成新时代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磅礴伟力。
崔碌春:援藏精神——中国共产党崇高精神的具体体现
中央支持西藏、全国支援西藏,是党中央的一贯政策。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在全国支持、支援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援藏精神逐步形成。2021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西藏考察时指出:“援藏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崇高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显著优势。缺氧不缺精神,这个精神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你们在高原上,精神是高于高原的。这个事情必须一茬接一茬、一代接一代干下去。”援藏精神的提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援藏工作实践及其蕴涵的精神理念的高度凝练和科学概括,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以高度的家国情怀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谱写雪域高原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使命担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越性。
张诗高:“Greater Tibet” never existed historically
A leading Chinese scholar has criticized U.S. President Joe Biden's signing of a bill on Xizang, saying its real intention is to hinder China's development. The"Promoting a Resolution to the Tibet-China Dispute Act" was signed into law on Friday. The legislation recognizes a region described as"Greater Tibet" and provides funding for acts to counter what it describes as Chinese disinformation about Tibet. Huang Yue spoke to the director of the Institute of Contemporary Studies at the China Tibetology Research Center.
张云:西藏自古属于中国的历史不容否认
张诗高:美国反华政客“以藏制华”图谋必定落空
严永山:美国否认西藏自古以来是中国一部分究竟意欲何为?
梁俊艳:透视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
以十四世达赖为首的达赖集团是代表旧西藏政教合一封建农奴主阶级残余势力、受国际敌对势力支持和利用、破坏西藏和四省涉藏州县发展稳定、图谋“西藏独立”的分裂主义政治集团。这一定性准确完整,深刻揭露了达赖集团的反动本质,也为国际社会正确认识达赖集团提供了可靠依据。
杨力源:藏传佛教大活佛转世需要中央政府批准
活佛转世是藏传佛教宗教首领传承的一种方式,它是佛教的基本教义、仪轨与西藏社会的政治、宗教等实际因素相结合的产物,主要解决教派或寺庙首领的继任方式问题,以便形成相对稳定的首领世系,提高其宗教和政治威望,从而促进教派和寺庙的稳定发展。自元代以来,活佛转世制度的形成发展得到了中央政府的确认与推动,它是中央政府治理西藏地方的一项具体制度。
张荣德:这座辉煌的吐蕃时期建筑也有浓郁的中原风格——拉萨大昭寺管见
大昭寺始建于公元7世纪中叶,在此后长达1300多年的时光里经历了兴建、废弃、维修、扩建和定型的过程,最终形成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51万余平方米的大型建筑群。1961年,大昭寺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予以高度评价:“大昭寺是西藏现存最辉煌的吐蕃时期的建筑,也是西藏最早的土木结构建筑,并且开创了藏式平川式寺庙布局规式······”
展丽丹:汉藏艺术交融的精品——清代刺绣佛传故事唐卡管见
布达拉宫藏刺绣佛传故事唐卡是一幅清代汉藏艺术交融的精品,以释迦牟尼佛传记故事唐卡为蓝本,采用中原地区传统刺绣工艺制作而成,其制作时间约在18—19世纪。
陈立华:喜饶嘉措与近代汉藏文化交流
喜饶嘉措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位著名的爱国宗教人士。在新旧时代交替的历史背景下,喜饶嘉措及同时代的汉藏有识之士为汉藏文化交流的促进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凝聚发挥了积极作用。喜饶嘉措也是近代汉藏文化交流先驱之一,他是民国时期在内地国立高校介绍宗喀巴三士道思想的第一位藏族僧侣;他与太虚大师的交往,以及受到汉藏教理院等内地新式佛教教育的启发,设立青海喇嘛教义国文讲习所,创建藏传佛教最早的现代僧伽教育的贡献不容忽视。
郑应友、侯霞:基于Bibliometrix的西藏生态经济领域研究现状、热点探析与趋势展望(1984—2022)
围绕中国知网数据库1984—2022年间关于研究西藏生态经济领域的期刊文献,分析该领域研究现状、热点与趋势,这对于厘清西藏生态经济发展规律、发掘新的研究课题,促进西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西藏生态经济领域研究趋势受国家及本地区宏观政策影响较为明显,目前尚未形成核心的作者合作群体及以某一机构为中心的合作模式。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生态旅游、生态经济、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等方面,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生态化,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建设等在未来西藏生态经济领域研究中潜力较大。
周薇薇:经典文艺作品对西藏文化传承的影响分析
当代经典文艺作品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以《洗衣歌》为代表的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蕴含着深厚的军民鱼水情和丰富的民族团结情。西藏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洗衣歌》及其衍生作品《松则亚拉》,对西藏文化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和引导作用。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在润物细无声的以文化人、以艺载道的文艺氛围中,感念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的恩情,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要把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好(下)
6月18日至20日,习近平总书记赴青海、宁夏两地考察。此行贯穿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主线。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体现出我们党着眼“两个大局”的大视野,有助于广泛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新时代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宁夏重要讲话精神,深刻领悟总书记此行聚焦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大意义,《中国民族报》邀请专家学者展开学习研讨。
崔禄春:深刻把握西藏人口、人心、人才战略的理论意蕴与实践价值
中国式现代化是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以全体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积极参与现代化建设为前提,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围绕着“人”也凸显着“人”,始于“人”也归于“人”,主体是人,目标也是人,其本质和核心是人的现代化。在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西藏新篇章的历史进程中,十届西藏自治区党委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为指引,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密结合西藏区情,明确提出把人口、人心、人才战略(以下简称“三人战略”)作为解决制约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所面临的突出问题和深层次矛盾的重大论断,科学回答了事关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们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提供了战略指引和行动指南。
邱熠华:江孜抗英的英雄故事
7月1日,“宗山号角——纪念西藏江孜抗英保卫战120周年主题展”在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幕,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 共同举办的纪念江孜抗英斗争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在当日一同召开,旨在深入挖掘并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这段历史。为此,中国西藏网记者特别采访了 图书馆副研究馆员邱熠华,就江孜抗英的英雄故事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梁俊艳:纪念江孜抗英保卫战弘扬民族精神
7月1日,“宗山号角——纪念西藏江孜抗英保卫战120周年主题展”在西藏文化博物馆开幕,同时,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和 联合举办的“纪念江孜抗英斗争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也顺利举办。两项活动共同聚焦,旨在深入挖掘与传播这段历史,让更多人了解并铭记江孜人民的英勇抗争。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段历史及其现实意义,中国西藏网记者特别采访了研讨会的受邀嘉宾—— 历史所梁俊艳研究员,共同回顾那段悲壮的历史。
们发延: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重大原创性论断,并将其确定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强调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都要紧紧围绕、毫不偏离这条主线。这为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乃至各项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当前国内外“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贯彻与实现,离不开坚实的法治保障。
邹立波:清代前期经略西藏与川藏道上的将军信仰
延续前代奉祀武将为神的信仰文化传统,清初以来川藏道上的将军信仰及其传说故事不断发展,向西传入青藏高原。这一进程反映出川、滇等直省在清代前期经略西藏过程中的地缘政治关系。清代的将军信仰活动与川藏道上的政治事件、自然地理、边茶贸易、官祀行为息息相关,也是兼纳藏文化、汉文化的信仰共享与不同身份奉祀群体社会互动关系的集中体现。汉藏文化交融研究不应简单地将汉文化视为一个整体,应当注意到内地不同地域人群传播汉文化的路径差异及其对青藏高原的各自影响。而道路“将中国整合为一个整体”是一个相当复杂、综合的历史过程,需要努力呈现并拓宽道路整合中国历史脉络的研究面向。
沈晓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典籍英译中的彰显
民族典籍英译不仅仅是一种文本翻译行为,更是一项民族外宣工作,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应当成为民族典籍英译工作的主线。在民族典籍英译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助于对外传达和全面展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提升和凝聚海外华人的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典籍译者在对外传播中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典籍英译的内生动力,可在价值维度、历史维度和实践维度持续推动民族典籍英译工作,尤其在实践维度可形成民族典籍英译的实践系统,提升民族典籍英译效果。围绕该实践系统,民族典籍英译可从翻译模式、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三个层面分别采用“以我为主”“文化传真”和“深度翻译”的路径,进而实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翻译目标。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