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首页
国内藏学
国际交流
专家学者
学术平台
中心简介
现任领导
历任领导
组织架构
人才队伍
重大项目
党建工作
研究机构
科研动态
专家观点
外事活动
国际藏学
珠峰奖荣誉奖获得者
国内藏学专家
18luck新利app
全国藏学工作协调会
中国藏学研究珠峰奖
藏学珠峰论坛
18luck新利appios
重大调研项目成果交流汇报会
青年藏学会
首页
>
国内藏学
>
专家观点
社会经济
史海钩沉
民族研究
宗教文化
当代政策
藏医藏药
拉先加: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与法治化的历史和现状
历史上,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在不同时期形成了相应的内部管理制度,对藏传佛教的发展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受政教合一制度的影响,寺庙管理从早期的堪布主导的管理制度演变为教派领袖主导的管理制度,再发展到活佛主导的管理制度,体现佛教教义和学经教育的内在需求的同时,也受封建割据势力和地方政权、部落、土司等世俗政治的影响,对藏传佛教的存续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和消极双重作用。新中国成立后,寺庙管理制度开启了历史新纪元,步入了民主化、法治化的轨道,寺庙管理实行了自我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为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围绕吐蕃时期藏传佛教寺庙的修建以及相应制度的建立、后弘期和政教合一时期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寺庙管理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崭新的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的建立等方面,对藏传佛教寺庙管理制度化、法治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
班玛更珠:论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的中央王朝因素——以元明清三代为例
佛教自公元7世纪传入西藏就开始了本土化历程,从吐蕃时期王室主导推动到分裂割据时期自主以教派形式走向民间,佛教在西藏最初阶段的曲折发展过程中也探索出了实现中国化的主要方向、基本路径、转化标准和推动方式。元代以来,西藏地方正式纳入中央王朝的行政管辖,这一历史新阶段的开启也宣告藏传佛教中国化进程中出现了中央王朝这个最强有力的推动者和引导者。元明清三代,中央王朝均制定实施了相应的藏传佛教管理制度,在三代中央王朝的引导和推动下,这一时期藏传佛教不但积极、主动地尊奉中央王朝、亲近内地文化,而且在教派传承、教义教理、管理制度、文化交流、学经教育、寺庙经济等方面都有了不断适应本土特性的创新和发展。与此同时,在历代中央王朝的庇荫下,藏传佛教加快对外传播,不再局限于涉藏地区、藏语、藏文和藏族,从而成为根植中华大地、多民族共享的文化,实现了藏传佛教更进一步的中国化。
为了铭记西藏人权发展史的光辉篇章——评话剧《不准出生的人》
1964年,刚成立一年多的西藏话剧团创作了一部反映旧西藏封建农奴社会问题的话剧作品《不准出生的人》。故事以1940年前后西藏社会为背景,农奴恋人扎西和央金在庄园女主人珠玛和朗色佛爷的阻挠下,无法完婚,他们的孩子也被宣布为“不准出生的人”,命运备受摆布,经历了种种磨难和生离死别,直到民主改革后,父女才得以相认。该剧通过一个普通西藏农奴的家庭命运,展现了封建农奴社会的黑暗与压迫以及西藏民主改革后百姓生活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这部话剧1964年春节期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式演出后,很快在国内取得了轰动性的成功,其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仅各省话剧团纷纷排演此剧,还被改编为歌剧、京剧、豫剧、楚剧、越剧、沪剧、河北梆子、花鼓戏以及电影、连环画等艺术形式,在西藏自治区外广为传播。同时《不准出生的人》作为西藏话剧团的经典之作,经过多次复排演出,在西藏和区外观众中享有非凡的声誉。
麻国庆: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着力点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构建科学完备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是由一系列概念、范畴、原理等构成的完整知识结构和思想体系,反映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客观存在的规律性认识,体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本质、内涵、要求等,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理论支撑作用。新时代新征程,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推动各族群众科学认知进而自觉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广泛凝聚共识和力量。
邱熠华:民国政府的治藏政策与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民国时期,在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较为困难的背景下,由汉藏民间僧俗大众掀起,并得到历届民国政府支持的汉藏佛教文化交流活动迅速发展,不仅推进了汉藏佛教界的交流与互动,而且有助于加强西藏与内地各族民众的交流与了解,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文化、心理基础,推动了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历届民国政府支持下,以九世班禅、诺那呼图克图、喜饶嘉措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僧人在内地弘法讲经、传播藏传佛教及西藏文化,传播的人群范围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皇室、高官等阶层,而是拓展至内地更广大的各阶层民众。传统的藏传佛教法会具有了团结民众、抵御日本侵略等时代意涵。1936年,国民政府制定颁布《喇嘛转世办法》,沿袭清代治理西藏之策,以国家法律管理藏传佛教活佛转世事宜。同年,国民政府还颁布《补助汉藏僧侣游学规则》。这些政策措施极大地促进了汉藏佛教文化交流,加强了西藏与内地的联系。
七世热振索朗平措:积极推动藏传佛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65年前的今天,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西藏进行了一场波澜壮阔、影响深远的民主改革,雪域高原彻底废除了黑暗的封建农奴制度,迈入了历史的新纪元。今天的西藏,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睦、生态良好、边防巩固、人民安居乐业,各族人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前所未有。这样幸福美好的生活,归根结底在于党中央的特殊关怀,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在于祖国大家庭的温暖。
明吉措姆:从藏医药学看西藏高质量发展成效
藏医药(藏语称“索瓦日巴”)以西藏苯教医学为最初生命认知的理论根基,在不同历史时期得以不断完善。8世纪,宇妥宁玛·云丹贡布完成了藏医药历史上最具权威的医学巨著《四部医典》的缩写版。12世纪,宇妥萨玛·云丹贡布完成了《四部医典》的最终版。此书的问世,标志着藏医药学形成系统而完整的生命认知理论和实践方法。
金永兵:西藏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
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度,开创了西藏各族人民翻身解放、当家作主的崭新时代,为西藏开辟了光明的发展前景。民主改革65年来,西藏教育事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边巴卓玛:世界文化遗产珍贵文物抢救性保护初探——以西藏罗布林卡珍贵文物保护修复为例
本文对罗布林卡格桑颇章殿堂内清代三角幡的保护修复工作进行了论述。介绍了陈设三角幡的保存环境、保存现状、病害记录、检测分析等相关信息,阐述利用可逆性修复方法针线缝补技术对陈设三角幡进行修复的过程,即经过杀虫、记录、除尘、清洗、平整、染色、针线法加固、保存等步骤,对陈设三角幡进行了保护修复,使陈设三角幡恢复了历史原貌。
格勒:从编写《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说起
1987年, 成立不久就协调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共同组织了《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课题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我的任务是协助当时的总干事多杰才旦组织协调三方的合作并参与其中一章的写作。经过三方科研骨干的多年努力,最后形成700多页的学术巨著,先后出版两次。可以说,这部大著是西藏和平解放后第一部比较全面、系统阐述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形态的学术研究成果。
张云:西藏民主改革的伟大意义与当代启示
《中国民族报》2024年4月2日第5版、国家民委微信公众号。本文为作者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西藏实践——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摘要。
尕藏扎西:吐蕃时期苯教理论化程度考辨
随着敦煌藏文文献研究的深入推进,其中涉及苯教内容的写卷为我们重新理解吐蕃时期的苯教形态及其理论化程度提供了新的线索。文章认为,敦煌有关文献所呈现的辛饶弥沃只是一名普通的“辛波”(巫觋),而斯巴苯教的内容无外乎是上祭神灵、下镇鬼怪、祛病禳灾、占卜解难以及超荐亡灵。《旧唐书》《北史》《隋书》《通志》等汉文史书中关于吐蕃宗教形态的记载,基本上与敦煌藏文文书之记载相吻合,即“重鬼右巫”“多信巫觋”是这一时期吐蕃民间信仰的主要特征。公元8世纪时发生的“佛苯之争”可谓是破解吐蕃时期苯教理论化程度谜底的一把钥匙。在“佛苯之争”中,并未再现“吐蕃僧诤”那般基于经典哲理的论辩,双方的博弈以施展法术的方式开展,可见当时的苯教尚无教义体系,而仅停留在仪式仪轨层面。“佛苯之争”后,苯教徒迫于现实压力,藉由“译苯”构建雍仲苯教理论体系,开始形成有别于斯巴苯教的另一支传承脉络。及至11世纪,辛钦鲁噶将“译苯”进程推向顶峰,促成苯教大藏经的主干架构。可见,苯教的发展经历了从“巫”到“宗教”的漫长过渡历程。
张皓:英国政府对西藏和平解放谈判的阻挠与观察(1950—1952)
950年至1952年,英国政府设法阻挠西藏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举行和平解放西藏的谈判,紧盯“十七条协议”的签订和实施。在西藏地方政府所派代表团途经印度时,英国政府通过驻印高级专员公署阻拦,主张并支持谈判在印度举行。人民解放军发起昌都战役后,英国政府无法阻止谈判在北京举行。“十七条协议”宣布后,英国政府认识到西藏回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必然性。西藏与中央的正常政治关系由此得到恢复,“西藏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出于对华全局关系的考虑和已经退出南亚次大陆,英国政府未公开表态反对“十七条协议”,只能盯着“十七条协议”如何实施。
赵君:以文化认同为纽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着眼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不断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与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历史和现实充分表明,一个抛弃或者背叛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从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和人民在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仅总结历史、立足现实、引领未来,还构成了中华各民族认同中华文化的纽带,为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丰厚滋养。
王志民: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深刻总结党的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党的民族工作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实现了党在民族工作理论和实践上的重大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民族问题的认识和把握达到了一个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指明了正确方向。
张屹:清末中央政府举办西藏地方教育述论
清朝中央政府20世纪初的教育施政,旨在巩固政权,延续濒临覆亡的统治,但客观上却开启了西藏地方近代教育进程,有利于当时的西藏地方教育发展。在“新政”的政策背景下,清政府有关西藏地方教育的具体发展思路,不仅具有推动近代教育发展的实际效果,也包含教育史学方面的研究价值。
西藏民主改革:中国式现代化在西藏的实践及启示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不懈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的理论问题和实践主题。西藏作为重要的边疆民族地区,中国共产党始终情系西藏各族人民,始终牵挂着西藏各族人民的前途命运,为了各族人民的翻身解放,为了各族人民的幸福生活,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走出了一条具有西藏特色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陈宗荣:为什么要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
西藏民主改革是推动西藏人权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划时代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史和世界人权进步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件。忘记这段历史就是对历史的背叛,诋毁这段历史更是对西藏百万农奴的极端蔑视,也是对那些为建设西藏发展西藏奉献了青春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的先辈们的极大侮辱。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民主改革65周年】班玛更珠:65年前,美国女记者为何撰写《百万农奴站起来》?
Culture, religion and modernity go hand in hand in Xizang
Educational undertakings in the Xizang Autonomous Region have achieve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ccording to a white paper issued by China's State Council Information Office.
1
2
3
4
5
6
7
8
9
10
推荐
科研动态
01
学术专题
02
资料库
03
版权所有 。 保留所有权利。 京ICP备06045333号-1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580号
map